澳門巴哈伊團體代表參加中聯辦座談餐敘

2018年5月2日晚,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曉松在新竹苑與澳門宗教界代表座談餐敘。澳門天主教、佛教、基督教、道教、巴哈伊教代表以及有關教育、社會服務機構團體的負責人共30余人出席活動。各代表均介紹了其宗教的有關情況以及在澳門所開展的工作,尤其在社會服務和教育方面,皆得到了鄭主任的充分肯定。

澳門巴哈伊團體代表葉為澔先生在座談中向鄭主任和其他宗教領袖代表們介紹了巴哈伊信仰。他向出席者介紹了巴哈伊信仰始於1844年的波斯,其創始人為巴哈歐拉。信仰的最高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新文明,即天下大同。巴哈歐拉說:“地球乃一國,人類皆其民。”這與中國傳統奉行的儒家文化的大同思想以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都不謀而合。從歷史上看到,各宗教的創始人都曾經革新思想、為人類提供了合作與進步所需的道德和靈性驅動力,衪們每一位都激發了文明的興盛。這些神聖教育家帶領人類,渡過每一個發展的階段,而巴哈歐拉就是現在引導人類走進成熟期開端的最新一位,但也不是最後的一位。

 

目前,巴哈伊已經在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社區建設活動。當中有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社區建設人力資源的培訓,其中包括不同的年齡段,有5到11歲的兒童的;有12到15歲青少年的;有15歲以上的青年及成年人等的培訓。第二個板塊是參與社會經濟發展專案。第三個板塊是參與社會的公共熱點話題對話。

葉先生表示,澳門與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一樣,一直在學習如何幫助青年(17歲至30歲)更清楚地意識到他們是能夠為改善自己所在社區作出貢獻的。他說,在今年中聯辦主辦的新春酒會上,鄭主任提到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巴哈伊認為未來的年青一代是否會把個人前途、國家發展及巴哈歐拉所說的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聯繫在一起,取決於少年階段價值觀的形成,。鄭主任把少年的成長比喻為穿衣服扣扣子,”第一粒扣錯了其餘的都會扣錯”, 這點我們十分認同。為了能看到能熱愛澳門、熱愛國家、熱愛人類同胞的青年湧現出來, 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從社區鄰里層面做兒童的品格教育以及少年的道德賦能項目。 巴哈歐拉把人的意義定義為給予而非獲取,根據這一教導,我們在孩子幼童起就培養他們的利他主義觀念,警惕滋長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並培養他們自小學習將喜悅帶給別人,以及如何觀察別人的需求,然後提供合適的幫助。所有這些都是以他人為主,非以自己為主的思維模式。到了少年期,這個階段可說是很不平凡的幾年:是剛脫離兒童期邁向少年期的階段,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青春初期,然而這幾年也正是建立貫穿一生的道德架構的黃金期。社團需要培養具有使命感的青年—— 青少年心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去引道他們,跟他們去建立真正的友誼,去協助他們,使得他們從小就踏上服務他人的正確道路上。這個任務是青年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青年有更接近他們的興趣,有更接近他們的語言。

葉為澔先生在發言中介紹了澳門巴哈伊團體在青少年道德賦能專案方面的情況:以氹仔的聯國學校為例,它是巴哈伊團體其中一個社會經濟發展專案,著重于青少年道德賦能專案。然而除了聯國之外,團體正在學習如何與更多其他的學校一起合作去做青少年項目。現在合作的學校共有5間 (澳門培道中學、氹仔坊眾學校、培華中學、新華學校)。一位朋友說,青少年一天有3個8小時,8小時睡覺,8小時在學校,8小時在社區;我們要盡我們的力量去學習如何幫助他們做好當中的兩個8,去協助他們成長,這實際上真是一個系統工程。

鄭曉松主任在聽取了大家的發言之後發表了講話。他特別指出,教育是澳門宗教界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要領域之一,特別是在澳門基礎教育方面,宗教界開辦的學校以及在校學生數佔有很大比例。教育和幫助澳門青少年增強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及以正確面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培養澳門和國家所需人才,是澳門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希望澳門宗教界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報導:鄭曉松與澳門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談餐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