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一百周年緬懷阿博都-巴哈呼籲團結的壯舉

巴哈伊世界中心 — 今日,巴哈伊慶祝聖約日,紀念阿博都-巴哈在巴哈伊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一戰是人類迄今為止經歷過的最慘烈浩劫。今日恰逢一戰結束一百周年,也讓人回想起阿博都-巴哈在一戰爆發前幾年為促進和平而做出的緊迫努力、在危機期間為減輕民眾痛苦而採取的關鍵行動,以及祂對和平的呼籲對於當今世界的重要意義。

這張照片攝於1920 年,顯示了阿博都巴哈走出海法哈帕西姆街家中的場景。祂孜孜不倦地促進和平與捍衛阿卡和海法人民的安全和福祉。

阿博都-巴哈在1911年至1913 年造訪歐洲和北美期間,常稱歐洲正處於戰爭邊緣。祂在 1912 年 10 月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兩年後,整個歐洲的戰火將一觸即發。到 1917 年,各大帝國會先後土崩瓦解,地球人類將經歷風起雲湧的社會劇變。”

 

報紙先後報導了阿博都-巴哈的講話,強調祂曾警告人類即將面臨戰爭與亟需團結一致:

 

  • “祂表示,人類提升人類世界大同標準的時候到了……”——《紐約時報》,1912 年 4月 21日
  • “這位和平使徒在此預測舊世界將發生駭人聽聞的戰爭。”——《蒙特利爾日報》,1912 年 8 月 31 日
  • “波斯和平使徒預言歐洲戰爭。”——《布法羅快訊》,1912 年 9 月 11 日
  • “阿博都-巴哈呼籲世界和平。”——《三藩市觀察家報》,1912 年 9 月 25 日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正式拉開帷幕。

1912 年 4 月 21 日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報導了阿博都-巴哈在訪問這座城市時發表的演講。

世界正義院於 2001年委託出版的《世紀之光》一書記載了阿博都-巴哈對和平問題的重視,指出:“從一開始,阿博都-巴哈就對建立新型國際秩序的事業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例如,祂早期在北美公開提到了自己北美之行的目的,特別強調了莫洪克湖和平會議組委會邀請祂在這次國際聚會上發表講話。除此以外,祂在北美和歐洲花數小時與多位名流人士(尤其是努力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道主義目標的人士)會面交談,反映了祂意識到聖道對全人類的責任。”

 

阿博都-巴哈在發出警告並勸誡世界應為和平努力奮鬥之後,於 1913 年12 月 5 日返回海法,當時海法隸屬於奧斯曼帝國。祂意識到戰爭即將來臨,就著手保護下轄的巴哈伊社區,避免這些社區發生饑荒。阿博都-巴哈返回聖地後的第一個決定是將所有從國外歸來的巴哈伊教徒遣送回家。

 

不到一年後,歐洲爆發了戰爭。當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後,法國、英國和美國(最後加入)組成的協約國嚴格封鎖了海法周圍區域,幾乎切斷了海法地區的所有通信與出行。海法和阿卡都捲入了戰火中。

 

為保護海法和阿卡地區的巴哈伊教徒安全,阿博都-巴哈決定將祂們轉移到附近一個名為阿布-希南(Abu-Sinan)的德魯茲村,而祂僅與一名巴哈伊教徒留守阿卡。然而,由於協約國軍隊轟炸,阿博都-巴哈最終與村裡的其祂巴哈伊教徒會合。有一次,一枚炮彈落在了阿卡附近的裡茲萬花園,但未爆炸。阿博都-巴哈安排阿布-希南的巴哈伊教徒為該地兒童建了一個藥房和一所小學校。

 

阿博都-巴哈還加大力度,保護周邊居民。祂指導約旦河谷的巴哈伊農民提高糧食產量並儲存更多糧食,以應對未來的糧食短缺問題。戰爭爆發後,糧食短缺,祂確保小麥分發到了整個地區的民眾手中。例如,1917 年 7 月,在小麥和大麥收割期間,祂前往位於今約旦境內的阿達斯伊(Adasiyyih )農場,逗留了 15 天。祂用駱駝把剩餘的糧食運到了飽受饑荒的阿卡與海法地區。

在阿博都-巴哈擔任巴哈伊信仰領袖時(從巴哈歐拉 1892 年升天到 1921 年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直與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保持通信往來。但在戰爭爆發後,祂與聖地之外的人的接觸受到了嚴格限制。

 

在此期間阿博都-巴哈還完成了兩部著名作品:《忠信群英傳》和《神聖計畫書簡》。《忠信群英傳》刊載了祂在戰爭期間發表的一系列演講,歌頌了 79 位英勇的巴哈伊教徒。《神聖計畫書簡》則記錄了阿博都-巴哈在 1916 年和 1917年寫的多封信函,為巴哈伊信仰在全球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在戰爭期間,阿博都-巴哈最終恢復了每週在家中舉辦的聚會,熱情迎接來訪者,會見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奧斯曼帝國、英國、德國和其祂軍事和政府人物。

 

“人類因對阿博都-巴哈發出的召喚或發出的警告充耳不聞,而慘遭屠戮,祂對此痛心疾首。”守基·阿芬第後來在寫《神臨記》期間談到了阿博都-巴哈。

1918 年 9 月,海法被奧斯曼帝國攻陷後,印度長矛輕騎兵在海法遊行(圖片來源:大英戰爭博物館,源自維基共用資源網)。

1918 年 9 月23日海法解放後,整座城市歡呼雀躍。阿博都-巴哈始終以平靜莊重的神情接待著絡繹不絕的訪客(包括將軍、官員、士兵和平民)。祂安全的消息讓世界各地的巴哈伊教徒松了一口氣。戰爭結束後,通往巴哈伊聖地的大門再次打開,阿博都巴哈很快迎來了更多的巴哈伊教徒和其祂來自國外的訪客。

 

當歐洲為一戰結束歡欣鼓舞,國際聯盟正在建立包容性強的世界級機構之際,阿博都-巴哈在1920 年1月寫道:

 

“當今世界面臨的疾疫病症將成倍增加,悲觀絕望的情緒將有增無減。巴爾幹半島的民眾繼續憤憤不滿,動盪局勢則會越演越烈。被征服的大國繼續聒噪煽動,不惜一切重燃戰火。”

在1920年4月27日舉行的儀式上,英國王室表彰了阿博都-巴哈在一戰期間為救濟戰爭難民與解決饑荒所做的貢獻,授予祂爵士頭銜。

阿博都-巴哈意識到另一場戰爭的威脅,對爭取和平的運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例如,1919 年,祂致信三年前與祂致信的海牙持久和平中央組織。阿博都-巴哈在一封名為《致海牙書簡》的信中,不僅讚揚了該組織,同時也坦率地指出和平需要人類意識的深刻轉變和對巴哈歐拉闡明的靈性真理的忠誠。

 

阿博都-巴哈在該信中寫道:“目前世界和平是至關重要的事業,但普遍的良知必不可少,這樣和平事業的基礎才能穩如磐石,和平的機制與聖殿才能堅不可摧。” “今天,只有依靠包羅萬象的上帝聖言的力量,才能將思想、觀念、心靈和靈性和諧統一。”

 

巴哈歐拉在遺囑中,任命祂的長子阿博都-巴哈為祂教義的官方詮釋者與巴哈伊信仰的領袖。巴哈歐拉堅持將一體性作為祂教義的基本原則,建立了一個聖約,確保巴哈伊信仰在祂去世後不會四分五裂。因此,巴哈歐拉指示其追隨者將其長子阿博都-巴哈視為巴哈伊聖作的官方詮釋者與本信仰精神和教義的完美典範。

1912 年 9 月 11 日《布法羅快訊》刊登的一篇文章報導了阿博都-巴哈在前一天晚上的講話,祂預測了即將到來的戰爭。該報援引阿博都巴哈的話說:“歐洲大陸就像一個巨大的軍火庫,只需要一個小火花就能引燃,整個歐洲隨之化為廢墟荒原。”
《三藩市觀察家報》于 1912 年 9 月 25 日刊登的這篇文章描述了阿博都-巴哈訪問三藩市的計畫。
《蒙特利爾每日星報》於1912 年 8 月 31 日刊登的一篇重要文章,報導了“阿博都-巴哈”前一晚的講話。“顯然,在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打響之前,普遍和平的時代不會到來。這場戰爭將是世界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今天的歐洲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該報援引阿博都-巴哈的話說。
《三藩市觀察家報》于 1912 年 10 月 6 日刊登的這篇文章,重點介紹了阿博都-巴哈在前一天演講中發表的評論。
1912 年 10 月 26 日在《薩克拉門托蜜蜂報》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報導了當天早些時候發表的“阿博都-巴哈關於和平的演講”。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是普遍和平。 是時候停止流血了……”該報報援引祂的話說。
1912 年 8 月 23 日在《波士頓郵報》刊登的一篇簡短報導指出,阿博都-巴哈計畫就緊迫的和平問題發表講話。
《費城調查者報》於 1912 年 6 月 10日報導了阿博都-巴哈在前一天的兩次談話。
1919 年,阿博都-巴哈在海法哈帕西姆街 7 號的家外散步。

文章來源:https://news.bahai.org/story/1297/slideshow/10/

2018 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