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相互依存:轉型中世界的基礎

巴哈伊國際社團在聯合國未來峰會上的聲明

紐約——2024年9月4日

“唯有且直到牢固地建立團結,

人類才有望享得福祉、和平與安全。”

——巴哈伊聖作

值此未來峰會之際,國際社會正面臨一項艱巨任務:全球治理體系當圍繞人類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一核心。這既是一項深遠機遇,亦是至關重要的當務之急。

二戰以來、以聯合國成立為起點而取得的巨大進步,這標誌著人類向和平繁榮的全球秩序邁出的重大步伐。與其前身國聯十分相似,聯合國亦從全球災難的廢墟中崛起,是彼時人類集體尋求真正、持久和平的最佳嘗試。聯合國仍然是唯一能夠讓世界各國參與全球治理相關事務的多邊實體,這一點意義重大。事實上,聯合國的持續存在反映了人們的普遍共識:有效的國際協同是持久和平與福祉的先決條件。

很遺憾,在世紀之交各國領導人對一系列全球目標達成一致而高漲的團結精神,此時正逐步削弱;幾十年來取得的進步正在衰退;全球挑戰的規模和複雜性迅速超過了為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系統的發展。這些令人憂心的趨勢正是社會所面臨的更深層次問題的徵兆:國際社會已無法全然接納人類唇齒相依這一事實。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嚴重的危機仍將持續加深,直到那些肩負全球事務治理的責任者,甚至是普遍的人類,都接納這一真理的深遠意義。

未來峰會恰逢我們當前的發展道路不再可行之時召開。數百項機構改革的建議被提出,每一項都有其潛在的益處。然而,當下的需求呼喚著更艱巨的任務,即設計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其中包含一套新的基本假設。只有這樣,創新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為此,巴哈伊國際社團沒有提出額外的改革建議,而是再次1邀請國際事務的仲裁者對另一項核心組織原則,即人類一體性的含義加以考量。倘若不充分接受這一原則,持久的和平與繁榮仍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希望,甚至全球治理體系將加劇分裂,不平等將加深,某些群體的利益也將置於全體的共同利益之上。我們相信,將人類一體置於國際事務的核心,是避免進一步災難和確保持久和平與和諧的必要前提。

共同的故事:轉型時代的身份認同

承認人類大家庭的一體性,並不是呼籲所有人都整齊劃一,或放棄許多既有治理體系的優勢。相反,它意味著全人類共用一個包羅萬象的超凡身份,包括無數各不相同又相互交叉的文化和歷史表達。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日益呈現出聯結和融合的特點,它需要新的決策模式。

現行的制度和結構不但沒有認識到這一現實,反而深深植根於對立的身份觀念中,令猜忌滋長,競爭加劇。對“我們”和“他們”的分類被用於追求不完整的進步觀念,導致某個群體享有高於另一群體的不公平優惠待遇。雖然歷史上存在著界限分明的歸屬圈,但隨著時間推移,外在環境使其外延不斷擴展——從社區到城市、再到國家——從而保障人類的繁衍生息。邁向更大程度融合的轉變尚未達到頂峰。在這個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推動新形式相互聯結的力量正要求人類邁出前所未有的一步:擴大歸屬圈,超越任何“他者”的稱謂,擁抱人類全體,汲取其豐富的多樣性作為無盡力量的源泉。

在國際治理領域中,基於有限身份概念所導致的分歧在國家主權的概念中展現得最為清晰。長久以來,一些關鍵假設塑造了國際治理的輪廓:國家身份是不可改變的;地方或國家的優先事項與全球議程相互競爭;世界上某個區域的進步會損害另一個區域;國家的力量由其支配和積累能力界定。然而,無論是氣候變化或全球流行病的跨國界風險,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又分裂社會的能力,還是全球人口流動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絕對的國家主權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

因此,國際社會面臨的一項核心任務,是設計一種擴展的新主權概念,它將考慮如何通過整體的進步來最大限度地發揮部分國家的優勢。這樣的重新定義將鼓勵人們對自己國家和全人類福祉的合理關懷,同時意識到隨著未來的時間流轉,個人、社區、國家以及世界的利益將趨於一致。而且,它非但不會威脅多樣性或鞏固同一性,反而會調和在更大的共同歸屬感中接納特定身份所帶來的力量和美。

在做出這些努力的同時,還需要制定人類未來的共同願景。儘管歷史充斥著不公、競爭與危機,但這些並非是界定我們現行秩序的唯一特徵。團結、同情和希望的實例也同樣推動著社會進步,甚至在社會動盪之際亦是如此。這種更全面的歷史視角,對於瞭解我們的集體發展軌跡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從更長遠的角度為我們奠定新的基礎。因此,今天採取的任何行動都必須汲取過去的教訓,並善用人類靈性的建設性表達。

“只有通過愛所有人,甘願為了人類整體的最大利益放下狹隘的愚忠,世界的統一才能實現,人類多樣性的無窮表達才能獲得最高程度的體現。”

——世界正義院,巴哈伊教全球管理機構

共同的道路:重塑關係的正義原則

認識到人類一體性,對於個人與國家之間,乃至與地球之間的關係,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一個暴力、自私和敵對被普遍視為人類本性的世界中,人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實現一個更加融合與共存的未來?

我們需要坦率承認,這些卑劣的行為不僅被正常化,而且往往以犧牲那些被低估的更高層次的人性觀念為代價——即生來就具備的愛、同理心和寬恕的能力,以及為更偉大事業做出犧牲的能力。然而,這種傾向於鼓勵以人性負面表現為基礎的行為模式,已造成日益加劇的偏見、衝突、極度的不平等,以及對地球資源的無限制開採。

重新認識人性並非易事,但它對維繫社會的各種關係產生深遠影響。例如,主流的正義觀通常將追究責任與報應作為主要目標。儘管這些觀念在特定情況下顯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決不能將它們作為最終的目的,因為它們可以孳生報復、加劇分歧、或煽動猜忌與怨恨。因此,正義的概念必須包括實現團結和福祉這一重要任務。

擴展的正義觀在實踐中會是什麼樣呢?在經濟領域——在人人享有充足物質資源的時代——正義應促使我們從人類尊嚴、權利和福祉的更廣闊視角來重新評估資源的分配,而非囿於競爭和積累。這要求我們對個人僅僅是自利的假設進行更深層次的質疑。最終,那些狹隘的、獎勵不可持續和剝削性行為的唯物主義和衡量體系,將讓位於新的經濟安排。這些安排將考慮到人類存在的社會、環境和靈性層面上的富足問題。

透過擴展的正義觀來質疑基本假設的思維方式,還需要應用於其他存在領域,包括和平與安全、青年與未來世代、科學技術、性別平等、全球治理等等。如果世界上一部分國家仍然優先考慮自身短期的繁榮,而犧牲他人,這種不平衡最終將導致這些國家以及整個人類都面臨不公的必然苦果。正視這類問題有助於國際社會打破僵局,朝著制定並實施建設性的持久解決方案邁進。

“正義之目的乃是顯現團結……世界的組織和人類的安寧皆仰賴它。 

——巴哈伊聖作

共同的責任:將言辭轉化為行動的領導力

擁抱相互依存和人類一體,對各級領導人的決策方式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國際舞臺上。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包括《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在內的諸多基礎性的國際文書已被理性的個人和國家所接受,但它們卻難以在世界各地民眾和社會的現實狀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例如,科學證據、長期經濟預測和道義責任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需儘快行動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以《巴黎協定》為首的數十項國際協議中也都要求各國採取相應措施。然而,這些行動仍有待充分落實。無論是和平與安全、減貧,還是在提升女性地位等領域,這種願望和行動之間的矛盾都是國際舞臺的常見特徵。猶疑和謹慎觀望的傾向阻礙了長期有效的行動,但如果考慮到歷史上無數背約的慘痛教訓,這種趨勢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世界的狀況和人類愈發緊密的相互聯繫都要求我們將言辭轉化為行動。因此,領導人的角色不僅限於宣稱應當做什麼,而是創造有利環境,讓必要的行動得以實現。

領導人必須克服這種意志麻痹,其本質上根植於對個人和集體目標的狹隘理解。為了抵消現狀的惰性,每個領導人需要在更大程度的團結基礎上採用新的治國之道。因此,領導人在考慮國際層面的策略或行動時都要自問:這一決定能否促進全人類的福祉?

儘管這樣的道路需要勇氣,但卻是務實的必然之舉,且毫無疑問將帶來無數裨益。世人渴望領袖和機構採取行動解決他們最緊迫的問題。如果這些領袖還能展現誠實守信,恪守承諾,公正行事,並以智慧和正義指導政治和經濟事務,他們將獲得更大的支持。實際上,歷史已經證明,人類最終將團結起來,向那些優先考慮其集體福祉的人致敬。

“只要那些卓越而高尚的統治者——奉獻和決心的光輝榜樣,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和幸福,憑著堅定的決心和遠見卓識,挺而奮起,建立普世和平的大業,真正文明的旗幟就會飄揚在世界的中心。” 

——巴哈伊聖作

共同的架構:為轉變奠定基礎

以上提供的觀點勾勒出一個以全然接受人類相互依存為基礎的共同框架。儘管許多人認同該框架的核心價值觀,但其有效應用卻常常被質疑為不切實際。那將此框架應用於實踐會是什麼樣子呢?

全球的巴哈伊社團,與各界朋友、同事和公民一起,正在積累關於如何通過應用這一框架來促進和平繁榮的經驗,並在個人生活、社區動態和機構安排中均展現出了顯著且具建設性的轉變。這些行動舉措2幾乎遍及世界上每個國家和地區,並得到了從地方到國際各級機構安排的指導和支持。這些安排促使全球各地產生和傳播洞見與最佳實踐,並結合當地情況後被廣泛採納和實施。

巴哈伊社團開展的許多活動都是從在村莊或鄰里建立磋商空間開始的。他們所在社區的成員,不論其背景或信仰,都受到邀請來到這個空間,以更好地瞭解自身的物質和社會現實,並制定適當方案應對挑戰。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磋商空間催生了短期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專案,如教育活動、健康專案、環保行動、人道主義援助等。

隨著時間推移,通過對這一共同框架的應用進行持續的磋商,其中許多工作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地方或國家支持。一些舉措逐漸變得更加複雜,這其中包括教師培訓和掃盲、婦女賦能、食品安全、社會凝聚力以及旨在激勵行動的藝術項目等。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當地居民建立了可持續長期進步所需的能力和素質,這一轉變過程促使了獨立發展項目的激增:在過去十年裡,全球超過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的專案從400個增至200,000個。

在實踐中,這些社團已經認識到,擁抱人類一體對他們促進社會進步的方式有著廣泛的影響:對抗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其支持的事業多麼崇高,都無法實現持久的變革;意見分歧提供了從不同角度探討價值觀和策略的機會;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能力、權利和責任為公共利益做出貢獻;只要認真努力,充滿希望的未來就在眼前。

在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共同框架內得到的經驗,從中學習到的教益是深遠的。對原則的堅守絕非天真的願望。它在人群中引發共鳴,促進建立統一行動的社團,為實現全球願景做出有效貢獻。當前的任務確實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朝向新概念框架邁出腳步,全世界上百萬人已經準備好支持並推進其進展。

“現在,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挺身而出,掌握一切能夠促進全人類和平、安康和幸福、知識、文化和工業,以及尊嚴、價值和地位的工具。” 

——巴哈伊聖作

***

人類正處於充滿希望和潛力的關鍵時刻。通過集體意志的行動,我們可以也必將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奠定基礎,以避免更大的災難。

對某些人來說,根據團結和正義等崇高理念來對現有安排進行重新配置,可能顯得過於理想化,甚至在當前世界局勢下顯得不合時宜。然而,如果說這一轉變更適於擇日再議,那就沒有意識到當前全球治理方法本身,實際上正在滋生困擾世界的許多問題。如果不以新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只會持續惡化。

為此,巴哈伊國際社團邀請未來峰會及其後續進程的參與者,攜手投入一場意義深遠的集體學習行動中。與其繼續堅持陳舊的觀念和行不通的假設,領導人應與全球人民一起,懷著堅定的意志共同磋商,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為我們的未來奠定無可撼動的基礎是一項集體挑戰。這將開啟我們共同邁向正義與和諧未來的新篇章。

注:

1參見巴哈伊國際社團在聯合國成立 50 周年之際發表的聲明《所有國家的轉捩點》;以及巴哈伊國際社團在聯合國成立 75 周年之際發表的聲明《適合人類的治理模式與通向公正的全球秩序之路》。

2請查閱《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全球巴哈伊社團的社會與經濟發展之道》,其中提供了一系列例子。

https://www.bic.org/statements/embracing-interdependence-foundations-world-tran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