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探討“修行與精神生活”

合影

2017年5月13日-15日,“修行與精神生活”暨第三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浙江寧波金峨禪寺順利召開。宗教人類學工作坊是由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楊德睿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黃劍波教授發起,意在回應目前中國社會研究較少關注的制度、結構、框架以外的“內在世界”的現狀,從“修”“文”“化”等內涵豐富的概念出發,探尋宗教學和人類學領域裡新的研究進路。

現場

這次工作坊是繼2015年6月在海南玉蟾宮舉行的“世俗時代的修行”和2016年9月在茅山舉行的“修行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與社會”之後舉辦的第三次關於“修行”議題的研討會。參會者來自全國各地及港澳臺地區共50餘名,既有人類學、宗教學、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醫學、體育學等專業學者,也有琴棋書畫藝術專家;既有資深教授,也有在讀的研究生;既有無神論者,也有宗教修行者。

現場

工作坊議程分為十個單元,包括 “修行人類學的學理反思”、“修行與精神體驗”、“修行與塵世生活”、“修行與日常經驗”、“修行與身體實踐”、“聲音感知與視覺”、“佛教居士的修行”等七場主題研討會、兩場書法及古琴文化交流分享會和圓桌總結會。與會者圍繞“修行”主題,從人類學、宗教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專業角度,探討內容不僅涉及到佛教、道教、巴哈伊教、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民間信仰等與宗教相關的修行實踐,也涵涉了琴棋書畫、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內容探討。

江紹發先生發言

以會議第三場“修行與塵世生活”為例,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江紹發先生以“家庭:人類靈修的道場”為題,認為參與一個新文明建設就是整個家庭和家庭成員靈修的主要空間。並在此背景下,對巴哈伊社區建設的相關經驗進行了分析。江紹發先生還進一步推薦了一系列家庭成員的靈性習慣,尤其是年輕家庭成員應該培養的習慣。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張一兵博士以“一種知行合一的修行生活:澳門巴哈伊團體的考察”為題,試圖通過2013年9月至今筆者對澳門巴哈伊團體的社區建設活動的田野調查,參與同‘世俗時代的修行’話題相關的生活模式探討。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後梁建華以“修謙卑之心行服務之道:巴哈伊信仰的修行與精神生活探析”為題,從分析巴哈伊信仰的修行目的和修行方向著手,進一步考查探析了其修行方法和修行路徑。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李棟財以“‘佛商’宗教修行與其企業管理行為之間的聯繫:以福州女性企業家A女士為例”為題,希望探討佛商如何平衡追求佛教意義上修行出世的解脫和維護日常企業管理的正常運營之間的平衡的問題。最後,針對佛商修行者如何既兼顧佛教修持,同時做好企業管理者的角色提出建議。

張一兵先生發言

……此次工作坊充分展現出磋商、平等、尊重、開放之學術對話風景。在15日上午的圓桌總結會上,與會者紛紛表達了對此次會議的新視角、新形式的讚賞及體驗收穫,並根據這次研討會的報告內容,共同分析探討了修行人類學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及需要規範的一些關鍵字和概念。

研討會之後,陳進國教授主持了閉幕式並邀請大家於2018年相約終南山的修行人類學工作坊,進一步深入探討“修行”相關議題。

本文摘自:2017-05-17 ECNU人類學研究所 修行與精神生活暨第三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浙江寧波召開

相關報導:
中國宗教學術網 2017年5月16日  修行與精神性生活探析——第三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寧波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