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6:誰來啟迪童心

2017-10-02 止於至善 

送孩子來“學東西”……

教兒童

我時常與朋友們一起通過教導兒童班而行走服務之道,教導兒童班是巴哈伊團體的一項核心服務。巴哈歐拉鼓勵我們:”凡挺身教導兒童的教師皆得福佑。”

祂的話確實是真理。想一想,教導今天的兒童,就是營造美好的未來。如果今天的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未來我們得以生活在美好的社會裏,這豈不是福佑?

教導兒童班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兒童的心靈播撒靈性的種子,使他們成為出類拔萃的新人,使人類從中得益;二是,巴哈伊朋友們通過服務兒童加深對巴哈伊原則的理解,深化自身的靈性覺悟。

要成為教導兒童的教師,先要研習相關的課程,讓自己對巴哈伊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導兒童班之前還要認真備課,准備上課所需要的彩筆、音樂、畫紙等物品,還要先練習講故事等等。這些對於樂於服務的朋友們來說都算不上困難,因為巴哈伊有很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好的教材。教師們還經常通過行動-反思-磋商-再行動的模式不斷總結提高。所以,它是一個互相陪伴的過程,就算是一個“新手”,只要動機純潔、熱情服務,都能在這個體系中獲得進步。

學“東西”

但上蒼總會安排一些困難來促使這“摯愛者”提升。而我們遇到真正的挑戰大多源自於孩子的父母對教育的膚淺理解。我毫不懷疑每一個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獲得成功,他們也知道教育對於成功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父母都很樂意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則與父母所信奉的假設有關。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功利性很強的現實社會裏,大多數人盡管在吐槽當今的教育,但對於 “超前學習-上好學校-讀名牌大學-找好工作-享好生活” 的 “成功” 路線圖依然不敢輕易偏離。因為眾人都在走這條路,就算錯了也落得個安心。

於是乎,大家對“起跑線”上的教育尤其重視,千方百計要讓孩子早點學一點“東西”。開始的時候,父母或聽人介紹,或親眼看到兒童班的孩子很快樂、很有靈氣,就把孩子送來,丟給兒童班。但慢慢發現,孩子並沒有帶回來諸如英語、數學或者可以比賽的才藝等期望中的“東西”,覺得浪費時間,就轉學“東西”去了……

知識、才藝、名校、舒適工作、富貴生活等等好不好呢?當然是好的,它們都是人生美妙的果實。但若想結出美妙之果,首先得讓生命之樹紮根在靈性的土壤上。兒童班的本意正在於此。

這“靈性的土壤”首先是聖人的話語。當下流行的國學教育確信聖人的話語有教化人心的作用,而巴哈歐拉是“本時代的顯聖者”,祂的話是最切合時代之需的天啟,是塑造新人類的強大力量,兒童班的教材正是以巴哈歐拉的話語為核心的。

靈性的土壤還包括教導兒童班的老師,他們構成了靈性流動的管道。他們對兒童充滿了愛、耐心與溫柔,他們受到靈性的指引,他們把服務兒童看成最受福佑的工作,他們不帶一絲功利和欲望在做著有益人類的事情。

攜父母

有了教材,有了教師,生命的種子就能結出我們期待的美妙之果嗎?還不行!因為這靈性的土壤還缺了最重要的元素——父母。如果父母不認同靈性教育,孩子就無緣及早接觸靈性教育;如果父母不受到靈性教育,孩子在兒童班上感受一時,回到家裏也會被世俗觀念所淹沒。父母和家庭是兒童之樹的第一環境、貼身土壤,不為此土壤注入靈性,就難以啟迪童心。以下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 舊譯“守基·阿芬第”)的引言給了我們啟發:

我們無法將人的心靈與外部環境截然分開,不能說其中某個變革了,其他所有的事物也會改善。人與世界是有機聯系著的。他的內在生命塑造了環境,而其本身亦深受環境的影響。二者彼此作用,相輔相成,人類生活的每個持久轉變都是這些相互作用的結果。

如果兒童班只接收和教育兒童而忽視對兒童的環境——父母和家庭的教育,那麼,我們所期望的蛻變就難以發生。所以,我們除了要學習如何教導兒童,還要學習如何與家長對話。雖然,這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們確信上蒼會給我們提供援助的。我們知道,不是我們在啟迪童心,而是上蒼以我們和兒童的父母及家庭為渠道,通過聖言的力量點亮孩子的心燈。因此,我們常常念誦阿博都-巴哈的如下禱文:

主啊!讓這青年煥發朝氣,將禰的恩寵賜予這卑微的受造物。授予他知識,在每日拂曉給他增添力量,在禰的庇護所裏護衛他,使他免於犯錯,專心伺服禰的聖道,開導冥頑者,扶助不幸者,喚醒疏失者,讓所有人都因念記和贊揚禰而承享福佑。禰是大能者,強力者。

 

共學習

我作為兒童班的老師,一方面出於服務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出於對兒童班教材和方法的信心,曾對家長承諾,這個課程可讓孩子出類拔萃,只要把孩子送來就行了。

但我忽視了一點:我們不僅是在教導兒童,同時必須改善環境。假如我們不能讓家長對靈性學習達成共識,家長還是抱著送孩子來“學東西”的觀念,那他們可能對教育的成果感到失望,學習就可能半途而廢。所以,我們不能把孩子的父母看成旁觀者,而是將他們作為孩子靈性環境的共同參與者。我們不是對他們承諾,而是發出邀請:

“我們一起來啟迪童心吧,我們一起學習!”

如果家長願意與我同行,教育的效能必然翻倍。至於能否如願,我們把它托付給上帝,祈求祂時刻援助我們。

今日
凡獻身於服務全人類者
皆乃堂堂正正之人
(巴哈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