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6: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

原創 2017-09-12 榮大同 美好社區讀友匯

“如果為人父母而不了解人與上帝的聯系,不了解人的實質乃是一個富礦,具有反射上帝所有聖名和屬性之光的潛能,不了解人的高貴性,那麼,他看待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會有很大不同。”

 


今年是巴哈歐拉誕辰兩百周年,是一個福佑與大吉之年。算一算,我成為一個巴哈伊也進入第九個年頭了。將近九年裏,我的生命和生活一直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內在的眼睛被開啟了,理解了物質世界的靈性意義,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喜悅與感恩中。借“美好社區讀友匯”征稿之機,反思一下自己在信仰中的收獲,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但是從一個不認知上帝、有眼不見、有耳不聞、在荒野中盲目行走之人,成為一個認知上帝、了解生命的意義、托庇於上帝愛的堡壘中、行走在被清晰指引的道路上的人,這二者的區別多麼大啊!如何有能力表達伴隨著每天的呼吸、心湖裏每次愛之波的湧動而產生的思考和啟發呢?那麼就從上帝的恩典之洋中擷取幾朵微小的浪花吧。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大女兒十五歲,小女兒將滿五歲。我開始學習儒禧課程時,大女兒尚不足七歲,她跟我幾乎同步了解巴哈伊信仰,而我的先生那時已經學習儒禧課程三年左右。感謝上帝的恩典,巴哈伊信仰的學習對我們陪伴、養育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啟發和幫助。

我邂逅的第一句巴哈歐拉聖言,是“人就好比富礦,蘊含無價珍藏,唯教育能掘而顯之,使人類從中獲益。”這句聖言可以說是巴哈伊基本的教育觀。那麼,人靈魂中的富礦、那無盡的潛能,來自哪裏呢?當我們學習到儒禧課程第一冊《點亮心燈》第二單元時,會讀到一句聖言:“……(上帝)將祂自己所有的聖名和屬性之光聚集到人的實在上,使其成為反射祂自身的明鏡。萬物之中,唯獨人類被特選出來,承蒙這至大恩寵,這恒久惠賜。”我覺得這句聖言告訴了我們“富礦”是什麼——上帝所有的聖名和屬性之光;來自哪裏——上帝;如何呈現出來——人類認知祂,朝向祂,使自身成為光潔的明鏡,反射上帝的聖名和屬性之光。這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巴哈歐拉在《隱言經》裏所說:“我使你生來富有……”,“我使你生來高貴……”,“我以知識之本質賦予你存在……”,“我以慈愛之泥土塑造了你……”以及巴哈歐拉在很多書簡裏提醒和告誡我們的:“人乃至高靈傑”,“人的地位是高貴的”!

 

如果為人父母而不了解人與上帝的聯系,不了解人的實質乃是一個富礦,具有反射上帝所有聖名和屬性之光的潛能,不了解人的高貴性,那麼,他看待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會有很大不同。當你了解孩子的高貴與富有之潛能後,會對孩子真正有信心,也會對自己有信心,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挑戰多麼大。因為你知道自己和上帝的聯系,知道自己為何被造生,自己的知識、能力、品質來自哪裏,知道自己也是一個富礦。

 

通過學習《點亮心燈》,你會知道“上帝向人類昭示了祂的神聖指引之陽……聆聽祂們的召喚便是聆聽上帝之聲”,會認知到這個時代的神聖指引之陽、上帝在人間的顯示者是巴哈歐拉。你會行走在一條由巴哈歐拉指引的正道上,巴哈歐拉會告訴我們如何認知祂、轉向祂,如同植物逐陽光伸展枝葉,得到太陽的恩澤以生長,人類一旦將心靈轉向巴哈歐拉,他的靈性品質、能力、態度都會逐漸改善和提升,一個賦能的過程、蛻變的過程就開始了。除此之外,他還將得到聖約的保護和指引,以及社區的陪伴與支持,雖然依然會遇到挑戰,但能夠理解生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困難乃是成長的階梯。

 

當為人父母者理解到這些並在生活中踐行,很自然地,孩子的轉變將隨之發生,因為父母會用期待和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這種信心是真正的信心,來自對上帝——那全能者、全知者、全智者、最值得仰賴者——的信賴 ,而不是對自己或其他人有限的能力與知識的信心。當孩子出現不夠好的行為時,父母會反思是哪些因素妨礙了孩子表現出更好的行為,隨後作出調整和改變,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否定孩子,或簡單地自責、否定自己。同時能夠理解到每個富礦的礦藏都不一樣,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獨一無二的孩子,陪伴他發展自己的潛能而不是希望他成為其他人。父母每日陪伴孩子一起祈禱、學習適合的聖作,能滋養並強壯孩子的精神,保持其心靈的純潔,而純潔的心靈無疑能更大程度地反射上帝的聖名與屬性之光,具體可以表現為理解力和智慧的提升、各種靈性品質的發展,以及磋商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等復合能力的展現和提升。我們會發現巴哈歐拉所言確是真理,孩子將用他的成長慷慨地向我們證明他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富礦。

 

如果對孩子有上面的理解,我們就不會受傳統思想、觀點或偏見的束縛,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應該是什麼樣,或不應該是什麼樣,而出於對上帝的認知和信賴,用學習的態度觀察、陪伴孩子的成長。舉一個例子:很多育兒書籍會告訴我們幼兒不能理解抽象事物,沒有遵守承諾的能力。我在養育兩個女兒的過程中都發現恰恰相反,幼兒對抽象事物有很強的理解力,很容易也樂於信守承諾。大約從她們一兩歲開始,如果我們用她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跟她們磋商,達成一致後,她們都會做到。即使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小女兒上幼兒園的過程仍然突破了我對幼兒守諾能力的理解。

 

小女兒剛過完三歲生日幾天,就是新學年的開學日,按照已經商定好的,我們送她去幼兒園,她去了第一天後不喜歡,因為幼兒園有英文老師,她完全聽不懂英文,還有其他一些引發不愉快的因素。去了兩天後,幼兒園放四天假,四天假期裏,她主動找我談了三次,希望不再去幼兒園。第三次談話時,我認真考慮後跟她說:“剛上了兩天幼兒園,其實你還不知道幼兒園真正的樣子,媽媽希望你再堅持一兩個月,好對幼兒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果那時候你還不想去,媽媽就把你接回來,在家呆一年,明年再去。”小女兒問:“媽媽,什麼是堅持?”我說:“堅持就是有一件事應該去做,雖然不想做,還是要去做。”然後我給她舉了姐姐剛上一年級時,聽不懂英語仍然堅持的例子。她問:“媽媽,你堅持過嗎?”我說:“是的,媽媽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困難,有時我不想做,但我知道應該做,所以一直在堅持。”她聽完這句話,舉起小小的右手握拳跟我說:“媽媽,我會堅持的!”

 

當時我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她的承諾,而且她會遵守這個承諾,因為挑戰實在非常大。但讓我特別吃驚的是,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跟我說過不去幼兒園,上了一個星期後,她很自豪地告訴我:“媽媽,我堅持了!”又上了一個月左右,再次自豪地告訴我:“媽媽,我堅持了!”在這個堅持的過程中,她慢慢熟悉了幼兒園的老師和環境,交到了幾個朋
友,上幼兒園對她來說有了一點樂趣和吸引力,而那個時候她才剛滿三歲。

 

通過這件事,好像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堅持”這個靈性品質,品嘗到了堅持的果實,一直到現在,她都很容易堅持一些事情,有很強的自制力,偶爾還會在堅持的同時自豪地告訴我:“媽媽,我堅持了!”這句話也成了我們母女倆心照不宣的甜蜜默契。

 

說到兒童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力,我也有很多例子,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不少幼兒大約在三到五歲這個階段,會問父母死亡的問題。我大女兒大約兩三歲時開始問我:“媽媽,你會死嗎?”二女兒大約在三歲時開始問我:“媽媽,人會死嗎?”大女兒當年問我時,我還沒有信仰,也沒有思考過生死大事,所以覺得很為難,每次都支支吾吾、含含糊糊地應付著她,直到我們倆都開始學習巴哈伊課程,才對這個問題清楚一些。等到二女兒問時,我已經比較清楚了,所以不再回避,會跟她進行一些討論。幾個月前,我倆一起散步時,她又問我:“媽媽,人死了會怎麼樣?”我們一邊散步一邊討論,不知不覺地,討論了生命的實質、人的精神能力、靈魂、死後的世界、人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等問題,我發現她可以就這些問題跟我對話,說明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另外小女兒在閱讀方面的興趣也與按年齡推薦的兒童讀物有所不同,她從一兩歲起就更偏好情節復雜的讀物,大約四歲左右時對一些小學低年級的讀物有很大興趣,當然這跟每個孩子不同能力的發展順序與階段有關,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我覺得也可以從一個方面提醒我們:幼兒的理解能力可能超出以往籠統模糊的認知。我曾經做過幾年巴哈伊兒童班的老師,就我觀察到的,以及聽其他巴哈伊兒童班老師和父母分享的,我們都發現兒童對靈性知識的理解力很高。如果一個孩子系統地學習了五六年兒童班,他們對靈性事物的理解很多時候勝過同步學習的父母。阿博都-巴哈說,“上帝給予人類最大的恩賜是智慧或理解力”,祂還說,“心智是人的精神力量。精神是燈,心智則是燈發出的光……”

 

阿博都-巴哈的這些話語啟發我們思考,教育的重點是什麼?書本知識的獲得和外在的成績、表現與兒童的精神能力有什麼關系?如何培育兒童的精神成長?如何提升兒童的理解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我們通常認為,幼兒認知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是否需要開放地思考,在幼兒認知發展中,同時也存在著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在那麼多孩子身上看到的智慧、慷慨、公正、堅韌、克制、寬容、誠實、快樂、和平、團結、負責任等諸多靈性品質之閃光,都讓我們面對孩子時,想到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一個富礦,都有反射上帝的榮光、不斷趨近完美的能力,且隨時能得到上帝的確認和幫助,而心存深深的愛、感恩、敬畏和謙卑。今日,我們對兒童的認知和教育需要很大突破,目前盛行的膚淺的、物化的、舍本逐末的、滋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從而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和高貴性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需要得到及時的修正。欲養育好孩子,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責任就是不斷學習,了解生命的實質和意義,提升自己的理解,改善自己的行為,推動社會的進步,因為教育孩子這個命題是無法獨立存在的,世界是一個整體,家庭也是一個整體,整體和部分同時改善,部分才能獲益成長。巴哈歐拉說: “你們當中凡挺身傳揚主的聖道者,應先行自我教育,如此,他的言辭才能打動聽者的心。”同樣的道理,欲教育兒童,我們亦應先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