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繁榮:建構有別于消費主義文化的文化模式

【紐約】- 2010年5月3日

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以及極端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由放任不羈的消費主義文化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之轉變已經勢在必行。在很大程度上,這個轉變是由世界範圍內的民間組織和政府機構共同努力而引發的。除了明智的政策改變和“綠色科技”革命外,這場轉變還要求我們對人的本性和文化框架認真地重新審視,因為正是它們對政府機構、商業、教育和媒體起著引導作用。什麼是符合人的理性的、什麼是公正等問題,需要我們從批判性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次大會的議題是可持續消費和生產,該議題需要在社會體制這個更廣的範圍內進行思考,因為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是社會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目前這個體制卻疾患重重,表現為競爭、暴力衝突和動盪不安。

在這次大會對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十年專案規劃1的回顧中,巴哈伊國際社團將首先闡述這個日益發展的規劃的優勢,然後根據上述願景指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主要問題。該框架的優點包括:(1)它考慮到了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轉變所涉及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問題,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領域的問題所採取的割裂式分別處理的片面觀2;(2)它認識到發展框架的各個主題(如:教育,機構能力的建設,婦女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各地方本土知識的運用等等)3之間的內在聯繫;(3)並且在地區性的磋商中尋求世界範圍內的利益相關方參與磋商,並呼籲社會各階層為了實現磋商中所提出的種種目標而共同努力。

然而,由於該框架旨在促進社會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轉變,這就意味著它將挑戰那些滋生出放任的消費主義的種種文化規範和價值觀念。為了達到以上的目標,我們需要再度審視一些深層的觀念――其中的很多觀念還需修正,包括:人性觀;發展觀(進步和繁榮的實質);最近的經濟危機的實質和引發該危機的原因;科技的發展過程;教育發展的手段和目的。我們將邀請大眾積極合作,促進可持續消費和生產,與我們一起參與對基本問題的商討,從而相互學習彼此的觀點和經驗,共同努力,一起構築一個公正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問題在關於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的探討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因為它促使我們在最深的層次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經驗之本質乃是精神的本質,它深深地植根於人所共有的內在本質——或者說“人的靈魂”中。然而,消費主義文化卻趨向於降低人們的高貴本性,使人們相互競爭,對物質消費貪得無厭,並且成為市場生產的操縱對象。通常持有的觀點認為存在一對難以化解的矛盾,即人們想要什麼(如:消耗更多)和人類需要什麼(如:對於資源的公平使用權。)那麼我們又如何去解決這個讓人束手無策的矛盾呢?一方面,我們渴望世界和平與繁榮,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經濟和心理學理論又將人類描述為自我利益的奴隸。全體人類需要建立起一個更加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秩序,其特徵為節制、公正、仁愛、理性、奉獻和服務於共同利益,但這些往往被斥為幼稚的理想。然而,我們正是需要用這些理想以及相關的品質來克服自我、貪婪、冷漠和暴力,這些人性中的低下品性長期被市場和政治力量所推崇,並導致了現今種種不可持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發展遠景
同樣,可持續發展的遠景也必須來自於公眾對於下列問題的探討與認識:人類發展的本質與目標,以及發展的參與者所需扮演的角色。巴哈伊國際社團把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過渡作為全球事業的一部分,這項事業使所有個體實現其雙重目的,即發展他們的內在潛力和為更大範圍的社區的福祉做出貢獻。僅僅將可持續消費和生產視為為生活貧困的人創造機會來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是不夠的。要知道,每個人都能對構築一個更為公正和和平的社會秩序有所貢獻,這個過程的發展方式也必須允許每一個人都發揮其作為社會建設的一份子的應有作用。在這樣的框架下,可持續消費和生產可以被描述為這樣一個過程,即:滿足世代人類物質的、社會的和靈性的需求,而且使所有人對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有所貢獻。

在科技進步和政策改進的同時,公眾需要探討必要的系統性變革所需的倫理基礎,對話的參與者包括農村和城鎮居民,窮人和富人,男性、婦女和年輕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秩序的特徵之一,就是在人類的各級組織中貫徹互惠與平衡的道德準則。這就好比人體,數百萬的細胞之間的合作才使人的生命成為可能。它們以驚人的多樣性的形式和功能互相聯繫,終身不斷地接受和給予,這才是多樣性的和諧統一的最高表現形式。在這樣的秩序之下,公正的概念體現在認識到人們個體的利益與更廣泛的社區利益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和諧統一(並保持多樣性)的框架下追求公正,能為集體磋商和決策提供指引,也提供了達到思想和行動統一的手段。

最終,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轉變不僅僅是社會結構的有機改變,以充分反映整個社會機體互相依存的關係,還要反映出社會與支持其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界之間的內在聯繫。在這些轉變中,許多已經是公眾探討的關注重點,包括:(1)世界公民的意識;(2)最終建立所有國家的聯盟,以形成一個能對全球事務進行決策的綜合管理體系;(3)建立承認全人類對地球資源的共用權力的機制;(4)實現男女之間的全面平等;(4)消除一切偏見;(5)建立全球通用的貨幣和其他能夠推進全球經濟公平的機制;(5)採用國際通用語言説明促進人們的相互瞭解;(6)重新調整大規模的軍費開支的用途,用於建設性的社會發展項目4

現行經濟體制的危機
眾所周知,發展的主導模式依賴於商品社會中有力的消費群體5。在這樣的模式下,不斷上升的消費水準被當作是進步和繁榮的衡量指標。這種對產品、對物質積累和享受(作為生活的意義、幸福和社會認可度的來源)的過分追求已在權力和媒體機構中得以根生蒂固,並排斥其他所有不同的聲音與機制。對於需求和欲望的過度滋養,導致了這樣一種體制的產生:它完全依賴於窮奢極欲地消費的少數特權階層,同時加劇了排他主義、大多數人的貧困和不平等待遇。連續發生的每一個全球性危機,無論是氣候、能源、糧食、水、疾病方面的危機,還是金融風暴,都揭示了現行消費和產品模式所固有的剝削和壓迫方面的新問題。奢侈品的消費額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消費額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基礎教育只需要花費100億美元6,而僅美國每年就有820億美元用於香煙消費7。消除全球饑餓僅需要花費300億美元 8,水和公共衛生設施只需要100億美元9。與此相比,世界的軍事預算在2008年已升到了15500億美元10

很多當代的經濟思維模式是建築在的狹隘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之上的,而這種世界觀已致使人類行為墮落、家庭和社區瓦解,公共機構腐敗,以及大量人群,尤其是婦女和女孩,正遭受著剝削和被邊緣化。無疑,經濟活動和經濟的增強(這個過程可能包括,但並不等同於經濟發展)對於地區的繁榮及其人民的富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轉向一個更為公正、和平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需要重視生產和消費的物質和非物質(道德)層面之間的和諧能量。尤其是非物質(道德)層面的能量將會成為建立公正和諧的各種人類關係的基石,這些關係包括知識的傳承,信任他人和可信品質的培養,種族主義和暴力的消除,藝術、美、科學的推廣,以及合作能力與和平解決衝突能力的培養。

有鑑於此,還必須強調生產與就業的關係,因為就業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很多時候,生產率增加的同時 伴隨著勞動力的削減或自動化生產的轉型,這些將導致失業率上升。單一的追求利潤最大化也會看重勞動力消耗的最小化。在現行制度下,失業和就業不足的人口不斷膨脹,絕大多數人沒有足夠收入來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在這樣的體制下,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可持續生產並不僅僅意味著採用“更綠色”的技術,而應該包括建立各種體制,這些體制要讓全人類都能對生產過程有所貢獻。在這種制度下,所有人都是生產者,都有機會通過勞動獲得(或接受,如果無法獲得)滿足他們所需的東西。工作不僅僅是作為創造財富和滿足生活所需的手段,還應該扮演著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發展一個人的才智、塑造人的性格、參與服務和對社會進步作貢獻。

技術發展
聯合國的這個專案計畫強調科技轉讓和知識共用的重要性,以實現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的水準。然而,大多數的技術發展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他們並沒有反映出世界各國人民的基本需求。此外,僅僅強調技術轉讓而沒有加強人們參與創造和運用知識,只會擴大貧富差距,也就是技術開發者和技術使用者之間的差距。培養人們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和環境條件來判斷對技術的需要、能從事技術的創新與改革,是社會進步的關鍵。更為複雜的社會變革,則需要發展地方團體的機構的組織能力,從而為滿足當地人群的需求來創造和運用知識。機構組織能力的問題(比如建立區域化的研究和培訓中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如果能夠成功地實現這個目標,結果將會打破目前世界上的知識流動的不平衡局面,而且將使發展從缺乏周密規劃的現代化進程中解脫出來。“現代”技術的特徵表現為:以解決當地的切實需求為導向,而且會將著重於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的全面繁榮。

教育
支援與説明建立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的專案有若干個,聯合國的這個計畫框架已經將教育和機構能力的建設作為這些專案的內容之一。然而,如果這些項目要引起人們思想和社會結構(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深刻轉變,那我們就需要再度深思教育的本質。首先,這個教育規劃必須建築在兩個清醒的認識上,即‘我們希望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和‘什麼樣的個體能建設這樣的社會’。它需要幫助學習者反思生命的目的;並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文化現狀,提出解決當前問題的其它設想和方法;瞭解他們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多方面的影響,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學校本身也必須成為社會轉型過程的參與者。課程的設置不應該僅僅致力於 講授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而應該旨在開發人類天生的巨大潛能。個人必須得到指引和幫助,以將這種潛能運用在促進他們的社區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進步上。可持續性發展的轉型要求人們達到一定高度的意識水準並具有崇高的服務與合作精神,這些可以轉變個體的行為和機構的作用,而這又需要改變教育的進程,使之與當前的任務相適應。

巴哈伊社區進行文化轉型的方法
文化的轉型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改變個體的選擇以及體制的結構和規範。十多年來,世界各地的巴哈伊社區一直按照系統的計畫致力於促進全球的個體和社區的改變,來鼓勵和發展人們的服務能力。引領這些活動的理念基礎是積極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特徵是行動、反思、磋商。在成千上萬的社區裡,巴哈伊們正努力增強各年齡段的人對他們的靈性能力的認識和發展,並將他們的集體能量用於改善其社區11。意識到全世界兒童的願望和他們對於靈性教育的需求,他們已經開始了兒童班教育,重點培養兒童們高貴正直的品格。對於11歲到14歲的青少年,巴哈伊們也創造了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關鍵時期形成他們的道德觀,並幫助他們發展技能,以使他們能夠將其建設性和創造性的能量用於改善社區的發展。除此之外,所有人都被邀請到小組中來,參與學習核心概念和主題,這些概念和主題鼓勵個人通過學習和參與服務,成為改變他們的社區的中流砥柱。

這些學習內容的設計並非按照‘課程設計—實際測試—-評價’的模式來進行,學習材料設計的第一步是總結實踐經驗,而這些經驗則來自基層民眾對某個特定發展需要而採取的改善行動。課程材料又根據新的知識和見解不斷地被完善。社區文化的轉型具體表現在這些方面:(1)社區成員從事集體行動的能力得以提高;(2)他們視自己為社區改善的發起者;謙遜的學習者;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的積極參與者。這個不斷迴圈的行動–反思—-磋商的機制已經使社區成員認識到他們的需求和所擁有的資源,也增強了集體有目的行動的機制。

此外,巴哈伊的原則與價值觀激發人們成立了各種機構,並且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也加入到了這些機構中,為可持續消費和發展而工作著。歐洲的巴哈伊商業論壇及其在其它地區的附屬機構正在與商界的領導人合作,探討超越商業利潤的社會目的,包括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國際環境論壇12長期致力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和更合乎道德的生活消費模式,包括加入歐洲的‘消費者組織’,該組織現在更名為‘負責任生活的教育與研究合作會’。13

現在,根據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準則重新定義文化規範的運動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人文機構,包括政府、教育界、媒體和商業,宗教組織以及民間組織正在利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公眾對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高度重視。公共輿論原來並不看重有關人的生命與繁榮的宏觀視野,而現在該問題已經逐漸成為了公眾話語探討的核心。越來越清楚的是,可持續發展將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即全球各地人們的能力的提高、相互合作以及不斷的探索—學習—行動。它的實現需要女性,男性,兒童,富人,窮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因為每一個都將被賦予在新社會建設中發揮個體應有作用的能力。隨著消費主義、毫無節制的消費、極端貧富差距和邊緣化的逐漸退潮,人類實現公正,互惠和幸福的能力將得以彰顯。

 

注釋:
1. 十年專案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各國認可實行的全球性的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模式(SCP),以促進向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轉變,由此推進符合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並避免經濟增長對環境的破壞。主要的挑戰是,不僅要規劃該計畫中的關鍵項目,而且提供方案實施的機制(比如:經濟支援、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主要的挑戰是不僅提供框架中的關鍵方案,而且提供實施方案的有效機制(比如:經濟支援,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參見:可持續消費和生產十年規劃草案 CSD18和19,第三份公眾草案(2009年9月2日),由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負責的馬拉喀什計畫秘書長起草。
[http://esa.un.org/marrakechprocess/pdf/Draft3_10yfpniputtoCSD2Sep09.pdf]

2.把生命週期的角度應用到經濟體制中,可以提供一種方法來構建整個十年規劃並明確規劃的切入點和行動者。這樣的視角可以只考慮生產或消費,也可以兼顧兩者,同時關注產品與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由於它綜合考慮商品生產、服務,以及由此產生的廢氣和廢物所需消耗的總體資源,這個生命週期的視角能從生產與消費鏈的整個過程來考慮所有的補救措施和提高效能的方法。
[http://esa.un.org/marrakechprocess/pdf/Draft3_10yfpniputtoCSD2Sep09.pdf]

3. 同上

4. “消耗和浪費在經濟或政治戰爭上的巨大能源,都將被用在更為神聖的目的上,包括:(1)拓展人類的發明和技術的發展;(2)提高人類的生產力;(3)消除疾病;(4)擴大科學研究;(5)提高人類的生理健康;(6)優化人腦的作用,使其更敏銳;(7)開發地球上未被使用的資源;(8)延長人類壽命;(9) 促進任何一個能促進全人類智慧、道德以及靈性生活發展的機構的成長。”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 舊譯“守基·阿芬第”):巴哈歐拉的世界秩序(威爾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91) (http://reference.bahai.org/en/t/se/WOB/wob-56.html).

5. 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的資料,1960到2006年,人均消費支出幾乎增長了兩倍(世界觀察研究所,世界的現狀201:消費文化的興起和衰退。紐約:諾頓 公司 2010)。每年有600億噸資源被開發利用,比三十年前增加了50%(Tim Jackson,沒有增長的繁榮?向可持續發展經濟過渡。倫敦: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2009年3月http://www.sd-commission.org.uk/publications/downloads
/prosperity_without_growth_report.pdf)。2005年,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發現,有60%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氣候調節、淡水供給、廢物處理、漁業食品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或者不能持久地使用。(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的綜合視角。華盛頓特區:島嶼出版社,2005)

6. 援助行動(英國)資料檔(http://www.actionaid.org.uk)另見:Sperling,Gene B(美國普及教育中心主任)給全球特困的男孩和女孩普及基礎教育的案例 2005年11月(外交關係理事會 www.cfr.org)

7. 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 關於美國煙草生產和煙草使用的經濟現狀(引用資料2005)
[http://www.cdc.gov/tobacco/data_statistics/fact_sheets/economics/econ_fa….

8. 聯合國新聞署發佈 秘書長號召300億美元用於改造世界農業結構,保障長期的糧食安全,2008年11月30日。[http://www.un.org/esa/ffd/doha/press/foodsideevent.pdf]

9. 據估計,每年需要100億到180億美元來填補目前水流量與實際所需水量之差。聯合國公共資訊部發佈:秘書長提到了一些“急需行動起來解決”的問題,以促進水和公共衛生系統專案的實施。2008年9月25日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8/sgsm11813.doc.htm].

10. 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所
[http://www.iiss.org/whats-new/iiss-in-the-press/february-2010/report-mil…

11. 正如身體擁有運動,成長等能力,靈魂也有其能夠有意識發展的能力。包括人類意識,思想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愛的能力,意志力,以及發起和持續對社會發展貢獻的能力,等等。

12. 國際環境論壇 www.iefworld.org

13. 負責任生活的教育與研究合作會 http://www.hihm.no/hihm/Prosjektsider/CCN/PERL

英語版本:Rethinking
Prosperity: Forging Alternatives to a Culture of Consume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