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義院於 2001年委託出版的《世紀之光》一書記載了阿博都-巴哈對和平問題的重視,指出:“從一開始,阿博都-巴哈就對建立新型國際秩序的事業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例如,祂早期在北美公開提到了自己北美之行的目的,特別強調了莫洪克湖和平會議組委會邀請祂在這次國際聚會上發表講話。除此以外,祂在北美和歐洲花數小時與多位名流人士(尤其是努力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道主義目標的人士)會面交談,反映了祂意識到聖道對全人類的責任。”
阿博都-巴哈在發出警告並勸誡世界應為和平努力奮鬥之後,於 1913 年12 月 5 日返回海法,當時海法隸屬於奧斯曼帝國。祂意識到戰爭即將來臨,就著手保護下轄的巴哈伊社區,避免這些社區發生饑荒。阿博都-巴哈返回聖地後的第一個決定是將所有從國外歸來的巴哈伊教徒遣送回家。
不到一年後,歐洲爆發了戰爭。當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後,法國、英國和美國(最後加入)組成的協約國嚴格封鎖了海法周圍區域,幾乎切斷了海法地區的所有通信與出行。海法和阿卡都捲入了戰火中。
為保護海法和阿卡地區的巴哈伊教徒安全,阿博都-巴哈決定將祂們轉移到附近一個名為阿布-希南(Abu-Sinan)的德魯茲村,而祂僅與一名巴哈伊教徒留守阿卡。然而,由於協約國軍隊轟炸,阿博都-巴哈最終與村裡的其祂巴哈伊教徒會合。有一次,一枚炮彈落在了阿卡附近的裡茲萬花園,但未爆炸。阿博都-巴哈安排阿布-希南的巴哈伊教徒為該地兒童建了一個藥房和一所小學校。
阿博都-巴哈還加大力度,保護周邊居民。祂指導約旦河谷的巴哈伊農民提高糧食產量並儲存更多糧食,以應對未來的糧食短缺問題。戰爭爆發後,糧食短缺,祂確保小麥分發到了整個地區的民眾手中。例如,1917 年 7 月,在小麥和大麥收割期間,祂前往位於今約旦境內的阿達斯伊(Adasiyyih )農場,逗留了 15 天。祂用駱駝把剩餘的糧食運到了飽受饑荒的阿卡與海法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