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文化局合辦、澳門文化發展基金贊助,澳門佛教總會、澳門道教協會、巴哈伊教澳門總會、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澳門伊斯蘭文化交流促進會主辦的“融光不語和諧澳門——澳門六宗教當代藝術展”,今日下午三時在澳門普濟禪院(觀音堂)舉行,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中聯辦副主任張應傑等主禮。
澳門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表示,是次展覽歷經一年精心籌備,展覽具三大特點,包括首度在宗教場所呈現多元藝術生態、呈現突破靜態展示的邊界、展現澳門獨特的文化自覺。冀這場跨越信仰的藝術盛宴,讓來賓在審美愉悅中,觸及內心本具的光明。
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主席李斌生指出,是次展覽由六宗教青年們主導策展,各宗教領袖親自督導,匯聚逾70件展品、17場對談與體驗活動。來自本地及不同地區的藝術家,透過書法、雕塑、葡式瓷磚畫、國畫、篆刻等不同媒介試圖展現宗教共有的核心價值,引領觀眾感受信仰與城市的共生脈搏。
巴哈伊信仰視藝術為一種融合靈性與社會實踐的神聖途徑。在巴哈伊教義中,藝術不僅是個人靈性品質與創造力的體現,更是推動社區發展、促進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藝術從一開始就是社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工具,能夠創造歡樂、鞏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傳播知識並深化理解,同時也以易於共鳴的方式向社會闡釋信仰的核心原則。
巴哈歐拉曾教導:“在人類世界中,藝術與科學的才能並非平均分配;但神聖的靈性恩惠卻是足夠所有人享用的。因此,各種各樣奇妙絕倫的藝術與工藝被創造出來,從中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力量。每一個人都應學習某種工藝,藝術與工藝應被提升到完美無缺的地位。”這表明,追求藝術的卓越不僅是技藝的精進,更是一種服務人類的靈性實踐。
在實踐中,我們始終保持開放與外向的視野,積極探索如何將藝術作為橋樑,把信仰在社區建設中孕育出的靈感、美與和諧,分享給更廣泛的社會大眾。當藝術被賦予這樣的使命時,便實現了其最高價值。正如阿博都-巴哈所闡釋的:“如果藝術與工藝的才能被導向於人類整體的和諧與團結,它們將在人類世界中帶來最高的完美,並將被認為是崇拜的首要表現。”
此番理念,正於“融光不語 和諧澳門——澳門六宗教當代藝術展”中生動展現。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們,透過書法、雕塑、葡式瓷磚畫等多元媒介進行對話,讓藝術超越了單純的審美功能,成為一種動態的“崇拜”與“服務”。它不僅觸動著個體的內心,更在建設一個更加和諧、包容的社會層面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資料來源: https://www.macaodaily.com/html/2025-11/07/content_1868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