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舉辦“巴哈伊文化中的一體觀:從本體論到社會實踐”學術報告會

2018年6月5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會議室舉辦了主題為“巴哈伊文化中的一體觀:從本體論到社會實踐”的學術講座,主講人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宗樹人(David A. Palmer)教授。此次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巴哈伊研究中心秘書長陳進國博士主持,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教授評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國家宗教事務局、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四川大學等單位的近五十位元學者參加了學術講座。

宗樹人教授是知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研究中國宗教文化多年,尤其在道教的田野調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同時是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的主任,一直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培育與成長。他指出,巴哈伊的阿博都·巴哈曾經明確說過“中國是未來的國家”。當代中國領導人所宣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都是追求合作共贏的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中國的上升性、未來性。巴哈伊作為新興的世界宗教與中國作為古老的世界文明的溝通、交流、認識,有助於深化理解兩種文化體系相似的地方。巴哈伊文化以人體的整體性為比喻,如同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和而不同、合作互補、功能分化等基本特徵促使人體健康、整體超越部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集體的成長也有內在的方向,人類社會集體意識和集體精神能力需要更好地和諧成長和展現。因此,一體觀應該作為教育的核心,積極培養人們一體性的直觀意識和洞察力,努力建構對“人類一家”的核心認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大同的構建。宗教授還介紹了巴哈伊在社會實踐中以磋商為主的修行方法,以及在個人、機構和群體三個層面上的修行實踐探索。

卓新平教授對宗樹人教授的講座內容作了全面總結和精彩點評,指出宗教授站在中外文化比較的角度,談到了巴哈伊文化的三個關鍵特徵:萬物歸一、人類一家、世界大同;而且從體用兩個方面做了比較:既從本體論角度談到了對形而上之道的追求,也結合社會現實探討了對形而下之德的實踐。卓教授認為在對宇宙和人的認識兩大層面上,中外文化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要實現宇宙的一體性和諧,正確途徑就是對話和諧共生,而不能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競爭衝突方式,因此,教育培養人類共在的整體性意識非常重要。

講座之後,宗教授與在場學者就相關學術議題做了進一步交流和深入探討,並與巴哈伊研究中心就今後的學術合作計畫進行了友好的磋商。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正確指導下,一直堅持“宗教中國化”的方針政策,先後召開了“宗教團體的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修身齊家到天下一家”等學術會議,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來源:中國宗教學術網
201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