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當我們說“尊重孩子”

“人乃至高靈傑。”

——巴哈歐拉

“教育者應牢記:體貼,關心,尊重孩子永遠是必要的。”

——阿裏-阿克巴爾-福魯坦


文:Jing D

一粟正熱衷於學說話,會說的依然是有限的幾個詞,不過大人重復說某個詞他會跟著學,下力氣發音的樣子很是認真。當然,無論多麼賣力學習,要讓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跟上他內心的實際體驗,還是需要很多時間。(其實,想一想,語言表達能力按說已經成熟的成年人,不也時常在表達內心體驗時“捉襟見肘”嗎?)不過這也沒關系,他會使盡渾身解數來表達,生活還是過得去的。


1 螺絲刀不見了

一粟現在最愛的玩具包括一個工具箱和一個“釣蟲子”的木質玩具(下方有圖片)。工具箱裏面最愛的是螺絲刀,拿著在家裏到處“修理”。(之前爸爸給他安裝腳踏車拿工具來來去去,他跟在後面也忙活了半天,自此對工具的熱愛是“更上一層樓”。)釣蟲子的玩具是幾只毛毛蟲插在木頭上面的孔裏,蟲子頭上都有一塊鐵,一根棍子頂端一塊磁鐵,棍子可以輕松把蟲子從孔裏釣上來,一粟喜歡大人釣出蟲子然後他來放回去。時常,他也會拿自己鐘愛的螺絲刀去蟲子的孔裏戳。有時,他推而廣之,還會拿螺絲刀對著大人的腿和腳“修理”一番。

 

這天,螺絲刀不見了。

 

剛剛起床,能量滿滿的一粟准備去拿工具大幹一場,他一個人去了玩具房間,不一會兒就嘚嘚兒跑來把我拉過去,拿釣毛毛蟲的棍子在孔裏戳兩下,丟掉,然後讓我打開工具箱(工具箱裏的所有東西都已經被他拿出來了,放在旁邊),然後一攤手,眼睛睜大,“嗯”一聲,表示困惑,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我的螺絲刀呢?”我是這時候才知道螺絲刀不見了的。

 

他用棍子戳孔表示:“我想要這個戳孔的東西。”越過其他工具依然讓我打開工具箱,表示:“我要的不是那些,而是另外一個工具。”加上我原本就了解他對螺絲刀的鐘愛,理解他的意思並不難。

 

一粟喜歡工具,不過普通工具對於他實在太危險,有了這個仿真工具箱,敲敲打打,擰擰轉轉,戳戳捯捯,他每天忙的不亦樂乎。

 

孩子不同階段會喜歡不同的動作,比如一粟最近喜歡種插和戳。這個玩具正好滿足他的興趣。


2 沒有爸爸的旅行

前幾天帶一粟回姥姥家辦事情,待了三個整天就回來了。遇到鄰居,個個驚訝:“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女兒回娘家,孫子回姥姥家,尤其是這麼大老遠的,咋說也得待一陣子呀!

 

為什麼那麼快回來了呢?因為一粟想爸爸。本來一直念叨讓多住幾天的姥姥,在第一天晚上,看到11點還不睡覺,到客廳和各個房間來來回回找爸爸的一粟,就心疼地說:“走吧走吧,下次和爸爸一起回來。”

 

和在上海的時候一樣,到了晚飯時間看不到爸爸,一粟就開始情緒脆弱敏感,用梁阿姨的話就是開始“貓不是狗不是”了,動不動要撇嘴流眼淚。如果晚上快睡覺時爸爸還沒有回來,那就更是委屈萬分了。爸爸一回來,百病全消,生龍活虎,貓也是狗也是了。

 

(一粟自然是不會看鐘表,也不知道幾點幾點的,但是我想他心裏一定有一個時間概念,他的日常活動是比較有節律的,比如說有可能他知道吃了兩頓飯,出門蹓躂兩次,睡了兩次小覺之後,就差不多可以見到爸爸了。)

 

因為在姥姥家不幾天就回來的事兒,有人特別不理解,似乎非常需要一個解釋。說出原因,很多人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會想爸爸?還哭?真的嗎?”

 

其實,我和小布一開始就預料到想爸爸會是這次旅行對一粟的最大挑戰,不過還是被一粟的表現驚訝到了。在姥姥家一粟總的來說很開心,新鮮的地方,更多人陪伴,白天大部分時間都是興奮地一直在嘰嘰喳喳講話,跑來跑去,轉圈兒,玩兒水……不過他不理解自己和爸爸已經是相距千裏,也不知道這意味著他這一天無論多晚都看不到爸爸了。第一天晚上跟爸爸視頻(也是一粟第一次和爸爸視頻),雖然與其他家人經常有視頻通話,不過第一次在手機上看到爸爸,聽到聲音,但爸爸又沒有真的在身邊,讓他先是困惑,然後著急,然後哭起來。

 

第三天下午,小覺睡醒已經五點多了,醒來很久都要我抱著,而且各種不高興,我試了很多平時他喜歡的活動,“油鹽不進”。打開手機和爸爸視頻,一看到爸爸就爆發式地大哭,幾乎可以說是第一次看到他哭這麼傷心。撇著嘴,閉著眼,我生平第一次那麼生動地目睹什麼是“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

 

之前一粟更小的時候,我常聽到有人說大概這樣的話:再小的寶寶都聽得出是說他好還是說他壞。誇他就笑,說他就哭。

 

小寶寶完全不理解語言,居然聽得出好壞,這大概是為什麼大人這麼驚訝。

 

其實語言表達只是人的表達方式的一種,除了有聲的語言,有太多無聲的東西在傳達著信息。而且我相信語言本身是攜帶能量的,孩子不理解具體的言詞,但是純潔的心靈可以敏銳地感受到言詞攜帶的能量。(關於這一點,視頻“水知道答案”可以更清楚地解釋。)他們聰明的頭腦,也讓他們在語言之前就學會用其他方式傳遞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這個關鍵就在於照顧者有沒有打開雷達接收了。

 

一粟出生之前,我讀到一個對待孩子的重要原則:像與成年人說話那樣與孩子說話。不因為所謂的“反正他們聽不懂”或是閑來無事拿孩子找樂兒,而隨意開玩笑,或說“寶寶話”,或在氣惱時隨意責罵。?

 

開玩笑——孩子或許不知道那是玩笑,有時你一個玩笑,他的世界都在晃動:“你媽媽不要你了!”

 

說“寶寶話”——首先,說大人話更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比如一粟先會說“吃奶”是“nainai”,後來學說“香蕉(banana)”是“nana”,然後他就對著所有吃的東西說類似“nainai”或“nana”的一個發音。我們都是堅持用正常的方式說正確的那個詞,不會跟著說他的“寶寶話”。其次,大人習慣了“寶寶話”,最終會跟不上孩子的實際智力發展水平,讓孩子一直被“寶寶”著,比如,好幾歲的孩子依然在說“吃飯飯,玩球球”之類,大可沒有必要。

 

大人因個人情緒而隨意責罵——說出的話如覆水而難收,這一點無需多言。當自己情緒不佳,哪怕原因在於孩子的某些作為,提醒自己把孩子當成你的好朋友,這時候,你會如何對待你的好朋友呢?無論何時,孩子行為的後果都不應該是父母的情緒,更不是情緒的沖動宣泄。

不因孩子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有限而貶損他們的心靈和人格,在根本上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尊重。有了這樣的尊重,那些技術層面的溝通技巧是錦上添花,沒有這個核心,技巧是舍
本逐末。

論孩子

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說:
請給我們談談孩子吧。

 

穆斯塔法說: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

 

而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來到世上,卻並非來自你們,
他們雖與你們一起生活,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把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思想
你們能夠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華屋,那是你們無法相見的,即使在夢中。
你們可以努力以求像他們,但不要試圖讓他們像你們。
因為生命不能退步,它不可能滯留在昨天。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則是從你們的弓弦上射出的實箭。
射手看見豎立在無盡頭路上的目標,
他會用自己的神力將你們的弓引滿,以便讓他的箭快速射至最遠。
就讓你們的弓在射手的手中甘願曲彎;
因為他既愛那飛快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紀伯倫《先知》

 


人就好比富礦
隱含無價珍寶
唯教育能掘而顯之
使人類從中獲益
——巴哈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