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相互依存:轉型中世界的基礎

擁抱相互依存:轉型中世界的基礎 巴哈伊國際社團在聯合國未來峰會上的聲明 紐約——2024年9月4日 “唯有且直到牢固地建立團結, 人類才有望享得福祉、和平與安全。” ——巴哈伊聖作 值此未來峰會之際,國際社會正面臨一項艱巨任務:全球治理體系當圍繞人類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一核心。這既是一項深遠機遇,亦是至關重要的當務之急。 二戰以來、以聯合國成立為起點而取得的巨大進步,這標誌著人類向和平繁榮的全球秩序邁出的重大步伐。與其前身國聯十分相似,聯合國亦從全球災難的廢墟中崛起,是彼時人類集體尋求真正、持久和平的最佳嘗試。聯合國仍然是唯一能夠讓世界各國參與全球治理相關事務的多邊實體,這一點意義重大。事實上,聯合國的持續存在反映了人們的普遍共識:有效的國際協同是持久和平與福祉的先決條件。 很遺憾,在世紀之交各國領導人對一系列全球目標達成一致而高漲的團結精神,此時正逐步削弱;幾十年來取得的進步正在衰退;全球挑戰的規模和複雜性迅速超過了為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系統的發展。這些令人憂心的趨勢正是社會所面臨的更深層次問題的徵兆:國際社會已無法全然接納人類唇齒相依這一事實。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嚴重的危機仍將持續加深,直到那些肩負全球事務治理的責任者,甚至是普遍的人類,都接納這一真理的深遠意義。 未來峰會恰逢我們當前的發展道路不再可行之時召開。數百項機構改革的建議被提出,每一項都有其潛在的益處。然而,當下的需求呼喚著更艱巨的任務,即設計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其中包含一套新的基本假設。只有這樣,創新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為此,巴哈伊國際社團沒有提出額外的改革建議,而是再次1邀請國際事務的仲裁者對另一項核心組織原則,即人類一體性的含義加以考量。倘若不充分接受這一原則,持久的和平與繁榮仍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希望,甚至全球治理體系將加劇分裂,不平等將加深,某些群體的利益也將置於全體的共同利益之上。我們相信,將人類一體置於國際事務的核心,是避免進一步災難和確保持久和平與和諧的必要前提。 共同的故事:轉型時代的身份認同 承認人類大家庭的一體性,並不是呼籲所有人都整齊劃一,或放棄許多既有治理體系的優勢。相反,它意味著全人類共用一個包羅萬象的超凡身份,包括無數各不相同又相互交叉的文化和歷史表達。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日益呈現出聯結和融合的特點,它需要新的決策模式。 現行的制度和結構不但沒有認識到這一現實,反而深深植根於對立的身份觀念中,令猜忌滋長,競爭加劇。對“我們”和“他們”的分類被用於追求不完整的進步觀念,導致某個群體享有高於另一群體的不公平優惠待遇。雖然歷史上存在著界限分明的歸屬圈,但隨著時間推移,外在環境使其外延不斷擴展——從社區到城市、再到國家——從而保障人類的繁衍生息。邁向更大程度融合的轉變尚未達到頂峰。在這個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推動新形式相互聯結的力量正要求人類邁出前所未有的一步:擴大歸屬圈,超越任何“他者”的稱謂,擁抱人類全體,汲取其豐富的多樣性作為無盡力量的源泉。 在國際治理領域中,基於有限身份概念所導致的分歧在國家主權的概念中展現得最為清晰。長久以來,一些關鍵假設塑造了國際治理的輪廓:國家身份是不可改變的;地方或國家的優先事項與全球議程相互競爭;世界上某個區域的進步會損害另一個區域;國家的力量由其支配和積累能力界定。然而,無論是氣候變化或全球流行病的跨國界風險,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又分裂社會的能力,還是全球人口流動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絕對的國家主權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 因此,國際社會面臨的一項核心任務,是設計一種擴展的新主權概念,它將考慮如何通過整體的進步來最大限度地發揮部分國家的優勢。這樣的重新定義將鼓勵人們對自己國家和全人類福祉的合理關懷,同時意識到隨著未來的時間流轉,個人、社區、國家以及世界的利益將趨於一致。而且,它非但不會威脅多樣性或鞏固同一性,反而會調和在更大的共同歸屬感中接納特定身份所帶來的力量和美。 在做出這些努力的同時,還需要制定人類未來的共同願景。儘管歷史充斥著不公、競爭與危機,但這些並非是界定我們現行秩序的唯一特徵。團結、同情和希望的實例也同樣推動著社會進步,甚至在社會動盪之際亦是如此。這種更全面的歷史視角,對於瞭解我們的集體發展軌跡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從更長遠的角度為我們奠定新的基礎。因此,今天採取的任何行動都必須汲取過去的教訓,並善用人類靈性的建設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