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团结:社会凝聚力实为发展的驱动力

加強團結: 社會凝聚力實為發展的驅動力 巴哈伊國際社團在社會發展委員會第 63 屆會議上的聲明     紐約——2025年1月22日 1995年社會發展世界峰會反映出一種強烈的樂觀情緒,公認國際社會可以齊心協力共同應對世界各國人民最深層次的需求和願望,即促進“全面意義上的人類繁榮”。正如巴哈伊國際社團在當時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所描述的那樣。 峰會的成果檔強調,與消除貧困和生產性就業一樣,社會融合在促進社會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藉此,檔提請人們注意當代世界一個極為關鍵的現實,即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根源在於人類如何彼此看待、珍視、回應和連結。故而,巴哈伊國際社團欣然接納今年社會發展委員會的優先主題,包括其對“加強團結、社會包容和社會凝聚力”的著重關注。 儘管社會包容至關重要,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社會發展議程中定義不太明確的要素之一。因此,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基本需求是,加深對以下過程的理解——即如何強化社會結構基礎關係,以及這種強化如何幫助一個社區顯著改善其物質和經濟狀況。 當今,全球局勢日益惡化的狀況在很多方面都證明了國際社會尚未充分履行1995年所做出的承諾。因此,隨著第二屆社會發展世界峰會的臨近,國際社會不妨關注那些變得更有韌性、更安全、更具凝聚力且更健康的地方社區,就如何促進這些條件汲取經驗。下文借鑒世界各地巴哈伊社團的經驗,提出一些有關這種社會轉型進程的思考。 通過自身的努力,社區能夠而且確實變得更具凝聚力和包容性。然而,我們所追求的社會類型並非僅是物質資源獲取範圍擴展的自然結果。倘若如此,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將成為平等、正義、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凝聚力的典範。相反,上述這些品質本身必須給予積極培育且優先發展。這已在世界各地巴哈伊社團的基層經驗中得到持續驗證。這類經驗也印證了約30年前《哥本哈根社會發展宣言》的主張:“我們的社會必須更有效地回應…物質和靈性需求。” 世界各地的巴哈伊社團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同時滿足這兩種需求——一實一虛——以及如何令其相互支持。在這方面,一個受巴哈伊啟發的基層發展組織的經驗就是很好的說明。該組織致力於促進農村婦女進步,最初它提供了一系列在發展領域中可被稱為相對傳統的服務:藝術與手工藝培訓、環境與農業技能指導、識字和算術教育,以及太陽能烹飪、食物脫水處理和水淨化方面的技術培訓。 這些培訓為參與者提供了無可否認的有用技能。然而,當參與者返回家鄉時,卻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關於這些技術技能和資源的獲得,如果不能被理解為對共同利益做貢獻時,它們往往會引發項目參與者之間以及參與者與其他村民之間的競爭。誰能獲得哪些新技術,誰的手工藝品更精緻,誰在閱讀和算術方面更有信心,這些問題都會引起爭議和不滿。 事實證明,提供純粹技能導向的培訓容易在不經意間滋生怨恨、分裂和優越感,而非團結、包容和凝聚力。意識到這一點後,組織者們調整了培訓項目,在技術和學術培訓的基礎上,增加了對靈性和道德原則的深入探討:例如,誠實是健康社會互動的重要基礎;通過正義與慷慨、合作與互助可以促進集體繁榮;任何形式的偏見都會阻礙人類進步。經驗反復表明,隨著這些原則日益滲透到個人之間的互動,社區不僅變得更加融合,而且其推進自身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