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正報報道:巴哈伊與民分享新社區生活模式

澳門正報報道:巴哈伊與民分享新社區生活模式 【澳門正報特訊】 2017年10月21日澳門巴哈伊團體假聯國學校順利舉行“社區建設嘉年華”,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都在慶祝偉大的教育家——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很多國家的領導人和領袖亦為此特別慶典送上賀信。 活動期間進行全球直播,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協調部副部長盛剛、澳門教育暨青年局青年廳廳長陳旭偉、澳門立法會多位議員、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代表、澳門婦女聯合會代表,學術界、商界等社會各界朋友以及本澳市民共六百人參加此慶典。   活動同時在初次之外,亦收到社會各界領袖或研究機構的賀信。其中譚司的賀信中談到,信仰一直以來是一股促進團結的力量,並為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社區做貢獻。澳門巴哈伊團體匯聚各階層人士,渴望將他們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人類的福祉。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社區工作的最前沿,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和相互依存關系,最終將使我們的後代有能力成為更好的社會成員,在信仰的啟發下,倡導教育為個人發展之根本,且作為改善社會之方法。旅遊學院院長的賀信中談到,巴哈伊團體在眾多國家行善,引導許多家庭、孩子、年輕人走向一條真誠、慷慨、愛與友善的精神之路,所有這些可敬的意圖在於讓人類團結起來,是為人類和平做出貢獻。   “社區建設嘉年華”除了展示過去在社區中開展的兒童班、青少年小組、研習課程、社會經濟項目、聯國學校簡介、信仰介紹等之外,更有以“家庭”為主題的書法展覽以及新書《美好家庭+》新書發布會,所有的書法內容來自巴哈伊經文,以中文和蒙文呈現,亦有內蒙古蒙古文書法家包阿拉坦蘇那嘎先生現場創作。 摘自澳門正報:巴哈伊與民分享新社區生活模式

來自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的賀函

來自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的賀函   賀  函   欣逢巴哈伊信仰創教先知巴哈歐拉誕辰二百周年之際,我謹向巴哈伊教團體致以最誠摯的祝福與問候! 巴哈伊團體自成立以來,以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為己任,積極促進不同種族文化和諧共融,持續透過社會參與、教育等在世界各處宣揚寬容、愛與團結,為社會樹立了互助互愛,正面積極的風尚,亦為澳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籍此慶典之際,祝願巴哈伊團體成員事事如意。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會長 陳錦鳴2017年10月19日

2017年研討會會議議程

2017年研討會會議議程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修身齊家到天下一家”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下載:會議議程.pdf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修身齊家到天下一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下載:2017研討會論文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修身齊家到天下一家).rar 此資料只作內部使用,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引用或轉載,請聯系作者。

光之神殿——巴哈伊的異想世界

光之神殿——巴哈伊的異想世界 南美洲的巴哈伊神廟坐落於安第斯山脈腳下,毗鄰智利的大都會聖地亞哥。設計師利用光線實現其設計靈魂,融合創新、復雜的設計以及建築的歷史,創造了一處供人們沉思與告解的場所。巴哈伊神廟即將成為智利的新地標建築,這座復雜的曲面建築由加拿大建築師夏馬克·哈裏裏(Siamak Hariri)設計,坐落於聖地亞哥郊外的安第斯山脈腳下,似乎在邀請人們前往進行沉思與朝聖。哈裏裏曾指著這座屢獲殊榮的建築說:“你看那個微妙的凹陷和轉折,它的曲線多麼有趣,你覺得如何?” ▲ 巴哈伊神廟具有一個圓形透明的穹頂結構,距地面30米高,周邊被水池和原生草地所包圍,與安第斯山脈起伏的地勢相呼應。該建築榮獲加拿大皇家建築學院(RAIC)2017年建築大獎創新獎。這裏原是聖地亞哥精英農莊學校的高爾夫球場,經過9年的時間,這個場地被重新設計成了面向不同背景、宗教和性別的公眾開放的公共建築空間。哈裏裏在2016年10月的開幕典禮上曾說:“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抑或沒有宗教信仰,這裏都將歡迎你的到來。這是一項對建築的挑戰,意味著你要思考為其賦予一種怎樣的形式,使它具備剛剛所說的意義。”這種人類精神和物質結構的統一,也是19世紀起源於伊朗的巴哈伊教的核心信念。 ▲ 坐落於安第斯山脈腳下,毗鄰智利的大都會聖地亞哥,這座復雜的曲線建築由加拿大傑出設計師夏馬克·哈裏裏設計,以別樣的方式邀請人們進行精神的沉思和朝聖。巴哈伊神廟具有一個圓形透明的穹頂結構,距地面30米高,周邊被水池和原生草地所包圍,與安第斯山脈起伏的地勢相呼應。9組巨大的玻璃幕構成一個開放、無障礙的禱告空間,內設胡桃木皮革座椅,最多可同時容納600名遊客。這座建築最重要的元素是“光”,哈裏裏認為“光是最普遍的存在”,因此可以將其作為統一的象征。仰望穹頂中央的圓孔,遊客能夠體驗到外層玻璃與內部葡萄牙半透明大理石之間迷人的光線變換。日落時,穹頂內的光逐漸由白色、銀色、赭色過渡到紫色。該設計是為了讓人們感受到自己正在仰望天空、迎著光線,就像植物面向太陽生長一樣。 ▲ 巴哈伊神廟通過1129個獨特平面或曲面玻璃的開發、生產和組裝創造了9個相同的、優美的曲面結構。巴哈伊神廟在全球還有另外7座,需要滿足的條件是:每座廟宇都有9個面,每個面有一扇門,象征著歡迎地球各方的人們前來禱告和冥想。面對這項挑戰,哈裏裏和他的創意團隊放棄從其他宗教建築獲取靈感。它看上去不應該像是一座清真寺、猶太會堂或教堂,因為這可能會疏遠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場地與結構的開放性及通透性至關重要。人們可以通過位於穹頂結構周圍的9個入口進入神廟的禱告空間;同時,蜿蜒的小路也可以引導遊客穿梭於斜向的景觀中,在行走中冥想,甚至可以從建築外觀獲取“美”與“感知”。該建築通過1129個獨特平面或曲面玻璃的開發、生產和組裝創造了9個相同的、優美的曲面結構,使神廟看起來就像是安第斯山脈天然背景的一部分。 ▲ 遠處眺望巴哈伊神廟。智利著名景觀設計師胡安·格林(Juan Grimm)設計的徑向花園融合了安第斯山脈的環境,營造出一處沒有邊界的花園。基於格林的景觀設計並與佩尼亞洛倫市(Pe alolén)合作,神廟周邊種植了大量原生、抗旱的植物,以支持一項名為“綠色生長”(Green Growth)的環保計劃。目前總共有6000多棵樹被種植或正在種植,原來植被貧瘠的高爾夫球場呈現出郁郁蔥蔥、五彩繽紛的景象。 ▲ 仰望穹頂中央的圓孔,遊客能夠體驗到外層玻璃與內部葡萄牙半透明大理石之間迷人的光線變換。日落時,穹頂內的光逐漸由白色、銀色、赭色過渡到紫色。從前,進入山區只是為了做禮拜,現在,神廟面向所有人開放,並投資修建了一條新的道路,以方便聖地亞哥當地居民來此進行禱告和冥想。在通往禱告空間的石梯上,遊客能欣賞到神廟的前景花園。由於植被的遮蔽,神廟仿佛消失於景觀之中,卻能從另一側巨大的水池倒影中得以展現。站在神廟旁,遊客可以欣賞建築外部玻璃墻面的復雜結構與微妙細節,好似雪花晶體結構。 ▲...

Day31:這是上帝巧妙的安排

Day31:這是上帝巧妙的安排 原創 2017-08-18 吳阿姨 美好社區讀友匯 “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但能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別人……” 困 惑 我今年67歲,家住重慶,家鄉非常美麗,四面環山。小時候最盼望過年,因過年爸爸媽媽會帶我去逛廟會,沿途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小吃,但我最怕進佛教和道教的寺廟,看到裏面各種凶神惡煞的泥菩薩……回家後老是做噩夢,使我幼小的心靈對各種宗教產生困惑甚至懼怕。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非常坎坷,經歷過各種時代的變遷,各種運動都在現場,算是老運動員,尤其是我爸是黃埔軍校畢業,我丈夫家庭成份也不好,我們完全不能“亂說亂動”,所以對各種宗教信仰可以說是談虎色變。   初 識 1994年,我隨女兒到了廣州,我見女兒經常和很多朋友一起參加聚會,她也經常叫我一起去,我加入到裏面去,只是想了解我女兒和這些人到底在幹什麼?從第一次到後面多次和這些朋友的接觸,我發現這些人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對人特別平和,謙卑……漸漸我就喜歡上這些朋友了,每次聚會我都會去參加,這個群體是由幾個國家和各種膚色的人組成的家庭成員。當時我只是覺得這個群體的人好,但我沒有參加他們的祈禱學習,因我心裏對宗教信仰(尤其是外國宗教)的恐懼感還沒有消除,總覺得沒有安全感,尤其是我老公整天提心吊膽,偷偷把他女兒的巴哈伊書籍藏起來,目的是想保護女兒,說如果來抄家,就說是他的書。當時學習材料都是些復印件,聚會沒有固定地點。 聖 旅 2003年,我隨女兒一起定居北京,和巴哈伊朋友接觸更頻繁,我開始參加儒禧課程學習,當時對這學習也不是很堅定,身體也不好,斷斷續續學習了好幾年,中途換了好幾個陪伴者才把7冊學完,由於陪伴者中途換得比較頻繁,相互鏈接不夠深,學完7冊也沒有參加過服務,只是享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所以自身的靈性提升不是很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