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博士祝賀巴哈歐拉誕辰兩百周年的賀函 來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博士 祝賀巴哈歐拉誕辰兩百周年的賀函 值此巴哈歐拉誕辰兩百周年之際,我謹向澳門巴哈伊團體所有的家庭和朋友們致以最良好的祝願! 信仰一直以來是一股促進團結的力量,並為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社區做貢獻。澳門巴哈伊團體匯聚各階層人士,渴望將他們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人類的福祉。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社區工作的最前沿,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和相互依存關系,最終將使我們的後代有能力成為更好的社會成員。 受到巴哈伊教義的啟發,澳門聯國學校一如既往地倡導教育為個人發展之根本,並作為一種改善社會之方法。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富有活力的工作值得我們由衷感激。 我誠摯地希望,在澳門,巴哈伊團體將持續提升相互支持和促進當地活力的能力。我藉此機會祝願澳門巴哈伊團體未來的事業一帆風順。 譚俊榮2017年10 月18日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的祝賀
巴西國會舉行特別會議志慶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 2017年11月29日,為紀念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巴西下議院舉辦名為“莊嚴會議”的特別活動。 巴西,巴西利亞——10位來自8個政黨的巴西下議院議員,在極其團結的氛圍中,相聚國會的一次特殊會議,依次暢述巴哈歐拉的生平與教義。 此次名為“莊嚴會議”的活動特為紀念巴哈歐拉誕辰兩百周年而發起,匯聚350余位來自巴西20個州的代表(巴西有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其中包括代表族人列席本次歷史紀念活動的兩大土著群體代表。 此次莊嚴會議與會者逾350人。期間,來自8個政黨的10名議員述及巴哈歐拉的生平與教義。 “沉浸於巴哈歐拉的教義,就是沉浸於人類對世界最純粹的貢獻。”議員艾瑞卡·科凱(Erika Kokay)在昨日上午的活動上說。 “巴哈伊團體,在非常具體的意義上,深切覺知人類的苦難,同時體察人性的高貴與美好。正是人性的美好給予希望,去構建一個公正平等的世界。”她繼續說。 此次原定50分鐘的特別會議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巴西國會下院的代表們深入討論巴哈歐拉建設更美好世界的教義,追思祂的生平。其中多人在對多元受眾講話時深深受觸動與感慨。 論及巴哈歐拉的核心教義,議員奇科·阿倫卡爾(Chico Alencar)談到真宗教對社會進步的重要建樹。阿倫卡爾先生強調巴哈歐拉經受的苦難,其一生忍受壓迫,為的是給人類帶來免受壓迫的教義。 此次特殊會議中,議員暢述巴哈歐拉的生平,其和平、男女平等、社會轉變中青年之作用、正義和教育等教義。 多位發言者盛贊此次會議氛圍特別純凈。 “崇敬的氛圍,對神明的敬畏,以及與會者的專注精神,深深觸動了我們,”巴西巴哈伊團體代表卡羅萊那·卡瓦爾康蒂(Carolina...
澳門巴哈伊團體再贈書澳門大學圖書館 為慶祝巴哈伊信仰的創始者巴哈歐拉(1817 — 1892)之雙百周年誕辰,澳門巴哈伊團體再次為澳門大學圖書館添加一批巴哈伊書籍,並於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1日期間,澳門大學圖書館並於大堂位置展覽了神聖教育家巴哈歐拉的一系列相關著作。書籍內容涵蓋巴哈伊經典、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家庭與教育、歷史人物傳記和社會發展。希望它們對於正在研究或是對比較文化、宗教研究、社區發展等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帶來助益。 猶太學者徐新教授到訪書展
致辭巴哈歐拉誕辰二百周年慶典 此時此刻,我謹為巴哈歐拉誕辰二百周年送上我最衷心的祝願。並籍此良機感謝澳門巴哈伊社團幾十年以來為澳門所貢獻的一切。 承蒙澳門巴哈伊朋友們的熱情,我本人有幸接觸了許多巴哈伊信仰的出版物和社會活動。坦率而言,巴哈伊的教導是非常鼓舞人心的,這也一直成為我多年以來的精神食糧。我也非常喜歡巴哈伊信仰中有關“人類一家”的理念,於我而言,這意味著平等和人道的本源。既然澳門社會也難免罹患“不平等”之苦,那麼,我希望巴哈伊的教導能夠在幫助人們提升社會的平等意識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此全世界范圍內巴哈伊大家庭團聚慶典之際,我誠摯地祝願你們碩果累累、前程似錦。 林玉鳳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代主任
地他拉拉——名叫“和平”的村莊 和平之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故事 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太陽在剛果地他拉拉村升起時,空氣中已彌漫著沏好的咖啡香。一直以來,村裏人會先喝點自種的咖啡,再去農場幹活。 過去幾年,這項晨間傳統開始有了更深的意義。村裏許多家庭會邀請鄰居來喝咖啡,做晨禱,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 “他們改變了早晨一杯咖啡的簡單做法,”一位剛剛去過地他拉拉的訪客在回顧她的經歷時這樣說道,“實際上這變成了社區建設舉措:准備咖啡的同時,住在附近的朋友們聚在一起,一起祈禱,然後邊喝咖啡,邊談笑和討論社區事務。有一種真正團結的感覺。” 在地他拉拉,鄰居們一起享受晨間咖啡。 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在過去100年裏經歷了一連串的武力沖突。最近的1998-2002年間的戰爭,預計奪走了超過540萬人的生命,是二戰以來全世界傷亡最為慘重的危機。過去兩年,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受沖突影響被迫流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據聯合國統計,僅在2017年上半年,約170萬國民因安全問題逃離了家園。 不過,全國上下有許多社區在學習擺脫種種導致分裂的陳規舊習。這些社區受到巴哈歐拉教義的啟迪,努力尋求物質和靈性層面的發展。它們關注生活的實用層面,同樣也關注一個繁榮社區所需的諸多品質,比如正義、關聯性、團結、知識可獲取。 “我們逐步學到的是,只要有空間讓大家聚會、就社區面臨的挑戰來討論巴哈歐拉的教義,人們就會過來,磋商我們能為找到解決辦法共同做些什麼,” 伊紮特·米翁達·阿布姆巴(Izzat Mionda Abumba)說。多年來他一直在從事兒童和青年教育項目。 “當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這些空間,就沒有任何事情把我們分開——沒有人會再去考慮哪些人是巴哈伊、哪些人不是。我們都來閱讀巴哈歐拉的作品,在討論過程中為我們在做的任何事情找到解決途徑。啟發來源於這些作品和指引,”他說。 這個國家的事跡引人矚目。正在展開的進程試圖在所有人——不論其宗教背景、民族、人種、性別或社會地位——中間促進合作,建設能力,使他們奮起並促進文明進步。在當今世界存在的困惑、不信與晦暗中,這些迅速發展的社區令人充滿希望:人類有能力帶來深遠的社會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