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的文學藝術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9年11月9日至10日,“巴哈伊的文學藝術國際研討會”在北京恒源祥大廈會議廳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是繼2018年“巴哈伊的建築藝術國際研討會”之後,對巴哈伊文化的系列拓展研究。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全球文明研究中心、恒源祥文化研究院等單位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奧地利等地區的共40余名專家、學首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賈俐博士主持。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恒源祥集團劉瑞旗董事長、巴哈伊洲際顧問麥泰倫教授出席開幕式並分別代表主辦和協辦單位致辭。 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開幕致辭 鄭筱筠所長在致辭中指出,此次會議是在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對巴哈伊文化的深入拓展研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人類文明要彼此借鑒、共榮發展,還需要深入瞭解和研究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文學與藝術則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符號。本次會議主題聚焦文學藝術研究,探討宗教文學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巴哈伊的文學、音樂和書法等領域,與會嘉賓不僅有宗教學研究專家,還有畫家、音樂家等很多藝術家,是一場跨文化、跨學科的學術交流盛宴。 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賈俐博士主持開幕式 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恒源祥集團劉瑞旗董事長開幕致辭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巴哈伊洲際顧問麥泰倫教授開幕致辭並做主旨發言 開幕式之後,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研究員、麥泰倫教授分別做了主旨發言。 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研究員主旨發言 卓新平研究員在發言中對基督教、佛教、道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以及巴哈伊教中所展現出來的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以及二者的交織共構,做瞭解讀和梳理,指出宗教文學藝術是一個紐帶、一種神聖的橋樑,把永恆和現實、世俗和超越有機聯繫了起來。卓老師回顧了巴哈伊文學藝術在20世紀初和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的發展,指出巴哈伊文學藝術承載著悠久的文化,有厚重的積澱,從中可以看到古代波斯文化、亞洲文化發展的動感和勃勃生命力,非常有研究價值。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研究員主旨發言 晏可佳研究員對近四十年來巴哈伊本土化發展的中國模式做了梳理總結,指出巴哈伊教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時期的連續性的歷史積澱。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宗教不僅是復興了,而且出現了全球化的流動,而中國模式可以理解成包括巴哈伊教在內的世界宗教在全球化流動當中的一個環節,有必要及時深入研究。 麥泰倫教授講到19在巴哈伊文化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有特別的含義,2019年正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成立19年,他對此表示了熱烈祝賀。麥教授在主旨發言中指出,藝術是文明進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僅藝術培訓可以充分發揮個體的潛力,在集體層面上,藝術還是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文化本身的核心。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與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友好互動 兩天的研討會中,根據主題分為宗教文學藝術的價值與意義、巴哈伊的繪畫與書法、巴哈伊的文學及其在中國的翻譯、巴哈伊的文學藝術在世界的影響、巴哈伊的音樂等共六場分會,探討內容從中國民間宗教文學藝術、儒教的文學藝術觀、道教與藝術,拓展到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的文學與藝術,進而在世界宗教文學藝術的背景下,重點對巴哈伊的文學與藝術進行了深入研討。 會議閉幕式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研究員主持,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文洪研究員、恒源祥集團劉瑞旗董事長、清華大學麥泰倫教授分別致辭。...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第三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術研討會落幕 【特訊】二零一九年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二日,由巴哈伊教澳門總會、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三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系列學術研討會假澳門聯國學校禮堂劃下了完滿的句號。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盛剛、國務院發展中心民族發展研究所前所長趙曙青、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文洪、山東大學巴哈伊研究所所長蔡德貴、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周平、恒源祥(集團)董事長劉瑞旗等各界人士出席參與了活動。 分組討論之一 本次研討會以創造性的合作方式在十九個分論壇裡,一共介紹了七十八篇文章,主題主要圍繞“生態文明和社會發展”來進行,內容涉及“一帶一路”與多元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宗教與生態文明、教育與社會發展、宗教與社會發展、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藝術與社區建設、經濟生活、治理能力建設、話語構建的新嘗試和巴哈伊文明的發展等議題。與會者嘗試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及構想去解讀和解決一系列當前問題和挑戰。 分組討論之二 分論壇交流之一 在四天的研討中,來自本澳、香港及內地一百多名與會者共同營造了一個開放、平等、友好、多元與一體並重的空間。與會者有機會在不同的分論壇裡進行深入的對話,透過不同領域的交叉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獻上獨特的賀禮。 分論壇交流之二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教授開幕致辭 “科學和宗教”這兩個相輔相成的“知識體系”是貫穿整個研討會的主線,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探索之道。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在開幕致辭時說:“當我們深化或豐富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知識時,那盞燈就會變得更亮,更多人加入到建設共同體的行列,前方的路就會走得更順暢,我們的行動框架也會更清晰,我們的進程也會更有成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閉幕總結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在總結發言呼籲:“生態文明是我們的基礎,社會發展是我們的努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的目標。大家一起努力,明天會更美好!” 大會現場反應熱烈 報導摘自華僑報: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討會落幕 更多相關報導: 澳門日報: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討會昨開幕 中國宗教學術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澳門舉行
生命如此短暫,年少時可能覺得二三十年是很長的時間,然而當我們走過這些年,回頭看卻驚訝地發現,它們消失得如此迅速。未來的年華也將逝去於一瞬,死亡瞬間來臨。
巴哈伊曆有19個月,每月19天,月份之外還剩四五天,稱為“閏日”,巴哈歐拉指明了“閏日”是在所有夜晚和白晝中,為字幕ha的顯現,即為神聖本質的日子。它無“年份和月份的界定所限制”,就只有上帝神聖本質無拘無束的無限實體,無法以日月旋轉及其他人間尺度所捕捉或領悟一樣。 歡樂節(歡樂節又稱阿亞米哈節),象徵永恆,無限,神秘和上帝本質超越時間的奧秘,會帶給我們喜悅和歡樂。今年的2月26日至29日,澳門的巴哈伊團體分別在澳門和氹仔古董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它是一個為了準備齋戒,款待賓客,樂善好施及互贈禮物的時期。 有別於往年在戶外慶祝,今年澳門區的朋友們共聚地方中心,朋友們除了集體遊戲和手工製作之外,還相互交換禮物,分享近況。而氹仔區的朋友則開放自己的家,歡迎朋友他們的拜訪,並準備了老少咸宜的互動遊戲,別具心意。 “在上帝眼中,慈善是令人喜悅和值得讚頌的,是所有善行之王。” 巴哈歐拉
獎賞與懲罰是維持世界秩序的必要手段,它們是我們一切行為的自然結果。
巴哈伊信仰的原則之一是,所有宗教的基礎相同。顯然,所有宗教的道德原則屬於宗教基礎的一部分,因此它們也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