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2:每一次考驗裏,藏著智慧

Day42:每一次考驗裏,藏著智慧 2017-08-29 美好社區讀友匯 人之子啊!我施加給你的災難,就是我對你的眷顧。看似火焰與復仇,實乃光明與愛護。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讓自己成為一道永恒之光,一個不朽之靈。這是我的命令,你要遵照不誤!——巴哈歐拉   毋庸置疑,試煉是嚴酷的。靈魂越是抵抗、越是頑強和堅定,他的進步就會越大,將飛向天國浩瀚的高空。 ——阿博都-巴哈 在巴哈伊的著作中,苦難和窮困被看作是偽裝的祝福,通過它們,“我們內在的靈性力量得到刺激、凈化並變得高貴”。試煉和苦難有時是注定的,在這些事件背後有著偉大的智慧,正如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 舊譯“守基·阿芬第”)所言:“無論上帝的聖道發生了什麼,無論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多麼令人不安,其中都必然包含無窮的神聖智慧,最終也必將促進聖道在世間的影響。”服從上帝的意志是巴哈伊面對無法掌控的逆境所持的一種基本的態度。在一個追求享樂主義的社會裏,自我中心和對物質的迷戀阻礙了對偉大意志的服從,因此人們普遍感到不滿。在這種環境下,個人滿足往往通過占有外物和獲得成功,而非通過靈性圓滿而實現。在《七谷經》中,巴哈歐拉這樣描述了知識之谷的旅人:“在本站,他滿足於上帝誡命,視戰爭為和平,在死亡中發現永生的隱秘。憑內在與外在之眼,他見證創造界與人魂復活的奧妙;借純潔之心,他領悟永無歇止之顯聖裏的神聖智慧。他在汪洋中發現滴水,在滴水中窺見大海的秘密。”將苦難看作是偽裝的祝福,應當這樣理解:在每一次人生的危機或考驗裏總是有著隱藏的深刻智慧,其意義超越了我們的認知。   因此,上面這段話不應理解為,出於追求功名或者體現英雄氣概的目的而去刻意美化或尋找苦難。相反,它強調了在解決危機的努力失敗時,需要對上帝的意志有耐心和滿足感。巴哈歐拉在《七谷經》中的話語非常神秘,意義深遠,要理解它們就需要許多反思。 下文的表格表明了在靈性洞見影響下的壓力反應和由於心理防禦的壓力反應之間的比較。靈性回應的強度主要取決於一個人對信仰的依賴,以及他或她在行動中展現此種依賴性的能力。因此,正如每個個體都是有所不同的一樣,他們的靈性反應的強度也是各不相同。事實上,也有一些人失敗或躊躇了,他們屈服於暴行,在遭受苦難期間未能以必要的剛毅精神保持樂觀作出回應。   對強大社會壓力的某些回應 個人直面死亡的態度和他或她對死後世界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或她應對困難的能力。因此,適應性回應並不總是如出一轍,而是千變萬化,這取決於個人的信仰、個性和人生經歷。寬容和大度在許多宗教的早期信徒身上都可以看到,甚至在某些科學先鋒身上也可以看到———而這些科學先鋒向來是蔑視以和平的寬容態度表示抵抗並質疑面對人生危機的壓力回應理論的有效性的。也許可以這樣解釋,當生命的威脅,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可以根據科學的或靈性的信念加以解釋時,這種洞見將產生極大的勇氣,而這勇氣反過來又能減少威脅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此外,信仰本身是人類尋求終極圓滿的一種強大力量。有了真正的信仰,一個人在不可避免的死亡中就會看到靈性信念的圓滿實現。因此,信仰賦予苦難以新的意義,將恐懼轉換為歡喜,將絕望變成希望。例如,巴哈伊信仰的殉道者勇敢的一生、他們為了聖道而無視折磨和苦難的堅定意志,證明了他們信念的強大、他們信仰的崇高,在聖道上他們交出了最寶貴的財產:他們的生命。這是靈魂追求更高理想或真理的勝利,當代科學仍然無法找到答案。  諸宗教的歷史表明,人類對苦難的忍受能力遠遠超出了防禦和壓力適應的心理范疇。在上述事例中,苦難既不被看作是絕望和痛苦的毀滅性力量,也不是摧毀人類防禦的疾風。毋寧說,人們是帶著信仰和滿足來迎接它的。這並不意味著宗教迫害的受害者總能完全免受苦難和悲傷;相反,它意味著他們的靈性信念和信仰已經改變了他們對於苦難的認識和態度,使他們獲得了更強的耐受能力。以當代科學的確定性而言,沒有人知道意義深遠的靈性信念是如何提高疼痛和苦難的心理承受極限的,因為不管是靈性還是苦難,都不是一種能夠以生物化學或生理學方式加以測量和量化的經驗。...

Day43:一串木珠的故事

Day43:一串木珠的故事 2017-08-30 美好社區讀友匯 “贊美上帝,頌贊祂的聖名和榮耀,將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它的效果和影響力完全超出人的想象……” 我有一串木珠,它跟隨我已經10多年了。大概是2002年,在一個周末,我帶著小孩一起去白蓮洞公園玩。在公園靠裏面的湖邊,在山腳下的一家商店裏,我們發現了這串木珠,並把它買了回來。   每一天,我都會念至大聖名“阿拉胡-阿卜哈”(即至大聖名“上帝無上榮耀”)95遍。手中拿著這串木珠,每念一遍,數一顆珠子,珠子正好是95顆。這串木珠原來由108顆珠子組成。買回家後,我把它重新做成了一條95顆的串珠。根據巴哈歐拉《亞格達斯經》規定,巴哈伊信徒要每日念95遍至大聖名“阿拉胡-阿卜哈”。   今天,我才仔細欣賞這串念珠的長度、色澤和形狀。   深棕色的串珠部分大約40公分長,加上它下面的兩根黃色的穗條,總長度為60公分。每一顆小圓木珠約0.6cm x 0.6cm 大小。在它兩邊的中間各有一個小圓點,呈對稱形狀。順著兩個小圓點,一個又一個的圓形有規律地逐個向外展開,使得每顆圓珠看上去有許多花紋,有的細一點,有的粗一些。再仔細一看,它們都像神奇的小眼睛。   我把整串木珠握在兩只手心中,有意識去觸摸它。然而,我的手怎麼沒有感覺?  ...

Day44:公交車上的一幕

Day44:公交車上的一幕 原創 2017-08-31 Mona 美好社區讀友匯 “世上本沒有惡,只是善不夠;世上本沒有恨,只是愛不夠;世上本沒有暗,只是光沒有照到。” 今天上午照例去換藥,拔罐。之前聽說這個拔罐會一天比一天疼,前兩次,感覺還好,能忍受,挨不住就哼哼,但這一次真的是厲害,罐子收得也緊,無法喘氣,創面也越來越大,自然也就更疼了,有些鉆心蝕骨,使我無法自制。為了緩解,腿腳晃蕩個不停,嘴裏同樣哼哼,哼哼卻吟唱起禱文來:   “上帝於我已滿足,祂確是滿足一切者。上帝於我已滿足,祂確是滿足一切者,讓信仰者信靠祂。”   我一遍一遍地吟唱著,一遍一遍地吟唱,就這樣一點都不覺得疼和難受了,我是那樣安安靜靜地坐著,一動不動,倆手心字形放在腿上,腦子裏卻浮現出巴哈歐拉和祂的信徒被關押在德黑蘭的被稱之為“黑坑”的監獄,信徒們一個個爭先恐後,興高采烈吟唱著這篇禱文去殉道。我唱得淚流滿面,涕淚交流,深深地被一種溫柔、感恩包圍著。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好高大,想象著,如上帝青睞我,應允我,我也能像庫杜斯等先烈們那樣為了信仰而擁有犧牲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平時,我也經常吟誦這篇禱文,每每也會感動地流淚,但是今天面對疾病疼痛似乎更有了其非凡的效能。對上帝之言有其轉變人心、更生之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悟。 中午乘5路車回家,車剛開出幾站,坐在車廂中部的一個年近六十的女性突然爆發,歇斯底裏地大罵,大叫起來,“我是冤枉的,憑什麼欺負我……”罵著罵著竟然從包裏拿出刀子,是那種窄的長長的切刀,頓時,乘客都大吃一驚,車停了,人們紛紛跑出車子。我也第一時間跳下車。這時,只見她收起刀子,從後門下車,罵罵咧咧,捶胸頓足地從前門上了車,在原來的位子上坐了下來。我們也陸續上了車,車子繼續往前開。?   她昂著、扭著頭四處看著,又開始發泄起來,似乎在尋找著對象,這時,她對面的一個女的說:“你發什麼病?我又沒惹你?”我立即對她說:“請別跟她說話。”我迎上她的目光,從後面的座位上起來,來到她身後的椅子坐下,一只手放在她的後背,輕輕地由上往下撫摸,一邊點頭,一邊嘴裏應著她,諸如此類的“嗯,嗯,是的,是的,你說得很對,我理解你,你受了太多的怨恨和委屈”。隨後她就大哭起來,哭哭她停了。告訴我:她丈夫怎麼怎麼的……她不傻,沒有呆,沒有神經病……還告訴我,她是去一個超市的,隨後從包裏拿出條帶防盜扣的毛巾和購物小票,指著小票說這毛巾已經付過款了。我就這樣陪著她,傾聽她,一路上,車廂裏安安靜靜,我提醒她,“你到哪裏下車”。她一直沒回答我,只顧說著她的故事。哪知她跟我一起到站,她從座位上站起來,跟我說“謝謝你”。 下了車,我的心無法平靜,後悔沒有要上她的電話,幫助疏導她的情緒。這個女人積聚了太多憤怒和委屈,她需要發泄,她需要接納,需要關愛。如果任其發展,指不定啥時爆炸。 其實,世上沒有所謂的壞人,沒有天生的殺人犯、強奸犯。只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積聚了太多的怨恨、憤怒、委屈,沒有被公正地對待,他們需要傾聽,需要包容,需要理解,需要被關愛。  ...

Day46:愛的紐帶

Day46:愛的紐帶 原創 2017-09-02 Unity “巴哈歐拉愛的紐帶連接著我們……” 我說好了7月份要去看望Shireen,她是我的巴哈伊老師。我們有十多年不見了,很是想念她。2017年對我來說是個不同凡響的年份,從1月份開始就頻頻出行,如果此番能以去看望Shireen來給上半年劃一個句號,將會十分圓滿。  但遺憾的是這次卻無法成行了,因為剛剛接手了一個教育項目,要在暑期裏組織一個社區的少年小組,陪伴他們進行學習。  我是1995年開始接觸巴哈伊的。那時在上大學,對外國文學和存在主義哲學感興趣,當時一些西方文學作品對我影響很大,如托爾斯泰的《復活》、《安娜·卡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還有雨果的《悲慘世界》,巴爾紮克的《幻滅》,還有司湯達的《紅與黑》,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對信仰的認知和探索。受這些作品的熏陶,我對宗教有種親近感,也很想去了解,於是到圖書館找書來讀,粗淺地接觸了一些基督教和佛教的書,沒有人指引,讀得很困難,似懂非懂的。  有一天,同桌去參加一個英語角,借了英語老師的一些書來看,其中有一本白色封皮的《人類新曙光》,書名很吸引人,我就拿過來翻看,原來是介紹巴哈伊信仰的,怎麼還有這麼一種宗教信仰?從來沒有聽說過,書名和目錄給人的感覺很現代、鮮活,而讀了幾章之後心就被震撼到了:原來信仰可以這麼簡潔明晰,這麼包容,這麼具有時代感,無可置疑地令人信服。於是我讓同桌帶我去見這位老師。  首次見面給我留下了很強烈的印象,很多學生聚集在Shireen不大的教工宿舍裏,氣氛輕松愉悅,每個人都很友好和善,而Shireen則像大家的姐姐,具有罕見的親和力,笑聲朗朗,像火焰一樣熱情,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當我做完自我介紹在床上坐下來時,床板塌了,大家都跌坐到了地上,擠作一團,笑聲大作。Shireen給我取了個英文名字Unity,意思是團結,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棒,一直用到現在。  自那以後,我就成了Shireen家裏的常客。Shireen十分謙遜,沒有一點老師的架子作派,於是很快我們就成為好朋友了,隨著從她那裏了解到的巴哈伊知識越來越多,我對這位這位師友的尊敬和愛與日俱增。她介紹其他地方的巴哈伊朋友給我認識,並鼓勵、陪伴我去拜訪他們,學習和生活中有什麼困難,她總是給予無私熱忱的幫助。而其他認識的新巴哈伊朋友,也都是那麼超脫、快樂和真誠,乍一相識就可以推心置腹地交流,締結純潔牢固的友誼。終於有一天,同去拜訪完外地的朋友之後,在返回學校的火車上,我認真地對她說,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巴哈伊。  雖然對宗教充滿向往,並很快就接受了上帝、靈魂等概念,認識了巴哈歐拉的地位,但我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停留在這些知識的粗淺理解上。我畢業的那年,Shireen辭去教職,去了其他城市工作,最後遠嫁加拿大,我也北上,開始新生活。那時不想過按部就班的日子,總是向往自由,向往更精彩的未來,但卻不知自由和未來在何方,覺得巴哈歐拉的教導肯定是神聖的,只是自己做不到,沒有力量按照祂的律法去生活。  萬幸的是,在新的城市很快也結識了另外幾位十分傑出的巴哈伊師友,他們陪伴我參加儒禧學習,深化對信仰的理解,給我精神上強有力的支持和鼓舞。以前還沒有社區建設和其他服務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信仰對生活的影響也不明顯,但在一些人生的節骨眼上,面臨一些重要的選擇時,巴哈歐拉的聖言和這些朋友的音容總是會在腦海中浮現,幫助我去看精神層面的財富,而不被物質欲望所左右。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信仰都讓我不要太悲觀失望,要超脫凡塵俗務,將目光朝向巴哈歐拉;在任何艱難的時刻,我都會對自己說,你是一個巴哈伊信仰的追隨者,是這個時代有幸知道巴哈歐拉聖名的人,只要你願意,只要你祈求,你就必能得到祂的福佑,經受住所有的考驗。   就這樣,漸漸地到了不惑之年,漸漸地感到巴哈歐拉的慈愛和恩典越來越真切,越來越豐厚。尤其是從2014年開始,在一位朋友的陪伴下,我在家鄉開始了學習小組,組織祈禱會和十九日聚會,漸漸地和朋友們開設了兒童班,真正投身為社區的發展做一些切實的服務,這使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原來,巴哈歐拉開啟的這個時代如此榮耀,分享巴哈伊信仰的喜悅如此甜蜜,沉浸在巴哈歐拉聖言中的歡樂如此美妙!  今年是2017年,是至大美尊巴哈歐拉的誕辰200周年,對所有巴哈伊朋友來說,都是宏恩傾瀉的年份,其間種種感受,萬難用言語來表達。我只能把一些事件陳述一下。  首先,新年伊始,在華中一個城市參加了一個主題分享會,解決了我最近幾年讀書和寫作中遇到的若幹重要疑慮問題。我仿佛觸摸到了“語言”的一些真實質地,也明晰到寫作的價值和意義,對聖言的偉大力量及其與這個實存世界的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通過近一段時期以來對聖言的研讀,以前很多根本讀不懂的哲學書籍,一下子也能讀進去並且理解了,比如福柯的《詞與物》,阿甘本的《語言的聖禮》等。這真是堪稱神奇!...

Day47:正義新解:一種靈性的器官

Day47:正義新解:一種靈性的器官 原創 2017-09-03 榮大同 美好社區讀友匯   “靈之子啊!萬象間,我眼中至愛乃是正義;勿背離它,若你渴望我;不忽視它,我可托信於你。依憑正義,你會以己之眼察視,而非借他人之眼;以己之識求知,而不靠鄰人之見。心中深思此言;你該當如何。確然,正義是我給你的贈禮,是我慈愛之表征。你要將正義擺在眼前。”       ——巴哈歐拉 靈性器官 正義是重要的美德、倫理規范、社會原則、良知天平。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靈性器官。正義是一種靈性的器官?什麼意思呢?巴哈伊信仰認為,人是潛藏珍寶的富礦,此生努力挖掘各種美德與能力,是獲得靈性成長完善的途徑。美德、善言、善行、能力,好比靈性器官,此生宜勉力鍛煉。最終,塵歸塵,土歸土的時候,靈魂偕健全美麗的靈性身軀進入另一個世界。   正義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美德。每個時代有其突出的美德,適應於人類成長的特定階段。在人類邁入成熟期的時代,人類最迫切需要的是正義。就是說,正義的美德,正義的靈性器官,其發育、發展,不只是裨益個人的靈性成長與福祉,而且造福他人、造福人群,推動社會進步。一個人的靈性器官、美德美質,不是孤芳自賞的臨水照影,而是溫煦他人、服務社會的束束陽光。   以下略及正義的兩個層面:個人與社會。個人而言,正義表現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選擇取舍、立意發心等方面。個人缺少正義之德,會顯現諸般黑暗——缺斤少兩、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盲聽盲信、跟風罵戰、背後嚼舌、濫用農藥、推諉責任、媚上欺下,自怨自艾,等等。   慎戒不正義暗影,灑照正義光芒,有很多方面可以努力,其中之一是培養獨立探索真理的精神與能力。學習獨立探索真理,學習“以己之眼,辨別是非,以己之識,明達事理”。這意味著獨立的精神與人格,意味著兼具智慧、勇氣、毅力等美德,意味著對於傳統、習慣、權威有辨識不盲從。   就社會而言,正義的目的是“在人間顯現團結。”在多樣性中平等交融的團結,將所有人凝聚成為一樹之果、一體之肢,讓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對待與機會,愉快、有創造力地工作與服務,得到應有的報酬與尊重。...

Day48:晨風亭

Day48:晨風亭 原創 2017-09-04 周卡特 美好社區讀友匯 “一天夜裏,正是我生命特別低沉的日子,我做了這樣一個夢……” 20世紀60年代末,我還在蒙特利爾,在麥吉爾大學建築系讀書。在極度懷疑、質疑中,我中途放棄學業離開了校園。我在加拿大各地遊蕩三年多,做奇奇怪怪的工,探求著人生的答案。1970年代初,一天夜裏,正是我生命特別低沉的日子,我做了這樣一個夢:   一只鳥立在大洋的岸上,吸著清風,盯著海面。他開始起飛,升上高空。他努力飛得更高,甚至飛向太陽。他的翅膀開始冒煙,熱得難以忍受。他調頭紮進了海裏。他弧線一樣猛沖進去,掠過深海生物,兩只翅膀底下冒出串串水泡。他無法呼吸,一個漂亮的曲線動作,利落地掠出水面。 這一次,在半空中,他任憑微風托舉著,沒有拍打翅膀,卻一直向上滑翔……越來越高,越來越高,直到他可以很好地看到太陽,就在地平線上。   他飛離開了太陽,他的身影變大了。他旋轉著跟地平線保持齊平,一只翅膀遮著天空,一只翅膀覆著大海。他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透明;他上翼的羽毛變成了太陽光,下翼的羽毛成了大海的波浪。他的身體變得非常細長,非常扁窄,直至變成了地平線。最終,這只鳥不見了。   當時,我雖不解這夢的寓意,但是,它給了我非常安心的感覺,仿佛在我內心的一些深坑之間架起了橋梁;仿佛一個重擔離開了我的肩膀;仿佛一縷光芒照進了我的黑暗。我的痛苦有所減輕了。幾個月後,我遇到了巴哈伊信仰。我找到了人生問題的合理答案,我找到了一種強烈的靈性溫暖和力量。我的心與靈都被吸引了。   之後的年月裏,隨著閱讀、研習巴哈伊聖作,我開始注意到如下段落: 主啊!我是一只折翼之鳥,卻意欲在禰無垠太空翱翔。然若非禰的天佑仁恩、禰的確認和援助,我又怎能做到!主啊!憐憫我的柔弱,以禰的威權使我堅強!主啊!憐憫我的無能,讓我借助禰的威權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