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7:母親是孩子的首任導師 2017-10-03 Lin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身和他們一起成長……” 作為一個母親,我有兩個小孩,一個5歲,一個3歲。在和其他媽媽們的交談中,媽媽們經常會面臨到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呆在家裏做全職媽媽,還是繼續職業生涯?是親自養育孩子,還是將孩子交給保姆、老人、托兒所等等。到底是孩子更需要媽媽,還是媽媽更需要工作?有人說:我別無選擇,我沒有條件,必需工作。有人說:孩子小,又不懂什麼,管好穿衣吃飯就行,等到大了再接到身邊來就是啦!有人說:我們這麼努力工作,還不是為了讓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他們都在做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事。 而作為一個巴哈伊,什麼是正確和明智的選擇。 聖言說: “母親是孩子的首任導師,躊躇於人生起點的每個孩子,就如同交托在父母手上的幼苗,稚嫩而嬌弱。” “母親是第一位教育者,第一位人生導師;的確,母親將決定自己小孩的幸福、未來成就、禮貌習慣、學識與判斷力、悟性和信仰。” “慈愛的母親們,要知道,在上蒼的眼裏,崇拜祂的最好方式就是教育兒女,並以人類的一切善美來培養他們。再也想象不出比這更高貴的功德了……” 我在還沒有孩子之前就讀到過這些聖言,也了解到,孩子最初的幾年是孩子形成好的性格與人格,發展高情商最重要的幾年。也一心想要按照巴哈伊的教義來做好一個媽媽,希望能在孩子最初的幾年盡力全職陪伴他們。 女兒出生才7個月,老公因為幾個投資的失敗,我們的財務狀況亮起了紅燈。我是全職媽媽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銀行的存款已經維持不了幾個月的生活,而房貸要繳,生活費也將很快成為問題。一天老公開車在路上,心情很絕望,這時收音機裏傳來一首歌。歌裏唱著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點耐心,一點耐心,只是一點耐心,再多一點耐心……老公聽了不覺掉下淚來,感覺像是上帝給他的答案。一個月後,他得到了一份從天而降的好工作。我們也走出了財務危機。有小孩的幾年來,我一直沒有再上過班,哪怕是在再沒錢的時候,老公也從沒有過要我出去上班賺錢的想法。反而是我,偶爾腦子裏會冒出想上班的念頭,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後還是堅持在還沒有小孩之前就有的原計劃: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盡力陪伴他們的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沒有選擇,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存在絕路嗎?還是堅持神聖指引的原則;相信車道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當一扇門關上的同時,另一扇門會打開。很多時候,我們缺乏的是否是,再多一份堅持,再多一點耐心,再多一些信仰! 聖言說: “孩子就像一顆幼苗,而父母就像是園丁,不斷地修剪其亂枝,讓其呈現出最完美的姿態。從幼年起,教導孩子對上帝的愛和敬畏。從小要培養好的習慣,尤其是靈性的習慣。” “要注重人類道德品質的培養……孩子應該得到最悉心的照顧,保護和培養,在此過程之中蘊含著真正的親子關系以及真正的父慈母愛。” 做媽媽後,才體會到原來媽媽這份職業是天下最鍛煉人,最多功能化的工作之一。我能想到的媽媽的職能有母親、導師、教練、朋友、教育家、心理學家、護士、看護、保安、安全經理、糾紛調解員、廚師、采購、後勤、清潔工、演員、導遊、攝影師、理發師、啦啦隊長、解說員等等,數不勝數。能接受挑戰,不斷學習加實踐的媽媽,會越做越強,越做越輕松。相反,則會覺得帶孩子越來越難,孩子不受控制,媽媽不知所措。 做全職媽媽的經歷讓我學到:是在對孩子的日常護理中,和他們的日常相處中,在玩樂中,在觀察與傾聽中,在對話與磋商中,我們建立起親密的,相互信任和依賴的關系。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單字,我便知道那是什麼信號,代表著什麼需求。在他們需要訴說時去傾聽,需要安全感時去保護,需要擁抱時去張開雙臂,需要哭泣時去了解和陪伴, 等等。 而缺席是對孩子最大的忽視。當我們的眼睛盯著手機屏幕刷朋友圈時,我們是在缺席;當我們把他們交給別人照顧時,我們是在缺席;當我們為了工作奔波忙碌時,我們是在缺席;當我們追劇時,我們是在缺席。一個被忽視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被愛。 孩子是反映父母的鏡子。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我們首先就要給他們做出榜樣。雖然他們將在很多方面遠遠超越我們,可是那些超越是從我們的榜樣開始。如果我們想要他們擁有靈性祈禱的習慣,我們自己就要先有這個習慣。如果我們想要他們成為高情商的孩子,我們就要學會管理和控制我們自己的情緒。在想要發火時,先自我平靜;在想要破口大罵時,先閉上嘴,做深呼吸;在孩子有情緒時,去正視,了解和陪伴。 做媽媽這份工作是很瑣碎的,並隨時挑戰我們愛的能力和耐心。這是一份每天24小時的工作,一年365天的責任。只有當我們喜歡上這份職業時,我們才會去享受這個過程。和孩子一起去天真,一起去想象,一起去創造,和他們一起進入他們的幻想世界,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說話,根據他們的需求來調整生活。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身和他們一起成長。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不是一個產品,附帶著使用說明書,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都是那個唯一的存在,有他唯一的成長需求。今天我學會了做第一個孩子的媽媽,而當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時,我又要重新開始,因為我的第二個孩子和第一個是如此地不同。 阿博都-巴哈說: “人乃上帝的兒女,最高貴,最崇高,最為其創造者上帝所鐘愛。因此,人應不斷努力,使得上天賦予他的神聖恩典和美德成為駕馭自己的強勢力量。當前,人類心靈之壤就好像烏黑的泥土,然而在這黑土的內在本質中卻潛藏著千萬朵芬芳的花蕾。我們要努力耕耘,以喚醒這些潛能,在這座礦藏和寶庫中發掘出秘密的珍寶,將長期以來隱藏在人類心靈的這些光輝能量釋放出來。這樣,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的榮光將交互輝映,變得更加輝煌,而人生的精髓亦將得以彰顯。”...
Day78:中秋節 思鄉感恩 2017-10-04 主啊!禰看到我們求助的雙手,伸向禰恩寵與慷慨之天堂。願禰讓它們滿握禰慷慨豐沛的恩寵之寶藏。請寬恕我們及我們的父母,並滿足我們對禰慈惠普施之聖洋的一切渴望。我們心中的摯愛者啊!願我們在禰道路上的一切事工蒙禰悅納。誠然!禰是全能者,至高者,無與倫比者,唯一者,赦免者,寬仁者。 ——巴哈歐拉 思鄉(一) 風吹桃花過漕溪細雨石橋思故鄉少年失意不失志獨立高橋望夏陽 禾水汨汨匯贛江 奇山脈脈守賀蘭 大同世界共向往福報親人永吉安 ( 故鄉地名: 石橋.夏陽外婆和奶奶家鄉:高橋樓.漕溪 父母家親人居住地 : 大同—— 吉安 故鄉的山河 : 奇山——賀蘭山,禾水——贛江)...
Day79:心中的太陽 2017-10-05 靈子 “這些觀念讓我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間被陽光籠罩,感覺到無限的光明……”——巴哈歐拉 2011年1月中旬,我接觸到巴哈伊信仰,如今快到七年了。在這條路上走了這麼久,有很多感悟。 很多人都說童年很美好。而對我來說,童年似乎是灰色的。左鄰右舍之間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吵架。一個人覺得自己利益受到了侵犯,會用最粗野的話罵很久,有時也會打起來。兄弟妯娌之間像仇人一般對待的並不鮮見。我很困惑,為什麼人們不好好相處呢?出現矛盾時,為什麼大家不平和地商討,而是要用互相侮辱的方式來傷害別人呢?這些經歷導致我後來一直對於人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的問題十分關注。 隨著年齡的增長,困惑越來越多,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假惡醜的現象。我夢想著有一天考上大學,然後獲取世人所謂的成功,也許這樣自己就可以幸福生活,也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在大學,我是孤獨而迷惘的,沉浸在文學名著中。那些名著對真善美的弘揚,對假惡醜的鞭笞對我影響很大。可是我還是迷惘,因為那些文學巨匠們大多沒有清晰指出社會的出路。 懷著迷惘,我回到家鄉。本來以為家鄉還比較貧窮,正是自己有所作為的機會。可是現實卻讓我很失望。那時經常以酒澆愁,煙一抽就是半包。為了活得快樂些,我選擇了讀研,主修哲學。學習哲學是想找到自己困惑已久的答案,比如社會為什麼有那麼多假惡醜,出路是什麼,人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可我發現大多數搞哲學的老師和學生在一起並不談論這些問題,於是自己看哲學著作。各種人生哲學給予我不少啟示,但還是覺得缺少點什麼。 研究生畢業後,心情的苦悶有增無減。我陷入嚴重的抑郁之中。為了拯救自己,我看了一些佛教、道家以及心理學書籍,周末也去基督教堂。我也和佛教徒、基督徒交流。感覺他們的身上有很多美質,但一些觀念和做法我不太贊同和接受。我特別感到難以理解的是,許多宗教徒都不怎麼認可其他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數億信徒,照這樣的想法,這個世界永無寧日。 難道此生就這樣在迷惘中度過嗎?我陷入從未有過的空虛之中。我感到很孤獨無助,盡管我擁有可愛的妻兒,不愁生計。 2011年1月,我在網上偶然看到關於巴哈伊信仰的介紹。天下一家,宗教同源,消除偏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進步,科學與宗教相互補充……這些觀念讓我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間被陽光籠罩,感覺到無限的光明。懷著如饑似渴的心情,我著魔似的在網上查找巴哈伊的資料,忘記了周遭的一切,持續了好幾天。同時我通過QQ群尋找巴哈伊朋友。經過幾天焦灼的等待,聽到Y的美妙聲音時,我如聞天籟。然後在她的輔導下,我開始學習儒禧課程,同時大量閱讀巴哈伊書籍。巴哈伊經典是一座寶庫,其思想如大海般浩瀚,包含文化、經濟、政治、教育等等,為世界的未來和個人的幸福指明了方向。 巴哈伊朋友也讓我真正感到親人般的溫暖。為了我的學習,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記得2011的夏天,天氣非常炎熱,Y女士冒著烈日每天步行到我的住處,輔導我學習。每次到W阿姨那裏去學習時,她總是精心做好准備,不顧身體的病痛,耐心地和我討論。那個夏天,我的腿行走不便,學習時H女士就像服侍病人一般照顧我。我從沒看見過像她們這樣耐心體貼、熱情無私的教育者。作為教師,她們為我樹立了榜樣。為了我的靈性進步,她們做了很大的努力,感人的故事不可勝數。 巴哈伊朋友有時會聚會。他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可愛。在巴哈伊朋友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最純潔、最無私、最高貴的情操。在一起的時候,朋友們身上的靈性品質使我受到強烈感染,沉浸其中,彷佛置身天國。那種純潔靈魂之間的交流之美妙無法用語言形容。在人們普遍對宗教有偏見的情況下,朋友們往往是克服各種困難來參加聚會的。巴哈伊朋友的聚會就是歡樂的海洋。以前我喜歡遊覽名山大川。現在我明白,真正最美的風景在心靈中,與巴哈伊朋友相聚勝過觀賞自然界最美麗的景致! 過去有時會痛恨某些人。現在學著愛一切人,盡管有時也不贊成別人的一些做法。以愛與寬容的精神和別人相處,為傷害自己的人祈禱,為誤解自己的人祈禱,心靈會平靜許多。不再和別人競爭,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為社會服務。不再為回報而付出自己的愛,心靈變得更超脫。當我遇到問題時,我不再那麼驚慌和焦慮,我相信上帝會做出適當的安排。悲傷時、迷惘時、憤怒時……祈禱和讀聖作給我無窮的力量,重新笑對人生。 我也親眼目睹了信仰給朋友們帶來的巨大轉變。他們很多開始和我一樣迷惘。在學習信仰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生活變得更幸福。 巴哈伊給了我新的生命,也必將拯救無數迷惘的心靈。我身上還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斷學習,努力服務。朝聞道,夕死可矣!感謝上帝的揀選,讓我成為巴哈伊信仰者! 他應信靠上帝緊隨上帝遵循上帝之道如此,他才能配得聖知明悟之陽的燦爛榮光領受無形無限的一份恩典(巴哈歐拉)
Day80:圓夢——跟隨她的步伐,觸摸聖殿 2017-10-06 夜鶯 “信仰傳導師的資質合格者猶如星辰,在神聖書簡的諸天熠熠生輝。每個公正之人都見證,每個洞察者都確知,那唯一真神——尊貴歸於祂的榮耀——已經不斷提出和闡明提升人之子的地位和身份的教諭。” ——巴哈歐拉 心願 2014年9月,陪伴我們學習的朋友因身體不適,最後決定回自己的國家療養。這是他們夫婦倆在中國服務了30多年之後決定和這片土地永別。 80年代初,她孤身一人來到中國。她說,小時候她在院子裏挖土玩,她奶奶總會跟她說:“別挖太深哦!小心挖到中國去了!”她那時候想,“中國,應該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吧。”長大之後,她閱讀作家賽珍珠的書,對中國有了一些了解。 她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接受了信仰,成為家族裏第一個成為巴哈伊的人。她受女兒的影響,也成為了巴哈伊。後來是她的母親,再後來就是她的丈夫。現在已經是四代同堂,是一個巴哈伊的大家庭。 在我們每次學習之余,她總會分享一些她年輕時候的故事。那時她已經80多歲高齡了,卻仍然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那些久遠的早期信仰故事,她都能記得,並且說得有聲有色。有時候,她也會感傷。她說,她來中國這麼多年了,和她學習的有很多很多人。有些人懷著不同的目的與她接觸,有些人卻成為了虔誠的信仰者。這些人裏面,來的來,去的去,唯獨我們這個小組,非常地堅持。她時常說:“你們都是上蒼的珍珠!我多希望,我能和你們去海法啊!” 圓夢 她還在中國的時候,我們正在學習第七冊,還沒等時機成熟,她便要離開這裏了。她曾經到我們當地的墓園打聽,是否百年之後可以在這裏入土為安。可見她做這個決定是沉重的,要離開這片服務了30多年的土地,何曾容易!這期間她不斷地和上帝交談。她懷著未了的心願回國去了,接著便開始了新的適應過程。雖說是回到自己的國家,可她坦誠地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挑戰。所幸,她慢慢地調整自己,現在和家人生活得很愉快。 我們呢?隔著大洋,我們和她保持著聯系。我們會和她分享在各自領域的服務進程。最重要的是,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她那個心願,我們也很想和她一起到聖地去。在我們完成第八冊學習的時候,2016年11月,時機終於成熟了!我們終於踏上了海法之旅! 她得知我們要去聖地,非常興奮。她向家人說:“要是我能和他們一起去,那該多好!也許這是我此生最後一次機會了!” 她的外孫女說:“為什麼不能?您當然可以去啊!” 她說:“我現在走路都不利索了。我一個人怎麼去?” 外孫女說:“我陪你去!” 於是,我們便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在聖地見到了分別兩年多的她!海法和與她的重聚讓這次旅程意義非凡! 起航 在海法的第一天早上,她由一位朋友攙扶著走在前面,我們緩緩地朝著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陵殿走去。那種感覺太神聖了!她每踏出一步,我們緊跟其後,在她的帶領下,去見那位高貴者。她神情激昂,眼裏含著淚水,在到達聖殿的一側時,她停下來,顫抖的手撫摸著墻壁上的石塊,一寸一寸地,仿佛在告訴祂:“您的仆人回來了,她又回來了…….”不由自主地,我們也跟著撫過她所撫過的地方。那一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做“傳承”!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到不同的地方參觀,她總能憶起很多故事。比如,在國際傳導中心大樓裏魯希葉·哈努姆(聖護的妻子)跟她說過的話;在阿卜杜拉帕夏故居談起早期信徒的故事;在阿博都-巴哈故居談起那位為教長開車的日本司機的故事等等,這無疑是我們的一筆珍貴的收獲。 在離開聖地的前一天晚上,我想去跟巴哈歐拉道別。當我走進陵殿走道時,我看見她正坐在那兒,閉目沉思。我在她身旁坐了下來,她並未察覺。我那時候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是要離開聖地了,另一方面是如此和她一別,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了。 當她睜開眼睛發現我在她身邊時,她微笑著說:“來,我們一起到墓前道別去。”於是,我們走到陵殿門口,因為她無法下跪,只能站著,我跪在地上,各自在心裏說著各自的話。 能完成她的心願,我感到很滿足。我不知道她心裏說了些什麼,道別完畢之後,她緊緊地拉著我的手,點點頭,很輕松,很滿意地一笑。我知道,在她和巴哈歐拉的交談中,她得到了她所有的確認。 我想,正是她這樣對我,我也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再次和我的朋友們踏上海法之旅。她的接力棒已傳到我的手裏。而我也要好好地握緊這個接力棒,繼續走下去。日後,我會踏著她走過的路,撫著她撫過的墻壁,來締造另一段故事…… 閉目不視疏離一心關注團結(巴哈歐拉)
Day81:巴迪歷法、雙聖日與農歷 2017-10-07 沒有筆名 巴哈歐拉在《亞格達斯經》裏肯定了巴迪歷。這是怎樣一個歷法呢,一位朋友的分享是這樣的。 在2014年7月,世界正義院宣告從2015年開始巴哈伊信徒改用巴迪歷法。在此以前巴哈伊歷是與公歷同步的,例如諾魯孜節定於公歷3月21日,在公歷閏年阿亞米哈節便加一天等。 巴迪歷和公歷分開了,雖然巴迪歷仍是太陽為標准,但一年的開始是定於春分的一刻(即太陽直射於赤道時在德黑蘭的那天)。這些可以預先用天文數學計算出來,比公歷更為准確(公歷1月1日沒有任何天文意義)。 巴迪歷最大的改變是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和巴哈歐拉的誕辰。在巴迪歷以前,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的誕辰是公歷10月20日,而巴哈歐拉的誕辰是公歷11月12日。按伊斯蘭歷,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的誕辰在穆哈蘭姆月(Muharram,亦有譯成穆罕蘭月,即伊斯蘭歷裏一年的第一個月)1日而巴哈歐拉的誕辰是兩年前的同月2日。因為伊斯蘭歷的一年比公歷一年少11天,所以用公歷來算兩個誕辰相差了23天。 巴哈歐拉在《亞格達斯經》裏說兩個誕辰應視為一。因此在巴迪歷法裏,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的誕辰定為諾魯孜節後的第八個朔月,翌日為巴哈歐拉的誕辰,可以一起慶祝。 按巴迪歷法,巴布(The Bab,舊譯...
Day82:小媽媽和大丫頭 2017-10-08 Mona “我背負的這些東西是什麼呢?難道不能將它們放下嗎?” 我踏上信仰之路是我女兒引領的。當她開始發育進入青春期時,就常喊我“小媽媽”而我稱她“大丫頭”,因為她個子、骨架都比我大。到後來,她真的是大丫頭,我確是小媽媽。在我人生最黑暗、最艱難的時期,都是這個大丫頭領著我過生活,引領著我前進。 那時,朋友常調侃,她是我精神的媽媽,我是她生活裏的媽媽。現在,我們之間的關系是最最親密母女、朋友、教友。總之,無與倫比。 記得有一次,她帶我一起去見澳門的一位朋友,他見我們母女一起學信仰,贊嘆道:This is a amazing thing! 當時我心裏想Amazing個啥呀!我怎麼一點兒不覺Amazing呢! 可見,我那時是個什麼狀態,多麼木然。現在,作為受益者,我要說那是無與倫比的Amazing,是信仰給了我這麼好的女兒,也是信仰,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一切贊美歸於巴哈歐拉! 接觸信仰 2009年前後,那是我人生中最晦暗、最艱難的一段時光,整天被恐懼、焦慮、絕望、疾病所包圍。每次,女兒打電話來,我都是在哭哭啼啼,情緒非常低落,不知道自己腳下的路在何方,明天如何面對,生命是否還會繼續。有幾次,我甚至想,只要自己不自殺,誰也不能把我弄死,就這麼杵著過。看我這種狀態,她在電話裏安慰我:“媽媽,你再也不需要擔心害怕了,你現在已經是在人生的谷底了,就像一口鍋,你已在鍋底,現在,不管你怎麼過,都是在往上爬。”還有一次,女兒說:“媽,你現在不用記掛那個家或家裏的東西,(那時,我不敢一個人住家裏,房子總是關著),你也不用想今天穿什麼衣服,明天穿什麼衣服(因為我總是大包小包的帶著好多衣服),還有你的化妝品(洗面奶,補水液等等)。你只要考慮必需的,生活只要必需的。” 她的話讓我茅塞頓開,像一束光給我幽閉、絕望的心靈帶來一些光明,像一盞燈照亮了我腳下的路。我背負的這些東西是什麼呢?難道不能將它們放下嗎?一下子我的心輕松了很多,生活也變得簡單了,內心似乎也悟到了些東西。 還有一次,娘倆都在新街口上課,到了中午,看著兩邊的店鋪,我問:“丫頭,我們吃什麼?”她回答:“你別想著吃什麼,什麼最便宜就吃什麼。”我就跟在她後面一路看。她說:“包子最便宜,肉包兩元,菜包一塊五。”我們各自買了一個菜包。 2011年6月23日,我來到C城。那也是跟女兒一次通電話的決定。電話裏,我還是一樣地哭哭啼啼,女兒說來C城吧。於是,第二天,我就拎了個紙袋,放了幾件換洗衣服,帶了無盡的憂愁,一臉的迷茫來到C城,和女兒租房過日子。 一天,她說:“你上午在家沒事,就去Sandy家學信仰吧,中午你還可以跟他們一起吃飯,然後你下午去上班。”那時,我也不知道信仰是什麼,會給我帶來什麼?當時,生活真的是非常拮據,女兒在實習,我又沒了工資,還背負許多債務。我心想去Sandy家還得公交車費呢,就這樣內心權衡著,打著小九九去了。到了Sandy家,“哇!你就是Clair的媽媽?”他們都拿驚喜、欣賞的眼光看我。“你知道嗎,這裏沒有誰不喜歡Clair的,她真的非常棒,真的。”言下之意,Clair的媽媽也非常了不起。 就這樣,在女兒的精神陪伴下,我開始接觸、學習巴哈伊信仰,開啟了人生探求之路。 確信之路 我跟Sandy開始學習第一冊《點亮心燈》,經常被他夫婦身上所散發的親切、熱情、慷慨、友愛、禮貌所感動,溫暖著,也享受著,特別是他們給你提供的一切物質幫助、精神支持讓我覺得理所應當,你很配得,而不是那種讓人心存愧疚之感。後來又認識了派門和克拉拉一家,同樣被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美德所吸引。尤其是派門的從容淡定,關懷體貼,像兄長,像慈父,好幾次被他那種透過來的溫暖感動地要哭。每當他的眼睛看著我,我焦慮、煩躁的心一下子就能平靜下來。第一次見派門是2009年,他們一家去大連旅遊,順道經過我家,派門的善解人意,體貼幫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在C城他家作客,他用自行車送我去地鐵口,我坐在車子前面,用木頭做的大杠上,一路上,他問我,“你生活怎麼樣,快樂嗎?我會為你祈禱的。”等等。這些話聽著總讓你非常受用。 那時,我錯誤地認為,學信仰或有信仰的人就是基本完美的人,我就像學生崇拜老師一樣。學到第三冊,輔導員是個美國女孩二十多歲,在中國讀研究生,我們住在一起。由於朝夕相處,各種矛盾凸顯出來。個性愛好,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我對她越來越不滿意,愈來愈看不慣,總覺得她不是我想像中的巴哈伊。學習時,由於語言的問題,我們彼此不能作深刻的討論,我總是得不到滿意的回答。生活上,對她的一些習慣,越來越不認可。內心也愈發排斥她。心裏有個聲音在喊:“我不要做這樣的巴哈伊,我不要成為她那樣的人,我不要。” 後來上課時,我就像個愛搗蛋的學生,她讓動筆寫,而我就不寫,還會說這個這麼簡單。讓做遊戲,我消極參與。總之就是個徹頭徹尾的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