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若非是祂,一切皆屬虛妄 若非超脫天地間之一切,便無法抵達真悟海洋之岸邊。 ——巴哈歐拉 文:榮大同 電話傳導 她一個快樂的姑娘,馬來西亞華僑之女。家裏兄弟姐妹眾多,爸爸是威風英武的警察,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學校裏教英語、馬來語、漢語,家裏人講家鄉的白話。 20世紀70年代,風華正茂的她,在一家公司裏上班。偶然從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那裏聽說了巴哈伊信仰。他們在同一家公司,那位朋友在總部,她在子公司。每天都有業務上的電話和聯系。相互熟悉,卻未謀面。總部與分部相隔40多分鐘車程。一天,在電話上談完業務,朋友忽然問起她有沒有信仰,有沒有聽說過巴哈伊信仰,然後就介紹了公司分部所在城市的巴哈伊朋友給她。因此,她走入了當地的巴哈伊社團。 那位同事、朋友、巴哈伊信仰的引介人,為她寄來了格洛麗亞·法伊齊的一本書。那是她讀到的第一本巴哈伊書籍。為了解更多信息,她也去巴哈伊圖書館借閱,不過尚未讀到巴哈歐拉的文字。當時,聖作還不多見,不像今天這樣容易。 祂的話語 她的家,是一個早有信仰種籽的家庭。祖母是佛教徒,在家裏也供奉關公,相信觀音。海外華僑的根,依然延續著中國民間信仰的魂。 不過,從爸爸身上開始有了多元的轉變。爸爸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就讀的是教會學校,他成績優秀,聖經學特別出色,甚至獲得獎學金要去羅馬深造。不過,祖母的傳統思想很強,不允許身為長子的爸爸踐行基督教。羅馬的深造也沒有成行。負氣的爸爸,甚至在畢業後從家庭中出走並加入了警局。 後來,爸爸回歸家庭與家人和解。爸爸也曾到了海外,親眼看到基督教內派系攻伐,心中不免失落。但他的內心中始終保持著對基督的信仰。 ...
D6:我在等你,卻不知道你是誰 文:潘紫徑 圖:喬治婭·奧姬芙 回望,我看見雲覆蓋著房頂果子鮮紅,金黃,墜落的聲響刺穿了我的心臟 我在等你,卻不知道你是誰 那樹陰曾把我掩蔽,遮擋我曾在不經意間抬頭,看見一只鳥,我認識或不認識的將窩築在樹的中央它是你派來的信使嗎如果是,為什麼我總是不懂它詫異的眼神,和隱忍的沉默 我在等你,卻不知道你是誰 許多白晝,我在春愁彌漫的田壟間走著鳥不遠不近,不高不低地飛著它是我投在空中的影子麼我以為它有話要說,我仰望,聆聽等待著你的訊息滴落,一粒粒打濕它黯藍色的翅膀和我不能止歇的渴望 我在等你,卻不知道你是誰 我為你造了華屋無數卻不是為了讓你居住我只是為了你經過的時候看見清泉分了兩股繞行在桑樹的近旁柔白的雲在青苔的屋頂投下變幻的形狀這時候,你會想起我嗎在某個六月的清晨滿心歡喜地采食桑葚貪欲染黑了我的牙齒和嘴唇那時候,你是就在近旁麼...
D7:一位女仆的感觸 聖言乃是整個世界的萬能鑰匙,因為在它的作用下,人類的心靈之門——實際上是天國之門——得以開啟。僅其璀璨光輝之一線照耀愛之鏡,它便能立刻反射出神聖之語“吾乃至愛者”。聖言乃是浩瀚之洋,其財富無可窮盡、包含萬物,可以感知的一切事物皆源於它。聖言之地位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它是隱藏於贊美和崇拜之中的崇高及輝煌之真諦所在。 ——巴哈歐拉 圖文:楊慧盈 今年是個特別的一年。是巴哈歐拉200周年誕辰。2019年又是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的200周年誕辰。能夠在有生之年慶祝這樣的特殊日子,真是興奮不已啊。 在前不久的一次聚會裏,當大家正討論著怎麼為巴哈歐拉200周年誕辰慶典做准備時,不知何來的感觸和靈感湧到我心頭上,讓我想到了巴哈歐拉的威權和力量。 “世界的平衡在此無比偉大的新世界秩序的震撼下被打破。” 聖言提到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以及巴哈歐拉二位聖人的到來散發出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此力量讓這地、這草、這世上所有的東西顫抖,煥發,更新。祂們的力量如此強大,世上無一可掩覆。即使人們極力摧毀祂們都是徒勞。光耀寰宇的,光耀萬世的,是祂們本人,是祂們帶來的聖道,是上帝賦予祂們的神奇力量。 “贊美歸於上帝!本蒙冤者所承載之聖道與天齊高,與日同輝。藏匿絕無可能達至此地位,懼怕或緘默亦然。” 想到這裏,我腦海裏浮現出,黑夜裏天上有兩顆巨星無比亮白。地下諸多“靈”聚集著望著那唯一的兩顆星。每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靈”都被祂們點亮著。我想祂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引領著我們。這兩顆非同尋常的星星照亮著、引領著所有的世人。無論我們在何地、是何種人、是何種膚色、有何能力、有何追求,祂們的光芒都能點亮著我們每一位。讓這顯得漆黑的世界變得璀璨。 因著祂們的存在,祂們犧牲一切給予我們的聖道,我的心懷著希望向著祂們形容的未來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你們要沉浸在我話語的海洋裏...
D8:昂揚地面對人生中的一切,即使是死亡 至高者之子啊!我已讓死亡使者向你報喜,你為何還要悲傷?我已將聖光照耀你,你為何將自己隱藏? ——巴哈歐拉 文:李開璿、榮大同 今年6月17日,王銳姥姥,達觀面對病屙,熱心參與台歷引文征集活動的暖心老人(見微信文《死亡,改變了什麼》),離開了這個世界。願她的靈魂在巴哈歐拉的榮光中喜樂寧靜安詳。謹以李開璿先生的詩作紀念這位可愛的老人,並作為對我們自己的提醒。 生活與死亡,一為有,一為無;一為光,一為影;一為動,一為靜。兩相參照,樹立起一個生活的態度。佛家講“苦集滅道”四諦;伊斯蘭教講“你當為今世耕耘,猶如永生不老;你當為後世耕耘,猶如明天就亡”,兩世雙修;儒釋道三教合流之後的儒生遊走於入世與出世之間。巴哈伊信仰怎麼看待生命與死亡呢? 巴哈伊信仰把死亡看作又一次誕生,那個世界所需的一切器官、能力,在這個世界的生活中孕育完成。這個世界,不是空無,要認認真真的努力;這個世界,亦非永恒,要努力持守更高的標准;這個世界,是一個過渡,與另一個世界連為一體。 我們被鼓勵昂揚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生老病死、得意與否、順遂與否。生命的光彩從這個世界照射到另一個世界。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中獲得自身的成長與實現,在助力社會點滴進步中獲得個人的自我成全。正如巴哈歐拉所說,人生,乃是為了推動一個不斷進步的文明。 巴哈歐拉一生苦難重重,卻始終太陽般熱力無窮。祂曾經是赫赫貴族,後來因為信仰淪為囚徒,被連連放逐 ,生活境遇一度艱苦異常;祂也曾經歷自己嬰兒的夭折,成年兒子的意外喪生,共患難的信徒的病逝,鐘愛的信徒受迫害而殉道。所有這些,祂都毅然承受了下來,不曾停歇勸諭世人的仁慈之筆,不曾中斷溫暖人心的夜鶯之歌。這不正是巴哈伊對待生死的最好詮釋嗎? 《死》 死是靈魂的解放 肉體的樊籠破裂 要飛翔的已自由離去 塵世的臍帶 剪斷...
D9:絕境重生 你們須知這一真理:上帝尊口說出的每一個字皆具有給每一個人注入新生的效能。 ——巴哈歐拉 文:歡徙巢 2001年,在學習巴哈伊課程時,我認識了一位朋友L君。從那之後,我知道她的生活一直動蕩不定:遷徙、搬家、改行、換工作。她對信仰很有熱情,但總是因為生活的波瀾而冷卻消沉。她的情緒大起大落,反差劇烈,以至於要接受心理治療。她與家人、朋友的關系,同樣即離飄忽,脆弱不堪。 這個浮萍一樣的遊魂,經歷了兩次婚變,在2012年只身來到我所在的小城,她眼中閃爍著希望,要開始新的生活。 很快,這份熱情就消退了,已屆中年的她,又現出一副落魄的樣子。一切又回到從前,她不停地換工作、搬家。她身體也不好,經常要臥床。同樣,她信仰的火苗忽閃著,雖然沒有熄滅,但氣力全無。她在重燃希望的短暫興奮與灰心失落的抑郁之間跌宕起伏,很想做些服務,又常說做這個沒感覺,做那個有困難。朋友提議去拜謁聖地,她說還沒准備好。談話間她總會不時吐出一聲嘆息“唉——”,這個氣若遊絲的生命,真讓人替她捏把汗:她什麼都沒有了,沒有家庭,沒有事業,沒有財富,沒有健康,沒有追求,哪怕有點什麼愛好也好啊!她唯一抓在手裏的就只有上帝了,可她這樣弱弱的信仰,上帝又怎樣能幫到她呢?生命殘敗凋零到這步田地,還能指望會有什麼奇跡發生嗎? 她沒有放棄,還是一點一點地嘗試服務,像是在掙紮著積攢力氣。在社區裏和朋友們一起繼續學習課程,也為她增添了燃料,雖然每隔一段時間她就要中斷一陣子,調養身體和精神。兩年後,她說准備好了,於是去了聖地拜謁。 一從聖地回來,她就煥發出嶄新的活力和光彩,她服務的熱忱大漲,心智的力量復蘇,昔日頹靡的灰暗不再,無望的陰霾一去不返。她再簡單不過的生活中,一切都成了她積極行動的場所。工作、住處依然不斷變更,但每到一處,巴哈歐拉都為她備下了服務信仰和結識新朋友的契機。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困難能讓她氣餒沮喪了。這個看似一無所有的人,她所擁有的一切,都閃爍著天恩的絢爛光彩,令人瞠目欽羨。幾年下來,拜謁聖地為她注入的力量與熱忱,使她變得語調堅定,步履鏗鏘,對信仰和真理的領悟越發敏銳而深刻,對行動的目標更加清晰和專注。她在學習陪伴幾個社區的發展,表現出可喜的系統性與創造力,仿佛她從前埋沒的潛能一下子全都被喚醒了。 當她從聖地回來時,我曾問她拜謁聖地的感受。現在想來,只記得她滿心喜悅,說感覺到信仰的一切都是真的,然後就再也說不出多少切實的感悟了。當時我真的很難想象這種感覺“是真的”究竟意味著什麼,沒法了解她去聖地到底收獲了什麼。而她生命深處的改變,她服務的巨大動力,是最生動、最有力的解說。 ...
D12:清晨的禮物 人的價值在於服務與德行而非炫耀財產與富有——巴哈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