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立法會議員邱庭彪的賀函 賀 函 正值巴哈伊信仰創教先知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之際,我謹向澳門巴哈伊團體致以親切的問候! 巴哈伊的一些理念還是很獨特的: 在個人層面,正義作為一種精神品質,人人都必須發展它,而依靠它人們才能明辨是非; 在集體層面,正義的目的乃是在人間顯現團結。 他們堅信世界團結能被實際建立,並且有著實現此目標的意願與奉獻精神,而澳門巴哈伊團體正是以這一原則服務社區,朝著正義的最終目的,發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在這吉慶的雙百周年慶典之際,祝你們的活動順利! 二0一七年十月十八日,於澳門 邱庭彪
來自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的賀信 尊敬的澳門巴哈伊朋友們: 凝神靜思,200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科學家從科學技術的發展去找答案;政治家從體制上去找答案;經濟學家從經濟發展中去找答案……各派觀點各不相同,互相矛盾。“世界平衡在無比偉大的新世界秩序的震撼下被打破。 ……人類的生活秩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凡人之眼還未見識過如此巨變。”(巴哈歐拉)。我們有幸從巴哈歐拉智慧的言語中得到了奧秘,我們是有福的人。 讓我們一起慶祝這偉大的日子! 你們的朋友:潘石屹2017-10-7於北京
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致巴哈伊教澳門總會賀信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值此巴哈伊創始先知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之際,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謹向巴哈伊澳門總會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巴哈伊朋友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和祝福! 巴哈伊信仰作為一個全球性新興宗教,經過173年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在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至今,巴哈歐拉信徒仍然秉持其教義“人類一體、男性和女性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廢除任何形式的偏見、科學與宗教的基本和諧、普及教育、全球性輔助語言以及消除極端貧富”。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熱點動蕩,恐怖主義蔓延,氣候變化、傳染性疾病等問題。巴哈伊思想與“一帶一路”倡議在很多方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民心相通”方面表現尤為顯著,對於擺脫戰亂、貧困、疾病和災害等問題,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相近的理念,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巴哈伊教澳門總部自1950年代創立以來,努力踐行巴哈伊的和諧理念,致力於提升個人靈性和促進社會文明,積極在澳門開展社區建設活動,尤其在兒童品格教育、少年價值觀樹立、青年服務能力提升、社區人力資源建設等培訓,以及參與社會經濟發展項目和社區的話語構建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祝願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繼續發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精神,繼續為澳門的文化發展、社會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與社會各界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實現人類的和平與繁榮。 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八日
來自澳門立法會議員馮家超的賀信 賀 信 澳門巴哈伊團體: 藉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之契機,本人非常高興向澳門巴哈伊團體的所有朋友們致以真誠問候和衷心的祝賀! 多年來,巴哈伊團體通過不同形式的工作,廣泛宣揚種族和諧共融和理解,為澳門以致世界各地做出重要的精神啟迪,通過其教義,為社會大眾樹立寬容、和平的榜樣。 本人祝願巴哈伊團體同仁在此雙百周年慶典之際會務蒸蒸日上、事事如意! 澳門立法會議員 馮家超2017年10月20日
來自澳門大學哲學和宗教學課程主任漢斯-格·梅勒博士的賀信 來自澳門大學哲學和宗教學課程主任漢斯-格·梅勒博士的賀信 漢斯-格 梅勒 博士教授、哲學和宗教學課程主任人文學院,4012室澳門大學,大學大馬路E21,氹仔,澳門,中國澳門,2017年10月19日 致澳門巴哈伊社團, 今年是巴哈伊信仰的創立者巴哈歐拉誕辰兩百周年。澳門巴哈伊團體熱烈慶祝這一節日。在創立者的指引下,巴哈伊信仰宣揚人類、宗教和神祗的和而不同。它的價值觀包括維護世界和平,消除歧視,讓人類更加平等。它主張全民教育、崇尚科學和宗教的和諧以及追求真理。籍此,巴哈伊信仰為澳門和世界各地民眾的精神、道德和社會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向今天舉行的澳門巴哈伊社團社區建設嘉年華表示最美好的祝願! 您誠摯的,漢斯-格·梅勒
巴哈伊國際社團發給聯合國的稿件:《超越天平撥正:全人類實現公平、正義和繁榮的根基》 巴哈伊國際社團發給聯合國關於“消除不平等”全球專題協商會的稿件 【紐約,2012年10月12日】 隨著對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商議的日益熱烈,一個不爭的事實浮現出來:我們想要的未來不是一個貧富分化的世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在各個方面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冷漠、疏遠、社會動盪、暴力及個人與治理機構之間信任喪失,僅舉數例。任何發展願景,它有多大活力和可行性,取決於它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最高願望,以及人們在闡述此發展願景中發揮多大的作用。 過去幾十年,不平等問題在國家和國際層面都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描述貧窮時,不平等的概念變得越來越常見,這反映出人們一個越來越強烈的共識,即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日益認識到,與性別、收入、教育、就業、生產性資產、基本自由之類有關的不平等,會加劇一系列社會、環境和經濟問題。1990年,第一份報告指出:“平均水準的提高掩蓋了國家內部相當大的不平等現象,掩蓋了許多人繼續遭受嚴重剝奪的事實。”[1]差不多十年後,1999年的報告指出,不同群體——不論是民族、宗教還是社會群體——之間的“橫向不平等”,是當時發生國內衝突的主要原因[2]。2010年,聯合國發佈的經過不平等調整後人類發展指數(inequality-adjust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開始根據一個國家的不平等狀況評估人類發展[3]。現在,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不平等現象正在各個層面持續加深,並廣泛認為對不平等的評估必須在2015年後發展議程中發揮核心作用。 關於什麼的平等? 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日益加劇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所帶來的挑戰,但是對於討論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人們對於它們的意義並未達成一致理解。由於缺乏對這些概念的清晰定義,使得呈現相關社會弊病並就問題的性質和範圍達成共識這項任務變得複雜。所以,像這樣的討論必須從這個問題開始:“關於什麼的平等?” 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平等原則是社會組織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的表現形式多樣。艱難贏取的道德戰爭為世界確立了男女平等、不同民族和國家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並“賦有理性和良心”。最近,《千年宣言》記載了世界各國領導人“維護人類尊嚴、平等和公平原則”的承諾。[4] 這些檔中體現的平等理念並非側重於財產或條件,而在於界定人的某些屬性。尊嚴、理性和良心是人類每個成員的共同品質。因此,這一領域努力的重點不是創造平等,而是在社會結構和進程中反映已經存在的平等。例如,男女平等的原則植根於這同一個理念,即在那些讓人之為人的方面,男女之間沒有區別。因此,平等不只是獲得社會福祉的一個必需條件,而且是人之為人的一個根本方面。 一個“轉變性”社會發展框架的諸多要素 在世界各地,人們越來越多地呼籲建立一個雄心勃勃和“轉變性”的發展框架——這個框架能夠改變壓迫性關係,改革結構性不平等,並體現所有人,特別是最邊緣化和最弱勢群體的最高願望。但是,即使我們渴望這種轉變,社會仍然陷於衝突和競爭的行為模式之中:政治制度為權力競賽服務;法律制度為法律宣傳競賽服務;經濟制度為資本積累競賽服務;教育制度為智力成就和社會認可競賽服務。這些結構促使人們分離成“我們”和“他們”的對立群體,這些群體對抗、競爭和談判,甚至跨越他們的界限而合作。這些行為模式驅使各種“他者”類群更加扭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不公正現象長期存在。 基於性別、種族、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國籍、部落、宗教、殘疾和地域的帶有偏見的區分,在世界事務中如此普遍,人們似乎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區分方法。狹隘地認定某些生理或社會特徵,然後將它們置於我們身份的核心位置——無論這種身份是用來淩駕於他人,還是用來應對偏見和壓迫——這種做法已經產生了毀滅性的後果。今天,我們發現身邊的社會現實已經支離破碎,這種現狀在某種程度上是這些具有分裂作用之結構及其附屬物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