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學者聚首澳門小城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 【澳門特訊】2016年11月5日 為了回應國家總書記習近平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由中國社科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和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共同主辦,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及宗教學系以及全球文明研究中心聯合協辦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宗教與科學的角色》學術研討會於11月4日假澳門大學完滿結束。此次會議得到澳門基金會的贊助,國家宗教局沈毅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協調部胡德平先生、澳門基金會研究所黃麗莎處長、巴哈伊亞洲顧問團成員麥泰倫先生和鍾芳容女士以及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代表江紹發博士以及兩岸四地專家學者共六十余人參與此次研討會。 此次會議內容從個人、社區、國家以及世界層面出發,以共同體的整體構設與宗教整體觀為著眼點,看到宗教和科學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意義,來自不同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巴哈伊教、中國傳統思想和哲學以及不同學科的不同觀點,認識建立多元和合對話模式,進而多元集納、樹立新的文化體系的重要性,通過互相交流達到共識的過程,也是此次會議的目標。此次主辦方之一的澳門巴哈伊團體也是諸多團體的一份子,著力于參與和建設,所有社會行動項目的獨特性不在於其範圍或規模,而是其所採取的統一原則和進程以及潛藏於這些行動中的各種全新的概念和方法,相信科學、宗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結合,以及其整體意識的積極體現,就是以之實現巴哈伊教和中國信仰所追求的“大同社會”,就是讓中外宗教精神和人文智慧來“協和安邦”。 用全球性的思維再結合本土化的行動,是巴哈伊所有社會建設行動的特色,而這些行動的願景是天下大同,重建整個文明世界並實現非軍事化,使其在政治機構、精神抱負、貿易金融、語言文字等所有重要方面的都得以有機的統一,而又不損害各組成部份的多姿多彩的民族特性,這樣的發展願景落實到社會實踐中更需要社會各階層人士共同努力,與會者計畫在自己的地區開展相關的研討工作,也寄望往後的會議在反思經驗後,越來越多結合實踐,更多跨學科跨學界的交流合作。最後參與者談及至大和平是人類共同的“命”,而“運”則是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選擇,而共同體是最終走向人類一家。 拓展閱讀:“大同之道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學術會議在澳門召開
“巴哈伊教關於世界和平、社會發展的原則、話語和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並取得積極成果 與會學者合影 2015年11月14-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和全球文明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巴哈伊教關於世界和平與社會發展的原則、話語和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此次會議旨在進一步研究、理解和評估巴哈伊教關於世界和平與社會發展原則的理念和實踐,發掘其現代性的價值,總結其成功的經驗,比較、交流和研究其世界和平與社會發展的原則在世界各地的具體實踐。 會議開幕式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致辭,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作主旨發言。來自三個主辦單位、上海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相關研究人員40余人出席了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研究員邱永輝、唐曉峰、陳進國、晏瓊英出席了會議並進行了論文發表。 會議圍繞宗教與和平建設、巴哈伊和平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聯繫和互動、巴哈伊社會發展的觀念、範疇和歷史演變、巴哈伊與法律、科學和管理、巴哈伊社會發展專案的中國實踐,以及巴哈伊社會發展專案的國際經驗等議題進行了論文發表和交流討論,取得了積極的學術成果。在閉幕式上,上海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修彥彬處長報告了“五大宗教以外的宗教”在上海市的存在狀況,以及民宗局對於加強相關管理的工作思路。 轉自:2015年11月18日 中國宗教學術網
“第二屆巴哈伊翻譯工作研討會”圓滿結束 “第二屆巴哈伊翻譯工作研討會”圓滿結束 2015年8月1—2日,為期兩天的“第二屆巴哈伊翻譯工作研討會”在真誠互信、團結友愛、互學互助的美好氛圍中圓滿結束。借用一位與會者的話說,“這是一次低調、高效、節省”的會議。東道主澳門新紀元國際出版社與從事巴哈伊文獻譯審編校工作的二十餘位業內人士進行了誠摯的交流互動。 經過兩天密集充分的交流,與會者對於翻譯程式的重要性、中英語言習慣的差異、“功夫在平常”的閱讀積累、詩歌翻譯的忠實性、互聯網輔助翻譯的各種技巧、資源和平臺等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探討。與會者的普遍共識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老一輩的智慧與經驗,小心謹慎從事翻譯,虛心請教各方高人名士。 此次會議以學習世界正義院的《巴哈伊權威文獻論翻譯》摘引開始,進一步明確巴哈伊的翻譯標準和要求。接下來的主要議程是:蘭州交通大學萬兆元副教授分享中英兩種語言在“重複性”方面的差異及其在翻譯實踐中的體現、翻譯程式與善用互聯網的重要性;于慈江博士分享詩歌《隱言經》的審校心得,以《隱言經》(阿拉伯文卷,第二首)為例點評四個中譯本的長短得失;潘紫徑女士分享《聖鴿頌》的翻譯歷程與心得。于慈江博士、周佳琳編劇朗誦《聖鴿頌》。與會者在肯定《隱言經》、《聖歌頌》努力成效的同時,誠懇提出一些建議和值得商榷之處。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代表分享編輯經驗,指出一些易混易錯的字詞;籲請譯者重視譯前準備,反復閱讀原文、查閱請教疑難;優先翻譯包括前言、後記、序、跋、索引在內的附文,保持術語、標題序號等規範統一。IT專家鮑景超先生在會上提出建設譯審編校相關人士網上交流平臺的幾個方案,推薦使用翻譯記憶庫(translation memory),與會者對這些建議反應熱烈。結合會議中的討論,與會朋友也提出、討論了儒禧研習課程中的一些問題,向出版社提出了編輯規範、程式等方面的友好的有建設性的提議。 巴哈伊文獻的漢譯工作漫長而艱巨。真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很多代人兢兢業業地為之努力探索、無私奉獻與付出。從民國學者曹雲祥、廖崇真,到海內外華人巴哈信徒的早期翻譯實踐,直至今日虛懷若谷的譯者朋友,巴哈伊文獻的漢譯工作蹣姍走過了小小征程,還將穩健行走更長的道路。在學習之路上,所有參與者須有謙卑的態度,在實踐、反思、磋商、再學習的持續過程相互扶攜、共同進步。 與會者熱烈交談中 萬兆元老師分享 參與者表達見解 主持人發表講話1 主持人發表講話2 聚餐繼續熱聊
第四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探討新興給予文化背景下理解簡素生活——澳門巴哈伊教代表參與尼山論壇 第四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於2016年11月16日正式開壇。本屆論壇主題為“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邁向綠色·簡約的人類生活”。來自全世界20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學者200多人參加了分享和討論。其中既有儒釋道的代表,也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巴哈伊教、東正教和摩門教的代表。 其中,四位巴哈伊代表分別是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爾(Bani Dugal);美國馬里蘭大學派克學院世界和平巴哈伊講席研究教授霍達·馬哈茂迪(Hoda Mahmoudi);巴迪基金會總裁羅蘭女士(Lori Noguchi);以及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代表、澳門大學副教授江紹發。 美國馬里蘭大學派克學院世界和平巴哈伊講席主席霍達·馬哈茂德表示,“環境的可持續性已成為全球問題,關係到人類的未來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生態危機的解決方案,不能沒有一個更大的集體合作,不管是政府、商界領袖、機構還是個人,都應該在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參與今屆論壇的本澳代表江紹發在論壇中以一位元巴哈伊的視角來探討新興給予文化背景下理解簡素生活。他表示,“通過與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進行積極的交談,通過堅持不懈努力對當前發展模式的基礎性假設進行再審視,一種替代模式是有可能出現的。簡素生活是可以逐步建立的。它出於個人的自覺選擇,建立在對人性特定理解的有意識的知識之上。由此,可以培養契合我們時代精神的給予文化。” 此次論壇的另一亮點是首次設立了世界女性論壇。聯合國婦女署駐華代表湯竹麗表示,“ 尊重女性、促進性別平等、保障女性權益、促進解決女性問題將是人類文明的偉大進步與根本標識。”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爾認為,“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態度源於舊有的家庭觀念。但女性是教育下一代的第一位老師,理應獲得更多教育機會,社會應當尊重女性的地位和貢獻。” 此次尼山論壇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女性論壇得到更多的關注,作為閉幕式當天的一項重要論壇,關於女性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任務,尼山世界女性論壇副主席侶海林給出自己的看法:現在比較強調女性的婦權、性別平等。整個世界是一個整體,是由男性和女性組成,所以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不光是男人的任務,也是女人的任務,所以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所有的人民要共同努力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好。 圖片和文章摘自:...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宗教與科學的角色” 學術研討會公告 宗教和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得以淩空翱翔的兩隻翅膀。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和巴哈伊教澳門總會聯合主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和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及宗教學系協辦的這次學術研討會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這次研討會能否激發更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為社會大眾提供一些與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的需要協調一致的新思想資源呢? 讓我們一同關注這兩股協同運作下的有意義對話。
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不同信仰交流促進人類共同倫理——澳門巴哈伊教代表參與尼山論壇 【澳門特訊】2014年5月27日 左一: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左二: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爾(Bani Dugal),左三:美國馬里蘭大學世界和平巴哈伊客座教授霍達·馬哈茂迪(Hoda Mahmoudi) 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不同信仰下的人類共同倫理”在5月21至23日於中國濟南、曲阜舉行。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簡稱“尼山論壇”,是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地尼山命名,以聯合國宣導的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主題,以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化交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為目的,學術性與民間性、國際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國際文化學術交流活動。 第三屆尼山論壇由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博士擔任主席,前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身兼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盧樹民、前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身兼山東大學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葉小文分別擔任論壇副主席。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學者共同探討人類倫理的本質與內涵,相對儒家倫理更是一場盛大的展示,將儒家思想結合法家道家,與基督、巴哈伊、印度以及西方文明進行交流對話。其中,四位巴哈伊代表分別是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爾(Bani Dugal);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總幹事宗樹人(David Palmer);美國馬里蘭大學派克學院世界和平巴哈伊講席研究教授霍達·馬哈茂迪(Hoda Mahmoudi)以及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澳門大學副教授江紹發。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爾(Bani Dugal)閉幕致辭,闡述了人類集體發展過程,每一個階段(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對倫理道德的標準都不盡相同,每一個社會背景下其標準亦不同,然後在全球化文明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通過交流與磋商,探討新的更適合的倫理標準,在此基礎上,加以全民參與(人類共同倫理不應由精英操控,大眾聲音才彌足珍貴)的關鍵、社會架構的有機蛻變以及交流對話的作用,她還引用了巴哈歐拉的一句話:“人人生來是推動文明而不斷進步的。”本次論壇除各國學者外,還有本科、碩士、博士研究學生,青年人作為未來實踐的主力軍,理應積極投身于全球文明建設,做傷痛的治癒者和和平的締造者,這與學者們的觀點不謀而合,相信實現人類共同倫理是一個緩慢的滲透過程,學者們普遍認為,人類共同倫理的實踐是全人類的目標,全球人類都應是推動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志剛亦在“儒家倫理和巴哈伊倫理”進行了明湖高端對話。 參與今屆論壇的本澳代表江紹發在 “儒家倫理與全球化”的一場論壇中以一個儒學與巴哈伊的視角,藉由對人本質的理解、對不同社會關係的定義以及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探討,共同尋找新的倫理標準,在此標準上看待什麼是真正的財富。在為期三日的論壇中,學者們就世界文明展開對話,介紹本國文明的同時也瞭解了他國的文明。而“人類共同倫理”這個新概念,意味著對當今世界所有不同文化傳統及其信仰的尊重和敬意,其深刻的內涵代表了當今人類社會在“和而不同”基礎上“求同存異”,以利於全球範圍內的共同生活的普遍意向。 在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是讓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增進瞭解、和平共處、相互尊重。不同文明和信仰間開展對話正在呈現出一種加速度之勢,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更為崇高的追求。和平、發展與合作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理想追求。任何宗教信仰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也深刻認識到和平對於世界發展的重要意義。就像閉幕主題所說的,“閉幕不是理論的結束,而是實踐的開始”。本屆論壇達成的《在文明對話中培養人類福祉之責任意識共同協定》中提出用新人文主義,即注重實踐的原則指導文明間交流,需由尼山開始,走向全球不同地區,也因由學術延伸至社會的不同階層,由年輕人領頭,全民共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