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首場五宗教音樂欣賞會舉行以音樂宣揚和平、大愛、共融、團結

澳門首場五宗教音樂欣賞會舉行以音樂宣揚和平、大愛、共融、團結 開幕儀式 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2週年,澳門五宗教— 佛敎、天主教、道教、基督教及巴哈伊教,於12月5日下午三時假澳門百老匯舞台聯合舉辦澳門首場五宗教音樂欣賞會,以音樂宣揚和平、大愛、共融、團結,體現各宗教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及互相欣賞的精神。是次澳門宗教音樂文化藝術集中展現的首次活動,寫下了澳門宗教發展史新的篇章。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亦進行網上現場直播,讓未能入場觀眾和海內外朋友可以一同欣賞。 是次主禮嘉賓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先生、中聯辦協調部傅鐵生部長、文化局穆欣欣局長、天主教澳門教區首牧暨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主席李斌生主教、澳門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法師、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道長、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總幹事范錫強牧師、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先生及銀河娛樂集團副主席呂耀東先生。   參加活動嘉賓有:劉藝良先生、何桂鈴小姐、梁安琪小姐、吳輝副部長、李從正先生,馬志毅先生、梁慶庭先生、伊斯蘭會丁少傑會長、霍金梅女士及戴定澄教授等。 天主教澳門教區首牧暨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主席李斌生主教致辭 天主教澳門教區首牧暨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主席李斌生主教表示,音樂能使人彼此接近;音樂沒有國籍、種族和膚色的障礙,能讓所有人進入一種高尚的語言而和諧。 澳門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致辭 澳門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表示,音樂是超越國界、跨越種族的世界語言,期望藉音樂會發揚宗教音樂在教育、養生方面的作用,為澳門居民的福祉貢獻更大力量。 澳門佛教樂團 澳門道教協會副會長賴宏希望音樂會宣揚和平共融、大愛、互相尊重和欣賞精神,他又稱道教的表演會以法器敲擊,希望讓觀眾了解澳門道教科儀音樂。 澳門佛教青年總會理事長釋妙智稱,和其他宗教合作溝通十分愉快,亦加深五個宗教交往,相信活動會為澳門帶來歷史性特殊宗教音樂盛宴。 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總幹事范錫強表示,音樂無分國際及語言界限,冀以音樂傳遞宗教精神、昇華心靈的交流。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稱,宗教信仰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又稱五個宗教已構思未來共同舉辦更多活動。 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副主席張子健表示,樂團分別以拉丁文、英文及廣東話聯合演繹5首經典聖樂作品,體現澳門中西文化融合、宗教團體間和諧共處理念。...

環球新聞報的邱躍進社長到澳門巴哈伊總中心拜訪

環球新聞報的邱躍進社長到澳門巴哈伊總中心拜訪 12月7日上午,環球新聞報的邱躍進社長到澳門巴哈伊總中心拜訪。 環球新聞報的邱躍進社長和巴哈伊教澳門總會江紹發主席合照 邱社長受到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的熱情接待。雙方在溫馨和友誼的氛圍下進行了交流。邱社長對12月5日舉行的澳門五宗教音樂欣賞會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賀,也介紹了環球新聞報的目前發展情況。江主席向客人介紹了社團最近的一些活動,包括巴哈伊教長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百周年紀念的系列活動。之後,雙方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 國家及澳門近代的發展與成就,如何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宗教中國化,等進行了交流。 邱社長向江主席致送紀念品 江主席向邱社長贈送巴哈伊雜誌

一戰結束一百周年緬懷阿博都-巴哈呼籲團結的壯舉

一戰結束一百周年緬懷阿博都-巴哈呼籲團結的壯舉 巴哈伊世界中心 — 今日,巴哈伊慶祝聖約日,紀念阿博都-巴哈在巴哈伊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一戰是人類迄今為止經歷過的最慘烈浩劫。今日恰逢一戰結束一百周年,也讓人回想起阿博都-巴哈在一戰爆發前幾年為促進和平而做出的緊迫努力、在危機期間為減輕民眾痛苦而採取的關鍵行動,以及祂對和平的呼籲對於當今世界的重要意義。 這張照片攝於1920 年,顯示了阿博都巴哈走出海法哈帕西姆街家中的場景。祂孜孜不倦地促進和平與捍衛阿卡和海法人民的安全和福祉。 阿博都-巴哈在1911年至1913 年造訪歐洲和北美期間,常稱歐洲正處於戰爭邊緣。祂在 1912 年 10 月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兩年後,整個歐洲的戰火將一觸即發。到 1917 年,各大帝國會先後土崩瓦解,地球人類將經歷風起雲湧的社會劇變。”   報紙先後報導了阿博都-巴哈的講話,強調祂曾警告人類即將面臨戰爭與亟需團結一致:  ...

「中國是未來的國家」線上系列講座將舉行

由巴哈伊教澳門總會青年部主辦的「中國是未來的國家」系列講座將於11月26日至12月18日線上舉行。 是次系列講座是為了紀念巴哈伊教的教長,新世界秩序之先鋒、完美之典範——阿博都-巴哈逝世百周年紀念。阿博都-巴哈曾領導巴哈伊信仰長達數十載,畢生致力於弘揚世界和平及新世界秩序的構建,在巴哈伊信仰發展歷史中擁有十分特別及崇高的地位。早在一百多年前他曾說:”中國是未來的國家,它具有最大的潛能。”阿博都-巴哈的言行體現了構建物質和精神文明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則,他激發了一場個人、社區和機構努力服務人類社會的全球性運動。其眾多著作在這一個世紀啟發了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人士和機構。此次講座藉著一系列貼合現今社會發展不同層面的話題,作為全球紀念阿博都-巴哈百年逝世紀念的眾多活動之一。 講座得到不同領域的人士支持及參與,題目的選定均受到阿博都-巴哈思想及理念的啟發;講者包括四川大學中國南亞研究中心兼首席專家邱永輝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兼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陳進國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蔡德貴教授、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總監兼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宗樹人教授、巴哈伊教亞洲顧問團顧問霍金梅女士、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江紹發教授等。 澳門巴哈伊團體長期以來致力於在各鄰里區開展一系列的社區建設活動,當中以兒童道德教育班及青少年賦能項目廣受關注及支持。位於氹仔的聯國學校和巴迪基金會也是受到巴哈伊信仰啓發而誕生。除了這一系列講座,全澳不同鄰里區都自發舉行不同的紀念活動,歡迎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朋友共同參與。有興趣參與講座的人士可透過海報二維碼或致電66366813聯繫劉小姐報名。

澳門五宗教音樂欣賞會下月舉行

澳門五宗教音樂欣賞會下月舉行 由澳門道教協會、巴哈伊教澳門總會、澳門佛教總會、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主辦的澳門五宗教音樂欣賞會將於12月5日下午三時,假「百老匯舞台」舉行,這也是澳門五個宗教協會首次聯合舉辦五宗教音樂會,旨在以音樂宣揚和平、大愛、共融、團結。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道長表示,在多月來籌備工作中,體現了各宗教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及互相欣賞的精神,促進了各宗教互相交流,溝通和互動,實在難能可貴。 主辦方於今日舉行五宗教音樂欣賞會新聞發佈會 嘉賓與各主辦單位成員大合影 主辦方於今日上午11時假澳門大會堂舉行新聞發佈會,銀河娛樂集團公共關係社區關係助理副總裁姚嘉茵,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道長,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總幹事范錫強牧師,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張子健副主席,澳門佛教總會副會長釋覺仁法師,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先生等出席。 吳炳鋕表示,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2周年,現經李斌生主教、釋戒晟會長、陳謳明大主教和江紹發主席的鼎力贊同,並獲銀河娛樂集團贊助「百老匯舞台」作活動場地,澳門五宗教—佛敎、天主教、道教、基督教及巴哈伊教,將於12月5日下午三時,假「百老匯舞台」聯合舉行澳門首次的五宗教音樂欣賞會,以音樂宣揚和平、大愛、共融、團結。 范鍚強表示,相信除了基督教音樂以外,不同的宗教亦有她獨特的方式以呈現其宗教特色。因此,期盼藉著這次五宗教音樂欣賞會,一方面將基督宗教的音樂呈現給觀眾,另一方面讓我們懂得欣賞不同宗教的音樂,使我們共同身處在今日的社會,雖然我們的宗教  不同,但我們都能彼此尊重。 張子健表示,以文化與藝術的角度與其他宗教團體建立友好文化交流, 一直是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的宗旨之一。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二周年,以音樂與本澳不同宗教作文化交流,欣賞彼此的宗教文化藝術,以達共融一致。 釋覺仁表示,本次活動的最主要目的是“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二周年”。選擇此主題為本次活動的緣起,正是我們五大宗教堅定擁護中央“一國兩制”方針、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集體意志展現,這一點是大家必須注意的。本次音樂欣賞會上,佛教界會有唱三寶歌、誦心經、唱《三寶佛》佛曲等音樂內容展現給大家。 江紹發表示,本澳不同的宗教團體,多年來,尤其是在中聯辦的協助下,都有不少的交流互動。本次由澳門道教協會倡議的首次五個宗教團體舉行音樂賞欣會,締造了一個友愛且互相尊重的合作空間,多了一個共建和諧與團結的平臺。是次音樂會巴哈伊教選擇的歌曲包括為祖國及澳門祈福的禱文,青年對構建社會和諧的承諾,追求卓越人生及“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團結之歌。  文章來源:https://www.mcfocus.com.mo/news/view/673

“給予”作為全球治理的基礎

“給予”作為全球治理的基礎 《適恰的治理》聲明提醒我們,“動盪時期提供了重新定義集體價值觀及其基礎假設的機會。”當前全球大流行病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實踐的良機。今天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國家主權假定的基礎之上,國家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利和競爭。無論這個秩序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好處,它顯然已經達到了極限。重新審視那些將各國家聯結成一個政治體的基本假設已不容拖延了。在考慮日益相互依存世界所需的安排時,我們不得不把“給予”和“慷慨”的德行轉化為政策和行動。   “給予”在一個相互聯繫和整合的系統中的關鍵作用,人類的身體本身提供了這方面的洞見。在這裡,沒有任何細胞能夠脫離人的身體存活; 相反,每一個細胞都在為整體的健康和發展而努力。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是以“合作、互助、互惠”[i]為基礎的。而由這些關係產生的細胞和器官的結構安排,使整個系統可以在比其各自構成部分更高的層次上運行。   把這些經驗應用到政治體上,把給予、而非競爭式獲取,作為集體繁榮的基礎,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在這種重新設想的全球秩序中,一個國家的尊嚴源自于它成為其他國家和平與繁榮的源泉。正如個體細胞通過服務整個身體來履行其最高使命一樣,個體國家通過促進整個世界的福祉來展示其崇高的地位。每個國家,無論其社會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為新興的全球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每個國家都有權利享受這種文明的成果。很明顯,“促進局部利益的最佳手段就是為整體利益服務”[ii]。   可以肯定的是,當一個國家進行內部發展時,例如,通過消除文盲或使人口擺脫貧困,它對人類整體作出有意義的貢獻。然而,在新世界秩序裡,國家發展的目的應該納入實現全球目標的語境下。例如,提供國際援助的行為也是發展國家自身的一種手段。當給予轉化為政策時,外國投資的目的是分享自己的資源或專業知識,而不是剝削受援國。國際貿易被重新安排,以幫助減少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而不是讓經濟實力更強的國家受惠而已。企業走向國際化不是為了利用環境和工人保護的較低要求以及稅收優惠制度,而是為了提高受惠國家的經濟生活水準。但這裡所提及的“給予“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一群人為了另一群人的利益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iii] 所謂“給予”,既指自願分享,也指為其他各方的賦能做出貢獻。   歸根到底,“一個國家的幸福與榮耀即在於此:它如太陽一般在知識之天國光芒四射。”[iv]  我們應該注意到,太陽是無條件地給予我們恩惠的。為此,促進國家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應該是政策的首要任務,但這樣的互動要“避免受到政治派別目的的操縱“。[v]   隨著國家政策的首要目標被重新定義,即一個國家能為其國家做出什麼貢獻,而不是從其他國家得到什麼,界定新的發展指標將是必需的。這些必須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教育課程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全球公民身份及意識,為培養一種給予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對國家間交流的重視,與其他國家合作專案的數量,最重要的是,用於援助其他國家的知識和技術資源水準。   如果為他人提供説明和服務是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標誌,它們首先必須成為國內的常規。簡單地說,給予從家開始。要發展一種給予的文化,個人意識的蛻變必須伴隨著上述的政策和結構的調整。我們需要強調以給予為核心的世界公民意識的教育課程,也需要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空間推動“給予”作為一種思維和行動模式的話語構建。事實上,蛻變可以簡單地從幾個朋友之間關於當前世界秩序狀態的對話開始, 前提是對話的圈子必須逐漸擴大、擁抱更多人。世界各國人民需要知道,今天表達一個人的高貴性的一個關鍵方式就是提高對“人類一體”原則的意識,並協助為實現這一組織原則的國際治理結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