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5:並非插曲 2017-10-01 止於至善 “新人類”非年輕或者標新立異者之所謂,而是…… 2017年我們的青少年夏令營在團體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了,也達到了既定的目標。早在幾個月前,輔導員們就開始磋商夏令營的主題。後來,年輕的“激勵者”們也加入到磋商之中,最後我們將夏令營的主題定為“新時代 新人類”,夏令營就是為了喚醒“新時代”的意識,培養“新人類”的能力。因此,夏令營的課程設計和活動安排都圍繞著這個中心主題展開。2017年適逢偉大的巴哈伊信仰創始人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輔導員們一開始就確定“紀念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活動是本次夏令營的“規定動作”。 巴哈歐拉與新時代、新人類有著內在且深刻的聯系,在這一點上,閱歷尚淺的青年激勵者可能認識不多。因此,大家把“紀念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活動交托給年長一點的輔導員來主持。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吧,一些年輕人將這一環節視為“老派”的插曲,與“新時代 新人類”脫節,可有可無,甚至是夏令營的一個累贅。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所承認的新時代就是舉目可見的新事物,比如互聯網、電商微商、共享單車,乃至熱門的遊戲“王者榮耀”。但倘若我們打開靈性之眼,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這些人類成果,都與人類邁入“集體成熟期”有關。而“人類集體成熟期”又發端於一個新天啟的開啟。巴哈歐拉在其《敦亞書簡》(《世界書簡》)中啟示道: 在“60”年[回歷1260年,公歷1844年],那位神聖導引之光的預示者——願一切造物做祂的犧牲——宣告了聖靈的一個新天啟;二十年之後[回歷1280年,公歷1863年],祂隨其而來,世界借此而成為這應許之榮耀、這奇妙恩寵的接受者。看哪,全人類如何被賦予了傾聽上帝至高聖言的能力——所有人類團聚一體及其靈性復活,必有賴於此聖言。 這段引文告訴我們,從靈性維度看,“新時代”開啟於公歷1844年5月22日日落之後,此日為“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的宣示日”,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也因此被命名為“元點”。而“新人類”非年輕或者標新立異者之所謂,而是由“隨其而來”的巴哈歐拉之聖言所喚醒,“被賦予了傾聽上帝至高聖言的能力——所有人類團聚一體及其靈性復活”的新人類。 舉辦這個青少年夏令營就是希望喚醒“新時代”的意識,為“新人類”賦能。所以,在編寫教材的時候,輔導員和激勵者們都強調了聖言在教材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又使用“新事物”作為理解的材料,這種物性與靈性的交互,有助於青少年們去理解。 在“紀念巴哈歐拉誕辰200周年”的環節,輔導員使用歷史圖片為大家講述了巴布(The Bab,舊譯...
Day76:誰來啟迪童心 2017-10-02 止於至善 送孩子來“學東西”…… 教兒童 我時常與朋友們一起通過教導兒童班而行走服務之道,教導兒童班是巴哈伊團體的一項核心服務。巴哈歐拉鼓勵我們:”凡挺身教導兒童的教師皆得福佑。” 祂的話確實是真理。想一想,教導今天的兒童,就是營造美好的未來。如果今天的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未來我們得以生活在美好的社會裏,這豈不是福佑? 教導兒童班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兒童的心靈播撒靈性的種子,使他們成為出類拔萃的新人,使人類從中得益;二是,巴哈伊朋友們通過服務兒童加深對巴哈伊原則的理解,深化自身的靈性覺悟。 要成為教導兒童的教師,先要研習相關的課程,讓自己對巴哈伊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導兒童班之前還要認真備課,准備上課所需要的彩筆、音樂、畫紙等物品,還要先練習講故事等等。這些對於樂於服務的朋友們來說都算不上困難,因為巴哈伊有很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好的教材。教師們還經常通過行動-反思-磋商-再行動的模式不斷總結提高。所以,它是一個互相陪伴的過程,就算是一個“新手”,只要動機純潔、熱情服務,都能在這個體系中獲得進步。 學“東西” 但上蒼總會安排一些困難來促使這“摯愛者”提升。而我們遇到真正的挑戰大多源自於孩子的父母對教育的膚淺理解。我毫不懷疑每一個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獲得成功,他們也知道教育對於成功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父母都很樂意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則與父母所信奉的假設有關。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功利性很強的現實社會裏,大多數人盡管在吐槽當今的教育,但對於 “超前學習-上好學校-讀名牌大學-找好工作-享好生活” 的 “成功” 路線圖依然不敢輕易偏離。因為眾人都在走這條路,就算錯了也落得個安心。 於是乎,大家對“起跑線”上的教育尤其重視,千方百計要讓孩子早點學一點“東西”。開始的時候,父母或聽人介紹,或親眼看到兒童班的孩子很快樂、很有靈氣,就把孩子送來,丟給兒童班。但慢慢發現,孩子並沒有帶回來諸如英語、數學或者可以比賽的才藝等期望中的“東西”,覺得浪費時間,就轉學“東西”去了…… 知識、才藝、名校、舒適工作、富貴生活等等好不好呢?當然是好的,它們都是人生美妙的果實。但若想結出美妙之果,首先得讓生命之樹紮根在靈性的土壤上。兒童班的本意正在於此。...
Day77:母親是孩子的首任導師 2017-10-03 Lin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身和他們一起成長……” 作為一個母親,我有兩個小孩,一個5歲,一個3歲。在和其他媽媽們的交談中,媽媽們經常會面臨到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呆在家裏做全職媽媽,還是繼續職業生涯?是親自養育孩子,還是將孩子交給保姆、老人、托兒所等等。到底是孩子更需要媽媽,還是媽媽更需要工作?有人說:我別無選擇,我沒有條件,必需工作。有人說:孩子小,又不懂什麼,管好穿衣吃飯就行,等到大了再接到身邊來就是啦!有人說:我們這麼努力工作,還不是為了讓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他們都在做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事。 而作為一個巴哈伊,什麼是正確和明智的選擇。 聖言說: “母親是孩子的首任導師,躊躇於人生起點的每個孩子,就如同交托在父母手上的幼苗,稚嫩而嬌弱。” “母親是第一位教育者,第一位人生導師;的確,母親將決定自己小孩的幸福、未來成就、禮貌習慣、學識與判斷力、悟性和信仰。” “慈愛的母親們,要知道,在上蒼的眼裏,崇拜祂的最好方式就是教育兒女,並以人類的一切善美來培養他們。再也想象不出比這更高貴的功德了……” 我在還沒有孩子之前就讀到過這些聖言,也了解到,孩子最初的幾年是孩子形成好的性格與人格,發展高情商最重要的幾年。也一心想要按照巴哈伊的教義來做好一個媽媽,希望能在孩子最初的幾年盡力全職陪伴他們。 女兒出生才7個月,老公因為幾個投資的失敗,我們的財務狀況亮起了紅燈。我是全職媽媽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銀行的存款已經維持不了幾個月的生活,而房貸要繳,生活費也將很快成為問題。一天老公開車在路上,心情很絕望,這時收音機裏傳來一首歌。歌裏唱著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點耐心,一點耐心,只是一點耐心,再多一點耐心……老公聽了不覺掉下淚來,感覺像是上帝給他的答案。一個月後,他得到了一份從天而降的好工作。我們也走出了財務危機。有小孩的幾年來,我一直沒有再上過班,哪怕是在再沒錢的時候,老公也從沒有過要我出去上班賺錢的想法。反而是我,偶爾腦子裏會冒出想上班的念頭,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後還是堅持在還沒有小孩之前就有的原計劃: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盡力陪伴他們的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沒有選擇,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存在絕路嗎?還是堅持神聖指引的原則;相信車道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當一扇門關上的同時,另一扇門會打開。很多時候,我們缺乏的是否是,再多一份堅持,再多一點耐心,再多一些信仰! 聖言說: “孩子就像一顆幼苗,而父母就像是園丁,不斷地修剪其亂枝,讓其呈現出最完美的姿態。從幼年起,教導孩子對上帝的愛和敬畏。從小要培養好的習慣,尤其是靈性的習慣。” “要注重人類道德品質的培養……孩子應該得到最悉心的照顧,保護和培養,在此過程之中蘊含著真正的親子關系以及真正的父慈母愛。” 做媽媽後,才體會到原來媽媽這份職業是天下最鍛煉人,最多功能化的工作之一。我能想到的媽媽的職能有母親、導師、教練、朋友、教育家、心理學家、護士、看護、保安、安全經理、糾紛調解員、廚師、采購、後勤、清潔工、演員、導遊、攝影師、理發師、啦啦隊長、解說員等等,數不勝數。能接受挑戰,不斷學習加實踐的媽媽,會越做越強,越做越輕松。相反,則會覺得帶孩子越來越難,孩子不受控制,媽媽不知所措。 做全職媽媽的經歷讓我學到:是在對孩子的日常護理中,和他們的日常相處中,在玩樂中,在觀察與傾聽中,在對話與磋商中,我們建立起親密的,相互信任和依賴的關系。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單字,我便知道那是什麼信號,代表著什麼需求。在他們需要訴說時去傾聽,需要安全感時去保護,需要擁抱時去張開雙臂,需要哭泣時去了解和陪伴, 等等。 而缺席是對孩子最大的忽視。當我們的眼睛盯著手機屏幕刷朋友圈時,我們是在缺席;當我們把他們交給別人照顧時,我們是在缺席;當我們為了工作奔波忙碌時,我們是在缺席;當我們追劇時,我們是在缺席。一個被忽視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被愛。 孩子是反映父母的鏡子。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我們首先就要給他們做出榜樣。雖然他們將在很多方面遠遠超越我們,可是那些超越是從我們的榜樣開始。如果我們想要他們擁有靈性祈禱的習慣,我們自己就要先有這個習慣。如果我們想要他們成為高情商的孩子,我們就要學會管理和控制我們自己的情緒。在想要發火時,先自我平靜;在想要破口大罵時,先閉上嘴,做深呼吸;在孩子有情緒時,去正視,了解和陪伴。 做媽媽這份工作是很瑣碎的,並隨時挑戰我們愛的能力和耐心。這是一份每天24小時的工作,一年365天的責任。只有當我們喜歡上這份職業時,我們才會去享受這個過程。和孩子一起去天真,一起去想象,一起去創造,和他們一起進入他們的幻想世界,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說話,根據他們的需求來調整生活。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身和他們一起成長。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不是一個產品,附帶著使用說明書,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都是那個唯一的存在,有他唯一的成長需求。今天我學會了做第一個孩子的媽媽,而當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時,我又要重新開始,因為我的第二個孩子和第一個是如此地不同。 阿博都-巴哈說: “人乃上帝的兒女,最高貴,最崇高,最為其創造者上帝所鐘愛。因此,人應不斷努力,使得上天賦予他的神聖恩典和美德成為駕馭自己的強勢力量。當前,人類心靈之壤就好像烏黑的泥土,然而在這黑土的內在本質中卻潛藏著千萬朵芬芳的花蕾。我們要努力耕耘,以喚醒這些潛能,在這座礦藏和寶庫中發掘出秘密的珍寶,將長期以來隱藏在人類心靈的這些光輝能量釋放出來。這樣,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的榮光將交互輝映,變得更加輝煌,而人生的精髓亦將得以彰顯。”...
Day78:中秋節 思鄉感恩 2017-10-04 主啊!禰看到我們求助的雙手,伸向禰恩寵與慷慨之天堂。願禰讓它們滿握禰慷慨豐沛的恩寵之寶藏。請寬恕我們及我們的父母,並滿足我們對禰慈惠普施之聖洋的一切渴望。我們心中的摯愛者啊!願我們在禰道路上的一切事工蒙禰悅納。誠然!禰是全能者,至高者,無與倫比者,唯一者,赦免者,寬仁者。 ——巴哈歐拉 思鄉(一) 風吹桃花過漕溪細雨石橋思故鄉少年失意不失志獨立高橋望夏陽 禾水汨汨匯贛江 奇山脈脈守賀蘭 大同世界共向往福報親人永吉安 ( 故鄉地名: 石橋.夏陽外婆和奶奶家鄉:高橋樓.漕溪 父母家親人居住地 : 大同—— 吉安 故鄉的山河 : 奇山——賀蘭山,禾水——贛江)...
Day79:心中的太陽 2017-10-05 靈子 “這些觀念讓我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間被陽光籠罩,感覺到無限的光明……”——巴哈歐拉 2011年1月中旬,我接觸到巴哈伊信仰,如今快到七年了。在這條路上走了這麼久,有很多感悟。 很多人都說童年很美好。而對我來說,童年似乎是灰色的。左鄰右舍之間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吵架。一個人覺得自己利益受到了侵犯,會用最粗野的話罵很久,有時也會打起來。兄弟妯娌之間像仇人一般對待的並不鮮見。我很困惑,為什麼人們不好好相處呢?出現矛盾時,為什麼大家不平和地商討,而是要用互相侮辱的方式來傷害別人呢?這些經歷導致我後來一直對於人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的問題十分關注。 隨著年齡的增長,困惑越來越多,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假惡醜的現象。我夢想著有一天考上大學,然後獲取世人所謂的成功,也許這樣自己就可以幸福生活,也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在大學,我是孤獨而迷惘的,沉浸在文學名著中。那些名著對真善美的弘揚,對假惡醜的鞭笞對我影響很大。可是我還是迷惘,因為那些文學巨匠們大多沒有清晰指出社會的出路。 懷著迷惘,我回到家鄉。本來以為家鄉還比較貧窮,正是自己有所作為的機會。可是現實卻讓我很失望。那時經常以酒澆愁,煙一抽就是半包。為了活得快樂些,我選擇了讀研,主修哲學。學習哲學是想找到自己困惑已久的答案,比如社會為什麼有那麼多假惡醜,出路是什麼,人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可我發現大多數搞哲學的老師和學生在一起並不談論這些問題,於是自己看哲學著作。各種人生哲學給予我不少啟示,但還是覺得缺少點什麼。 研究生畢業後,心情的苦悶有增無減。我陷入嚴重的抑郁之中。為了拯救自己,我看了一些佛教、道家以及心理學書籍,周末也去基督教堂。我也和佛教徒、基督徒交流。感覺他們的身上有很多美質,但一些觀念和做法我不太贊同和接受。我特別感到難以理解的是,許多宗教徒都不怎麼認可其他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數億信徒,照這樣的想法,這個世界永無寧日。 難道此生就這樣在迷惘中度過嗎?我陷入從未有過的空虛之中。我感到很孤獨無助,盡管我擁有可愛的妻兒,不愁生計。 2011年1月,我在網上偶然看到關於巴哈伊信仰的介紹。天下一家,宗教同源,消除偏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進步,科學與宗教相互補充……這些觀念讓我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間被陽光籠罩,感覺到無限的光明。懷著如饑似渴的心情,我著魔似的在網上查找巴哈伊的資料,忘記了周遭的一切,持續了好幾天。同時我通過QQ群尋找巴哈伊朋友。經過幾天焦灼的等待,聽到Y的美妙聲音時,我如聞天籟。然後在她的輔導下,我開始學習儒禧課程,同時大量閱讀巴哈伊書籍。巴哈伊經典是一座寶庫,其思想如大海般浩瀚,包含文化、經濟、政治、教育等等,為世界的未來和個人的幸福指明了方向。 巴哈伊朋友也讓我真正感到親人般的溫暖。為了我的學習,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記得2011的夏天,天氣非常炎熱,Y女士冒著烈日每天步行到我的住處,輔導我學習。每次到W阿姨那裏去學習時,她總是精心做好准備,不顧身體的病痛,耐心地和我討論。那個夏天,我的腿行走不便,學習時H女士就像服侍病人一般照顧我。我從沒看見過像她們這樣耐心體貼、熱情無私的教育者。作為教師,她們為我樹立了榜樣。為了我的靈性進步,她們做了很大的努力,感人的故事不可勝數。 巴哈伊朋友有時會聚會。他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可愛。在巴哈伊朋友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最純潔、最無私、最高貴的情操。在一起的時候,朋友們身上的靈性品質使我受到強烈感染,沉浸其中,彷佛置身天國。那種純潔靈魂之間的交流之美妙無法用語言形容。在人們普遍對宗教有偏見的情況下,朋友們往往是克服各種困難來參加聚會的。巴哈伊朋友的聚會就是歡樂的海洋。以前我喜歡遊覽名山大川。現在我明白,真正最美的風景在心靈中,與巴哈伊朋友相聚勝過觀賞自然界最美麗的景致! 過去有時會痛恨某些人。現在學著愛一切人,盡管有時也不贊成別人的一些做法。以愛與寬容的精神和別人相處,為傷害自己的人祈禱,為誤解自己的人祈禱,心靈會平靜許多。不再和別人競爭,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為社會服務。不再為回報而付出自己的愛,心靈變得更超脫。當我遇到問題時,我不再那麼驚慌和焦慮,我相信上帝會做出適當的安排。悲傷時、迷惘時、憤怒時……祈禱和讀聖作給我無窮的力量,重新笑對人生。 我也親眼目睹了信仰給朋友們帶來的巨大轉變。他們很多開始和我一樣迷惘。在學習信仰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生活變得更幸福。 巴哈伊給了我新的生命,也必將拯救無數迷惘的心靈。我身上還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斷學習,努力服務。朝聞道,夕死可矣!感謝上帝的揀選,讓我成為巴哈伊信仰者! 他應信靠上帝緊隨上帝遵循上帝之道如此,他才能配得聖知明悟之陽的燦爛榮光領受無形無限的一份恩典(巴哈歐拉)
Day80:圓夢——跟隨她的步伐,觸摸聖殿 2017-10-06 夜鶯 “信仰傳導師的資質合格者猶如星辰,在神聖書簡的諸天熠熠生輝。每個公正之人都見證,每個洞察者都確知,那唯一真神——尊貴歸於祂的榮耀——已經不斷提出和闡明提升人之子的地位和身份的教諭。” ——巴哈歐拉 心願 2014年9月,陪伴我們學習的朋友因身體不適,最後決定回自己的國家療養。這是他們夫婦倆在中國服務了30多年之後決定和這片土地永別。 80年代初,她孤身一人來到中國。她說,小時候她在院子裏挖土玩,她奶奶總會跟她說:“別挖太深哦!小心挖到中國去了!”她那時候想,“中國,應該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吧。”長大之後,她閱讀作家賽珍珠的書,對中國有了一些了解。 她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接受了信仰,成為家族裏第一個成為巴哈伊的人。她受女兒的影響,也成為了巴哈伊。後來是她的母親,再後來就是她的丈夫。現在已經是四代同堂,是一個巴哈伊的大家庭。 在我們每次學習之余,她總會分享一些她年輕時候的故事。那時她已經80多歲高齡了,卻仍然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那些久遠的早期信仰故事,她都能記得,並且說得有聲有色。有時候,她也會感傷。她說,她來中國這麼多年了,和她學習的有很多很多人。有些人懷著不同的目的與她接觸,有些人卻成為了虔誠的信仰者。這些人裏面,來的來,去的去,唯獨我們這個小組,非常地堅持。她時常說:“你們都是上蒼的珍珠!我多希望,我能和你們去海法啊!” 圓夢 她還在中國的時候,我們正在學習第七冊,還沒等時機成熟,她便要離開這裏了。她曾經到我們當地的墓園打聽,是否百年之後可以在這裏入土為安。可見她做這個決定是沉重的,要離開這片服務了30多年的土地,何曾容易!這期間她不斷地和上帝交談。她懷著未了的心願回國去了,接著便開始了新的適應過程。雖說是回到自己的國家,可她坦誠地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挑戰。所幸,她慢慢地調整自己,現在和家人生活得很愉快。 我們呢?隔著大洋,我們和她保持著聯系。我們會和她分享在各自領域的服務進程。最重要的是,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她那個心願,我們也很想和她一起到聖地去。在我們完成第八冊學習的時候,2016年11月,時機終於成熟了!我們終於踏上了海法之旅! 她得知我們要去聖地,非常興奮。她向家人說:“要是我能和他們一起去,那該多好!也許這是我此生最後一次機會了!” 她的外孫女說:“為什麼不能?您當然可以去啊!” 她說:“我現在走路都不利索了。我一個人怎麼去?” 外孫女說:“我陪你去!” 於是,我們便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在聖地見到了分別兩年多的她!海法和與她的重聚讓這次旅程意義非凡! 起航 在海法的第一天早上,她由一位朋友攙扶著走在前面,我們緩緩地朝著巴布(The Bab,舊譯 “巴孛”)陵殿走去。那種感覺太神聖了!她每踏出一步,我們緊跟其後,在她的帶領下,去見那位高貴者。她神情激昂,眼裏含著淚水,在到達聖殿的一側時,她停下來,顫抖的手撫摸著墻壁上的石塊,一寸一寸地,仿佛在告訴祂:“您的仆人回來了,她又回來了…….”不由自主地,我們也跟著撫過她所撫過的地方。那一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做“傳承”!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到不同的地方參觀,她總能憶起很多故事。比如,在國際傳導中心大樓裏魯希葉·哈努姆(聖護的妻子)跟她說過的話;在阿卜杜拉帕夏故居談起早期信徒的故事;在阿博都-巴哈故居談起那位為教長開車的日本司機的故事等等,這無疑是我們的一筆珍貴的收獲。 在離開聖地的前一天晚上,我想去跟巴哈歐拉道別。當我走進陵殿走道時,我看見她正坐在那兒,閉目沉思。我在她身旁坐了下來,她並未察覺。我那時候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是要離開聖地了,另一方面是如此和她一別,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了。 當她睜開眼睛發現我在她身邊時,她微笑著說:“來,我們一起到墓前道別去。”於是,我們走到陵殿門口,因為她無法下跪,只能站著,我跪在地上,各自在心裏說著各自的話。 能完成她的心願,我感到很滿足。我不知道她心裏說了些什麼,道別完畢之後,她緊緊地拉著我的手,點點頭,很輕松,很滿意地一笑。我知道,在她和巴哈歐拉的交談中,她得到了她所有的確認。 我想,正是她這樣對我,我也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再次和我的朋友們踏上海法之旅。她的接力棒已傳到我的手裏。而我也要好好地握緊這個接力棒,繼續走下去。日後,我會踏著她走過的路,撫著她撫過的墻壁,來締造另一段故事…… 閉目不視疏離一心關注團結(巴哈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