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賽隆納召開學術會議探討治理與宗教之間的關係 【巴賽隆納訊】日前,治理與宗教大會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的地標性建築帛琉羅伯特(Palau Robert )舉行。逾50人出席了大會。 努麗婭· 瓦希德(Nuria Vahdat)博士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行的宗教與治理大會上做了題為“何為治理?”的演講。 此次大會由西班牙巴哈伊社團與另外7家組織機構共同協辦,其中包括巴賽隆納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宗教交流協會,以及加泰羅尼亞市宗教事務委員會。 來自巴哈伊社團的代表塞爾西亞·加西亞(Sergio Garcia)表示,組織者們希望從科學和宗教中汲取洞見,推廣有關公正和平的新型社會組織形式的對話。 “大會的目的是創建反思的空間,思考宗教對社會進步所做的貢獻,特別是對社會結構、社會進程、以及優秀治理之道等方面所做的貢獻。”加西亞博士說道,“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創建一個公共空間,而不只是提供一個演講的場所。” 西班牙巴賽隆納宗教與治理大會上關於“宗教與社會改變”的小組演講和討論環節。 大會第一天主要集中討論了治理和宗教的理論框架,並探索了一系列相關的主題。第二天則是一些關於宗教在社會進步中的實際貢獻的演講。 在五個小組環節中,第一個小組環節探討的是如何定義治理這一概念及其與宗教的關係。努麗婭·瓦希德在演講中指出:“治理的概念體現在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團組織以及個人管理公共事務和公共資源的方式中。” 接著,歷史學家阿敏·艾格拉(Amin Egea)介紹了不同時代的宗教是如何激發高度道德標準,促成進步的社會組織的。“最終,”他說道,“社會治理組織的效能取決於參與者的品質。”...
“首屆北京宗教研究高端論壇”學術總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 陳進國博士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首先很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來參與這個盛會,特別是國宗局的副局長蔣堅永先生,還專程再趕過來參加本屆高端論壇的壓軸戲——“北京的多元宗教生態與宗教治理”這場圓桌會議,讓我們非常感動。這個會議是由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王瀟楠和我具體負責籌辦的,首先得到世界宗教研究所領導卓新平所長、曹中建書記和在座的鄭筱筠副所長的大力支持,並由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北京東嶽廟以及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中國社科院巴哈伊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我要特別感謝北京東嶽廟和中央民大在會議經費和論文集出版資助方面的大力支持。而東嶽廟作為本屆論壇的主辦單位,顯示我們中國本土宗教,魯迅先生所說的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柢”的道教的人文責任與學術擔當。我們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科研處、辦公室、財務室、網路室的老師們,在具體會議事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使我們有茶水喝、有好飯吃,車位有地方放。此外,我的同事特別是王瀟楠老師在會議前期事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此我提議,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對他們的細心工作表示感謝。 本屆北京宗教高端論壇,我覺得很幾大特色。 1、 本次論壇是首次由學術界、宗教界、政界三方,共同坐在一起來探討北京宗教的歷史發展與現狀、北京宗教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宗教在北京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北京的宗教治理等議題,這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我是做宗教人類學的,人類學強調要眼睛向下,用他者的眼光來思考問題。三方的共同在場,有助於大家用平等的立場,磋商的原則,來換位思考北京的多元宗教問題,特別是有助於黨和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更接地氣,深入瞭解北京的宗教文化歷史與當代發展狀況,進而做好宗教治理工作。我們討論北京多元宗教與社會和諧建設,首先就是要關注宗教治理如何走向善治?如何從立足於政府本位、自上而上管控的社會管理朝法治化、自治化的社會治理方向轉型,是一個很重要的治理觀念的轉變。而宗教治理工作走出“治理失靈”和“治理錯位”,推進“治理創新”,走向“社會本位”的“善治”,也是我們衡量一個“好的社會”的重要指標。宗教治理走向“善治”的過程,也是一個“文治構建”的過程,即培育社區公民的文化自覺和社會參與意識,推動社區文化發展,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從而構建社區文化認同和社區生命共同體。昨天北京的季文淵前局長和劉先傳現局長都和我說,明年北京的統戰部和宗教局考慮與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舉辦第二屆高端論壇,我衷心歡迎在座大家繼續支持本高端論壇。 2、 本次論壇涉及的主題之一是北京多元宗教的歷史與現狀。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參會的學者既關注到國家承認的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基督教、天主教)的歷史與現狀,也關注到北京的鄉土宗教的歷史與現狀,包括民間信仰、宗教救度團體道德學社,以及作為中華文化主幹的儒教信仰。而作為世界新宗教之一的巴哈伊信仰在北京的狀況,也進入學者關注的視野。這樣多元的議題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宗教的多元生態的現實,另方面也說明本屆論壇關注視角的多元性。我記得多年前即2003年,我和本所的曹中建、金澤、張新鷹、陳明等人,曾經到福建做民間信仰事務治理的調查,並撰寫了相關報告。2004年,國宗局成立了第四司,參與調查和管理五大宗教以外的宗教,如民間信仰、摩門教、巴哈伊信仰,這是一種事實求是的態度。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在關注五大宗教的社會化治理的同時,無疑也應將宗教治理的眼光關注到五大宗教之外,這樣有助於促進北京的多元宗教生態構建,本著文化尊重的立場去貫徹推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 本次論壇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宗教是如何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在主題發言和各場學術報告中,五大宗教的全國性領袖、北京市的各宗教領袖、各位學者,事實上都共同提到一個話題——宗教對話。費孝通先生說過一個詞,叫文化自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首屆北京宗教高端論壇,就是一場高端的跨宗教間對話,有助於北京各宗教之間相互瞭解、相互溝通,共同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用在場的基督教牧師,我的同鄉陳馴先生的話說——對話促進包容和諧。當然,比較遺憾的是本屆論壇比較少關注北京宗教的一大特色,即在京的外國人宗教信仰問題以及宗教國際交流問題,希望我們下屆有機會再深入討論。 4、...
在“構建和諧社會—探討宗教的作用”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宗教研究中心 張訓謀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我很榮幸有機會參加由巴哈伊澳門總會與國家宗教局主辦、由澳門各主要宗教協辦的“構建和諧社會-探討宗教的作用”研討會,在此,我謹代表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四司、宗教研究中心、宗教文化出版社和中國宗教雜誌社,代表此次前來參加研討會的13位宗教局與會人員,對本次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為本次研討會的舉辦提供資金支援的巴哈伊澳門總會和澳門基金會、對為本次研討會的籌備工作付出辛勤工作的巴哈伊澳門總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各位專家學者在百忙之中撥冗與會表示熱烈的歡迎! 記得聯合舉辦研討會的動議是2009年10月澳門、香港巴哈伊教訪問團拜訪國家宗教局時正式提出來的。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和蔣堅永副局長非常重視,對雙方以此開展合作交流的形式和本次研討會的主題予以肯定,並要求我們積極回應,組織落實。由此展開了我們與巴哈伊澳門總會之間密集的資訊來往。過程是辛苦的,同時也是愉快的,我想結出的果實,體現在這兩天的研討會的成果中,也應該是豐厚的。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主題,是包括信仰各種宗教的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和諧內涵,可以說,“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人與自身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世界和諧,而“大同社會”則代表了中國古代和諧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禮記·禮運》裡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經數千年來各種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核心,兼顧多元、和諧有序、包容開放的思想文化體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我國歷史上的和諧理念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一般來講,和諧指的是一種協調、均衡、有序的狀態;和諧社會,指社會各要素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全體人民處於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狀態,主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方面的內容。 人所共知,宗教在歷史上對古代“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維繫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各宗教能夠也應該繼續發揮這種重要作用。巴哈伊教是一個追求和諧的宗教,其中蘊含的和諧思想也非常之豐富。巴哈伊教的根本教義是“團結”,“優時代之所急,慮時代之所需”。 “天下一家”教義展現了巴哈伊教期盼世界和諧的美好理想,同中國傳統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是一致的。事實上,早年巴哈伊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很容易把它的主要教義與中國上的大同思想聯想起來,因而稱之為“大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