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0:行動的成效取決於我們的靈性品質 原創 2017-09-16 Margo 美好社區讀友匯 “靈性品質如此重要,我們如何提升呢?” 最近與朋友們學習儒禧第一冊,看到這句話“我們的行動成效取決於我們的靈性品質”,讓我浮想聯翩。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想到朋友們的分享,進一步理解了靈性品質是如何決定我們行動的成效。 首先,說說發生在自己家的故事。儒禧第十冊第二單元是磋商。孩子爸先於我學完磋商,於是時常將磋商掛在嘴上,大事小事總是說要磋商。可是我們沒有做到磋商,原因主要有兩個:1.有的事情我覺得是小事,沒必要磋商;2. 我沒有耐心和他磋商,有時會不歡而散。於是,我特別渴望學習第十冊第二單元,以為學習後我就會磋商了。然而,當我學習完第二單元後,才明白,若要達到巴哈歐拉所說的磋商,需要以諸多靈性品質為前提,如謙卑、耐心、寬容、理解、禮貌、超脫等等。再回到本文的第一句話——“我們的行動成效取決於我們的靈性品質”,可見能否實現磋商,取決於磋商各方是否具備上述靈性品質。 再來分析一下朋友遇到的挑戰。小雪正在學習第五冊《激揚朝華》,她的孩子正好是青少年,她告訴我們,最頭痛的事情是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王者榮耀,她想了很多方法,但是都收效不大。在學習討論時,我們又了解到一些細節,比如:小雪的孩子曾經參加過兒童班、少年小組的學習,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繼續;小雪的先生將看電視做為主要的放松方式,一般會看到淩晨一兩點。對於小雪的這些困擾,學習小組的朋友積極想辦法,但是都沒有想到有效的方法,這件事一直放在我心中。 一次外出學習時遇到胡先生,我知道他的兒子是青少年,於是問他:“你兒子沉迷電子遊戲嗎?”胡先生回答:“曾經沉迷,談了一次話,就解決問題了。他現在和同學在一起時,也會打,但是他會控制好時間。”這個對話發生在課間休息時,所以沒有時間問具體的談話內容。和胡先生相識十年,知道他和夫人服務巴哈伊信仰幾十年如一日,他們的孩子成長於巴哈伊文化下。我試著猜想他和兒子的對話內容,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1.想玩電子遊戲沒有錯,當然可以玩,但如果我們沒有更高的理想,只將目標放在眼前的世俗事物上,漸漸地,我們會變得自私和貪婪。那樣的話,我們永遠都不會快樂; ...
Day61:原來,愛是最美的修行 原創 2017-09-17 方知 美好社區讀友匯 “如同蠟燭般去傳遞溫暖與快樂……” 那天晚上,與廖大姐一起玩鬧著拍照走向巴哈歐拉陵寢做晚禱時,我突然意識到: 祈禱,其實是讓生命獲得陽光並保持積極向上的一種狀態,不拘泥於任何形式,不以信仰之名來逃避現實,更不以膚淺的形式主義來麻醉與消磨自己的時間與生命。 祈禱,是行動。是讓自己快樂生活的一種行動,同時也是把自己自修到具備做“蠟燭”資格以進行傳導的一種行動。 它是把心中所有美好的願望與聖光相連,融化於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首先是自修,把自己的所有屬於現實生活范疇的事務打理好並同時讓自己陽光快樂,然後再如同蠟燭般去傳遞溫暖與快樂。 當做好以上兩件事情了,其實就已經是在祈禱並如同在做傳導了。 於是,我可以回答正義院成員所指導的三問了: 1.我為什麼來到這裏? 我把自己弄丟了,想要找到自己。...
Day62:兩個年輕的巴哈伊母親 原創 2017-09-18 Molly 美好社區讀友匯 “沒有生氣,沒有叱責,沒有大聲說話,平靜地解決問題……” 嫁到美國的冰帶著一家四口回澳門看望父母,住在也是一家四口的清家,雖然這在巴哈伊朋友圈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清的家不是很寬敞。那天,我去與她們相聚。 令我感動的是吃飯的一幕,整個聚會和諧、平靜,現場有三個孩子。孩子們吃飯,大人聊天,有兩個孩子發生了搶玩具事件。一個搶了跑進房間,另一個當場嚎啕大哭。 冰起來拉著嚎啕大哭的恩曦,孩子各種邊哭邊說,然後,媽媽拉她進房間安撫。搶玩具那個也平靜地走出來,坐在媽媽身邊被媽媽低聲教育著。 然後,被搶玩具的也平靜地出來了。 我被感動了。其實這兩位都是年輕的巴哈伊母親,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以及用巴哈伊原則教育拿捏得挺准確,最重要的是沒有生氣,沒有叱責,沒有大聲說話,平靜地解決問題。...
Day63:我如何成為一名巴哈伊 原創 2017-09-19 余 美好社區讀友匯 當我走在校園的綠蔭小道時,我竟發現周圍的一切事物變得無比快樂。天空的雲、兩旁的樹、路上的人都變得無比親切,我快樂得就像一只小鳥,我不由自主得向每個遇到的人點頭微笑,走路的腳步也變得十分輕快。 初識 剛開始接觸巴哈伊信仰的時候,我16歲,在一個南方小城讀高二。高二的政治必修課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我們政治老師拍著桌子,慷慨激昂地說:“這個世界上,除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其他的都是謬論。”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本身並不讓我討厭,比起死記硬背一些政治概念,有點哲學意味的學習讓我很享受,但老師的這句話令我很不舒服,也讓我更加困惑。 因為同時,我也在我第一位輔導員的幫助下,開始系統學習儒禧課程,這跟高中課堂學習的內容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唯物論認為世界起源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先有物質,後有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在巴哈伊的小組,我們學到“上帝創生了人類”以及“人的靈魂自胚胎孕育時便存在,人與生俱來擁有靈性天賦”。可想而知,對於一個16歲的青年,這樣兩套截然不同的理論擺在面前,她該面臨如何兩難的境地。我渴求一個答案,告訴我究竟哪個是真理。我甚至因為內心的糾結,產生了想要放棄學習巴哈伊課程的念頭。 我將困惑告訴了我的輔導員。她笑了笑說,既然你不知道哪個是真理,那就去探尋呀!這個過程就像我們觀察一個杯子一樣,看的角度不同,視角和觀點也會不同。在你不知道答案之前,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多一個角度去探尋這個世界呢? 這句話一下子讓我釋然。對哦,真理只有一個,但通往真理可能有不同的路徑。我為什麼要閉塞自己,何不嘗試繼續學習呢?所以帶著懷疑,懷著求知的態度,我繼續巴哈伊的學習。 喜悅 慢慢地,我發現,巴哈伊的靈性學習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悅。 記得有一次,我們學習了:你當在每個人身上看到上帝的影子,要對每個你生活中遇到的人燃燒出熾熱的愛火。當我走在校園的綠蔭小道時,我竟發現周圍的一切事物變得無比快樂。天空的雲、兩旁的樹、路上的人都變得無比親切,我快樂得就像一只小鳥,我不由自主得向每個遇到的人點頭微笑,走路的腳步也變得十分輕快。後來,在學到儒禧課程第四冊的時候,當我讀到早期信徒不分日夜,廢寢忘食得跟隨巴哈歐拉,探討經典,吟誦詩篇,極度喜樂的狀態時,我猜想那可能也是相似的體驗吧,一種沉浸在天堂話語之芬芳的喜悅。 真正讓我得到確認的是,17歲時那段在黑暗中掙紮並獲得“重生”的經歷。 無眠...
Day64:一生的陪伴 原創 2017-09-20 Min Min 美好社區讀友匯 “巴哈伊朋友即是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不能像家人一樣去關心他們,我們何以談信仰。” 每位巴哈伊朋友身後應該都有一段心動的故事。 知道巴哈伊信仰大約是在2008年,記得那時宿舍的小L天天拿著一本教材在寫,做筆記,然後每周都會去上美德課程。Kim花自己的錢給兒童班置備東西,當時的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要花自己的錢和時間來做這樣一件事情,還那麼地認真。我想如果當時我靜下心來去了解它,或許現在的我會不一樣。我那時在做什麼呢?巴哈歐拉說,只能對上帝懺悔。我,只有向上帝祈求寬恕,因為未盡責去認知禰。 在我的記憶裏,神呀,鬼呀,這些都是小時候關於迷信的記憶,長這麼大我似乎從來沒去想過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也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我哪知道原來有那麼一片神聖的世界。 因為個人生活的緣故,來到了北京,在朋友的極力帶動下參加了第一冊的學習,祈禱,聽巴哈伊歌曲。大哥送了我一本禱文,裏面夾有阿博都-巴哈的照片,他說我是個很有靈性的人。 2012年,...
Day65:論“裝” 原創 2017-09-21 Mona 美好社區讀友匯 “為了這個世界更美好,人人得撕開面具露真顏,脫掉偽裝做真人……” 南京心理學課上,老師開設了一個“罵人”環節,在這個環節,大家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裝”。老師說:“某省人就是會裝。”我驀地一看還真有點那回事。放眼望去,某省女人要麼長衣飄飄、要麼裙裝妖嬈,且人人脖子上、肩上披著條大圍巾,啊!真是會裝啊! 第二天,這個字就觸動了我。在聽了孟芳女士的女兒的分享後,我想起了女兒說的一句話,“媽媽,那個時候,我們一家都在墮落、都在裝。”(那是一次,我幫她處理情緒的時候)中午,一看到孟方母女,未及開口就哭泣起來了,後在孟芳老師的陪伴下,我得到了很好的宣泄。在這一過程中,我看清了我們一家為什麼裝? 那時,她爸爸整天就是打麻將,吃喝,洗澡泡腳,不管路途近還是遠,不管是在城裏或是在城外,都開著車,夾著包,儼然一副老總派頭。女兒對那段時間的爸爸有很好的描述,爸爸不是在桌上就是在床上。(桌上就是吃喝、打牌,床上就是說電話、睡覺)這種日子沒過多久,就裝不下去了,隨著一筆筆債務的到期,他關機走人了。 那段時間的我,天天失眠、被焦慮、煩躁折磨著。我不知道我的路在哪?不知道家庭的小船駛向哪?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我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我做美容,去足療,上網聊天交男朋友。內心想喝酒,想裝瘋賣傻,渴望墮落,以為能解脫。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是母親。我整日沉迷於自己,覺得自己最可憐,最痛苦,最悲慘。我發火,生氣。總覺得有人得讓著我。得主動關心我,得幫助我,愛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欠我的。白天穿得漂漂亮亮,光鮮亮麗,時尚大方,感覺自己很自信,知性,驕傲著,端著,且從不與人主動打招呼。晚上,這張床睡到那張床,這個房間睡到那個房間,都煩躁地睡不著。覺得哪個房間都有光,哪個房間都有聲音。其實窗簾都是雙層的,女兒的鬧鐘也被藏到櫃子裏的被子裏。星期天,打牌,逛街,購物,大包小包地往家拎。貌似過得無憂無慮,輕松自在。 女兒也是成績下降,穿名牌,用最新的電子設備,上網聊天,上網談戀愛。 記得一次家長會,班主任在前面報名次,前三名沒有,前五名沒有,當聽到前十名還沒有時,我的腿在座位上抖動個不停,怎麼也坐不住無法控制,我急不可耐地等著家長會結束,一到辦公室,老師給女兒的數學卷我看,指著上面的字,說以前是多麼整齊,認真,嚴謹,都是鉤,整個卷面多麼漂亮,看現在,潦草,隨意。聽到這,我再也控制住情緒,一下子一巴掌就抽了過去。回到家,我發現女兒談戀愛了。記得我當時問她:“丫頭,你是缺愛嗎?難道爸爸不愛你嗎?媽媽不愛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