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作為全球治理的基礎

“給予”作為全球治理的基礎 《適恰的治理》聲明提醒我們,“動盪時期提供了重新定義集體價值觀及其基礎假設的機會。”當前全球大流行病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實踐的良機。今天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國家主權假定的基礎之上,國家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利和競爭。無論這個秩序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好處,它顯然已經達到了極限。重新審視那些將各國家聯結成一個政治體的基本假設已不容拖延了。在考慮日益相互依存世界所需的安排時,我們不得不把“給予”和“慷慨”的德行轉化為政策和行動。   “給予”在一個相互聯繫和整合的系統中的關鍵作用,人類的身體本身提供了這方面的洞見。在這裡,沒有任何細胞能夠脫離人的身體存活; 相反,每一個細胞都在為整體的健康和發展而努力。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是以“合作、互助、互惠”[i]為基礎的。而由這些關係產生的細胞和器官的結構安排,使整個系統可以在比其各自構成部分更高的層次上運行。   把這些經驗應用到政治體上,把給予、而非競爭式獲取,作為集體繁榮的基礎,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在這種重新設想的全球秩序中,一個國家的尊嚴源自于它成為其他國家和平與繁榮的源泉。正如個體細胞通過服務整個身體來履行其最高使命一樣,個體國家通過促進整個世界的福祉來展示其崇高的地位。每個國家,無論其社會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為新興的全球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每個國家都有權利享受這種文明的成果。很明顯,“促進局部利益的最佳手段就是為整體利益服務”[ii]。   可以肯定的是,當一個國家進行內部發展時,例如,通過消除文盲或使人口擺脫貧困,它對人類整體作出有意義的貢獻。然而,在新世界秩序裡,國家發展的目的應該納入實現全球目標的語境下。例如,提供國際援助的行為也是發展國家自身的一種手段。當給予轉化為政策時,外國投資的目的是分享自己的資源或專業知識,而不是剝削受援國。國際貿易被重新安排,以幫助減少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而不是讓經濟實力更強的國家受惠而已。企業走向國際化不是為了利用環境和工人保護的較低要求以及稅收優惠制度,而是為了提高受惠國家的經濟生活水準。但這裡所提及的“給予“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一群人為了另一群人的利益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iii] 所謂“給予”,既指自願分享,也指為其他各方的賦能做出貢獻。   歸根到底,“一個國家的幸福與榮耀即在於此:它如太陽一般在知識之天國光芒四射。”[iv]  我們應該注意到,太陽是無條件地給予我們恩惠的。為此,促進國家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應該是政策的首要任務,但這樣的互動要“避免受到政治派別目的的操縱“。[v]   隨著國家政策的首要目標被重新定義,即一個國家能為其國家做出什麼貢獻,而不是從其他國家得到什麼,界定新的發展指標將是必需的。這些必須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教育課程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全球公民身份及意識,為培養一種給予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對國家間交流的重視,與其他國家合作專案的數量,最重要的是,用於援助其他國家的知識和技術資源水準。   如果為他人提供説明和服務是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標誌,它們首先必須成為國內的常規。簡單地說,給予從家開始。要發展一種給予的文化,個人意識的蛻變必須伴隨著上述的政策和結構的調整。我們需要強調以給予為核心的世界公民意識的教育課程,也需要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空間推動“給予”作為一種思維和行動模式的話語構建。事實上,蛻變可以簡單地從幾個朋友之間關於當前世界秩序狀態的對話開始, 前提是對話的圈子必須逐漸擴大、擁抱更多人。世界各國人民需要知道,今天表達一個人的高貴性的一個關鍵方式就是提高對“人類一體”原則的意識,並協助為實現這一組織原則的國際治理結構奠定基礎。...

巴哈伊團體選出新內閣並定年杪辦百周年活動 冀提升人們服務社區意識

巴哈伊團體選出新內閣並定年杪辦百周年活動 冀提升人們服務社區意識 第三十三屆澳門巴哈伊代表大會於南灣總中心舉行。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代表們選出新一屆的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委員以及磋商和制定未來的發展計劃。巴哈伊亞洲洲級顧問霍金梅女士,輔助團成員葉為澔先生,上一屆及新一屆總會委員出席了會議並參與磋商。經過無記名、無候選人、無選舉宣傳活動而投票選出的新一屆總會9位成員為:卓金來、葉家明、江紹發、黃秀芬、張一兵、許麗玲、郭方奇、思德文、霍妍邦。 代表們正在投票  代表大會問顧過去一年的活動,團體繼續以鄰里為單位在社區建設中展開各項服務,包括兒童品格教育、青少年價值觀塑造和成年人能力發展等方面,培育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力資源。鄰里區的兒童班數量明顯增加,有更多的家庭參與兒童品格發展的定期課程,家長的參與度也不斷地提升,他們意識到兒童品格的發展需要父母的參與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培養。      新冠肺炎的陰霾在本澳漸漸過去,今年在中聯辦的帶領下,巴哈伊團體應邀參加了「科學與宗教共融——澳門五大宗教代表團深訓拜訪」活動,通過此類交流,有助於本澳宗教團體繼續對社區作出貢獻,巴哈伊團體與本澳其他宗教團體互相分享經驗並增進友誼,希望將來可與其他宗教繼續加強合作、互相學習。 代表們的合照     有代表表示:今年的代表大會可以順利的在線下舉行實在是來之不易,這尤其得益於澳門特區政府有效的防疫措施,相比之下,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還沒有這個有利條件。今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團體在未來將會在社區建設中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繼續一起學習、行動、反思,致力於構建一個不一樣的澳門。代表們還提出,如何增加澳門青年在社區服務的參與度,例如:通過邀請他們參與熱點話題的討論,加深他們對正在影響其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種社會力量的認識,從而幫助他們有意識地抵禦一些負面力量的影響,代表們也強調了建設一個給予生活模式為主導的社區環境的重要性,與現今社會以競爭為主的互動模式截然不同。 通過代表大會的磋商,計劃於今年十一月份舉辦巴哈伊信仰領導者——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百周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他的故事分享、理念的傳播以及根植於家庭、鄰里、學校等社區空間的服務行動在一百多年前,他就提出「中國是未來的國家」,巴哈伊團體希望通過這些紀念活動,進一步提升朋友們服務社區的意識,在他們的家庭、學習、工作等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同時促進周圍環境的物質和精神繁榮,為澳門社會和諧出一分力。◇ 全體合照 文章來源: 華僑報 2021年4月26日

《適恰的治理》:BIC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前夕發表聲明

《適恰的治理》:BIC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前夕發表聲明 2020年10月22日 BIC紐約——巴哈伊國際社團(BIC)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前夕發表聲明,邀請聯合國官員、成員國大使、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社會行動者探討人類實現普世和平之道路的相關議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RIKfSKnZU 自其於九月發表至今,在這段短暫時間裡,這份名為《適恰的治理:人類與實現公正全球秩序之道路》的聲明已就國際體系之作用這一主題引起深刻反思與深入討論。   西班牙大使兼KAICIID(King Abdullah Bin Abdulaziz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rreligious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阿卜杜拉國王跨宗教及跨文化對話國際中心)副秘書長,尊敬的阿爾瓦羅·阿爾巴塞特(Alvaro...

當我們談及臣服,我們臣服於誰?

當我們談及臣服,我們臣服於誰? 近年來,在我和朋友們的談話之中,我經常會提到“臣服”兩字。之前的我,尚未對這個詞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如今的我,是因為理解並在行為層面實踐之後,我不由自主要提及它。提及它的時候,我仿佛看見那個我臣服的對象在朝我微笑。     大家也不妨留意一下最近自己在談話過程中頻繁提及的詞語。這些詞語出現在你口中,它不是平白無故的,它肯定是在你的意識層面落下了烙印,你對這個詞所引申出來的涵義、實踐和體驗有了一定的儲備,這個詞才會頻繁出現。那麼,如果你之前從未思考和品味過“臣服”這個詞,或許從今天開始,你就可以和這個詞做朋友,因為臣服是一項多麼美好的品質;臣服,又是多麼讓一個人獲益。 臣服,這個詞散發出一種味道,它自帶一種關聯、上下、從屬的關係。我們肯定需要有一個臣服的對象。這是這個詞最根本的部分。臣服的對象不管是誰,如果我們臣服於他,我們都有種唯命是從的感覺。這看起來似乎是喪失了自我,把自我放在一邊,全然去聽信一個除自己之外的什麼人甚至什麼物的指派。   這樣看來,這裏面就有了危險的成分。萬一,我們臣服的是作惡多端的某個人,我們是否也會作惡多端了?   嗯,那問題就來了,如果說它是一項非常美好的品質,那我們應該臣服於誰才能夠確保“臣服”這件事是可取的,是可嘉的?   這個答案很重要。 臣服的對象決定我們生命的品質和意義。   如果你臣服的是金錢,你就會聽錢的話,錢說:“你要買某只股票,那只股票的收益非常不錯。”   於是,你買了那只股票。你開始每天關注那只股票的動態,漲了,當然高興;那如果跌了呢?...

科學與宗教共融 — 澳門五大宗教代表團到深圳交流

科學與宗教共融–澳門五大宗教代表團到深圳交流 大潮起珠江特展展示了深圳40年的發展演進 隨著新冠疫情在中國境内受到有效控制,市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回復到相對正常的狀態,2020年12月7日在中聨辦的協調帶領下,澳門五大宗教代表共25人,一連五天參訪深圳經濟特區。是次以宗教界考察深圳改革開放的發展為主軸,增進了解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的發展成就,加深認識祖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情況。   訪問團由澳門五大宗教的核心人仕聨合組成,分别包括澳門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天主教澳門教區神父劉哲明、澳門工商基督徒協會理事處李嘉柱、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以及巴哈伊教亞洲顧問團顧問霍金梅共同擔任團長,並由澳門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余向軍擔任顧問。在5天行程中,訪問團参訪了深圳市委統戰部,聽取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發展成就專題報告, 參觀了“大潮起珠江〞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團員都讚嘆深圳由昔日的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農業小城,在短短數十載間,發展到今天超過兩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舉世觸目。   此行亦拜訪了不同的宗教場所並進行友好交流對話,包括深圳市清真寺、弘法寺、基督教布吉堂、天主教聖安東尼堂,了解不同宗教團體在當地的運作模式和社會服務,例如:在弘法寺,團員就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靈性提升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也了解了弘法寺在當地的社區服務情況。代表團並赴深圳騰訊總部、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澳文化產業園進行考察交流。行程中彷彿可見宗教與科學輝映,團友間和諧共融,就如穿越了人類文明数千年,體驗到宗教演進與社會需求息息相關。   受深圳市委統戰部邀請聽取深圳建立40年發展成就專題講座 巴哈伊教義主張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兩大知識與實踐體系──科學與宗教,經文中說,它們是人類智慧得以翱翔的雙翼,擁有它們,人類得以進步。 此行感受最深的是深圳的物質繁榮和科技開發的高速發展,人們物質層面的生活是前所未有的豐富,深圳消費水平不低,各種品牌應有盡有,而我們此行了解到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十分年輕,正是追求事業和夢想的年紀,各城市的年輕人從四方八面滙集到這裡,尋求自己在這片土地的一席之位,在這座看似由物質主導的城市,各宗教團體為居住在這裡的兩千多萬人的靈性和道德進步貢獻一份不可忽視的力量。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秘書長張一兵提到:“深圳在這40年來取得的經濟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得益於其背後所蘊藏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我們感受到的是它拼博、堅忍、 理性、和創新的精神,這些力量的光輝把深圳從一個小小的農業縣引向成現今的設計、創意和科技之都, 這都是在國家改革開放後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成就了無限的可能性。澳門作為一個年輕特區,也要向這位老大哥學習。本次參訪的另外一個收穫就是跟同行的不同宗教團體就本澳青年發展以及社區服務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代表團參觀深圳騰訊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