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信仰的自然主題宣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于1986年9月成立了自然保護和宗教聯盟,並邀請佛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領袖代表以及全球環境領袖在義大利阿西西市共聚一堂。五大宗教的代表各自發表了以自然為主題的宣言。至1987年10月,巴哈伊作為全球第六大主要宗教加入該聯盟,亦做出如下宣言,以示對聯盟目標達成的支援。 “自然的實質乃是我的名號——造物者和創造者——之體現。由於種種原因,我的名號的顯現形式有多種多樣,而在這多樣形式中,明察之人可發現諸多徵象。自然是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的意志在這個偶然世界並通過這個偶然世界的表達。自然乃是那位命定者、全智者的天意表露。”巴哈伊聖作。 巴哈伊信仰的先知創始人巴哈歐拉通過寥寥數語概述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關係:自然世界的宏偉壯美和豐富多樣是上蒼最高威權和慷慨豐美的刻意反映。對於巴哈伊信徒而言,接下來還包括了一種隱含的領悟,即我們人類為了滿足此神聖託付之需要,應該尊重和保護自然。 當然,此主旨並非巴哈伊信仰所獨有。世界上所有重要宗教都認為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間存在這種根本性的聯繫。怎麼還會有其它聯繫呢?所有主要的獨立宗教都是基於同一個上帝的啟示,上帝持續不斷地派遣使者來到世間,向人類傳達其思想和意志。這正是巴哈伊信仰的本質。 然而,當整個自然界面臨諸如全球雨林大規模毀壞和核毀滅的人類終極夢魘等人為危害時,巴哈伊信仰的教義作為最新的上帝啟示,對當今世界境況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一個世紀以前,巴哈歐拉宣佈人類已進入一個新時代。過去所有的宗教信使都允諾,這個新時代最終將為人類帶來和平與教化。然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類必須首先認可最根本的人類同一以及上帝同一和宗教同一的真理。除非全人類普遍承認這種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否則人類的問題還會惡化。 巴哈歐拉寫道:“只有牢固地建立團結,才能實現人類福祉、和平與安全。地球乃一國、人類皆其民。” 當今環境運動面臨的主要問題也取決於這一點。海洋污染、物種滅絕、酸雨和砍伐森林的問題,更不用提跨越國界的核戰爭的終極禍害了。應對這些問題需要跨國界的解決方案。 所有宗教傳統都指出,為了遏制這些威脅有必要開展某種合作和實現和諧共存。與此同時巴哈伊信仰的教義也詳述了建立一種新型世界政治秩序的方法,提供了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長遠解決方案。 “上蒼已經為治癒世界準備了絕佳有效的藥方,也是最為強大的手段,那就是讓所有人在同一聖道上團結起來。”巴哈歐拉寫道。 根據巴哈伊信仰的教義,這種新政治秩序必須基於經濟正義、種族和男女的平等權利以及普及教育的原則,以世界國家聯合體的理念為核心,由國際議會和行政機構履行其意志。 所有這些觀點都正視保護世界環境的所有努力。經濟正義的問題就是一個例子。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往往是窮人破壞雨林和瀕危物種,伐木造田是窮人尋求獲得世界財富的公平份額的合法途徑。窮人對於自己是國際社會成員的身份毫不知情。但從長期來看,窮人砍伐雨林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而非改善後代的生活水準。因此,任何保護自然的措施都必須解決世界貧富人口之間存在的根本性不平等問題。 同樣,提高女性地位,使女性與男性完全平等能為自然資源的相關決策帶來女性價值觀的全新精神,有助於環境事業的發展。巴哈伊信仰的經文指出:“男性借助身體和思維方面更強大和更有侵略性的特質淩駕於女性之上。然而這種平衡已經正在發生變化;力量正在失去主導地位,而女性擅長的思維敏捷、直覺、愛和服務的精神特質變得越來越有優勢。因此,新時代將會洋溢著更多女性化思維的觀點,男性化思維會減少。” 教育,特別是強調巴哈伊信仰中人類相互依存原則的教育是建立全球保護意識的另一個先決條件。統一和相互依賴的信仰宗教體系與環境問題特別有關。再次,引用巴哈伊的神聖教義: “就本性而言,固有特性和必要聯繫源自現實中世間萬物。儘管現實中事物存在最大化的多樣性,但彼此內在密切相連…可以把將存在界比作人的修行場所。人體的所有器官彼此協助,由此生命得以延續…同樣,世間萬物之間存在著絕妙的關聯,相互交流,彼此影響,由此產生了世界中的生命和無數相關現象的延續。” 事實上該原則應該與宗教的權威相生相伴,它們而非僅僅源自於人類,這是解決我們環境問題的另一個整體解決方案。在阿西西發表的自然宣言背後的動力也證明了這個觀點。...
同心同德,共展宏圖:攜手選擇地球的未來——巴哈伊國際社團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發言稿 【同心同德,共展宏圖:攜手選擇地球的未來——巴哈伊國際社團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發言稿】 巴黎——2015年11月23日 氣候的人為改變並非不可避免,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於人的選擇。這是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核心內容。這次大會進行了多種方式的努力,去識別做出更好選擇的方法。當今的全球社會往往將自然界視為可供開採的物質資源庫。這種范式的嚴峻後果昭昭可見。人與地球之間更加平衡的關係亟待建立。問題是:新的行動和互動模式如何通過個人選擇、社會體系、治理機制而在個人與集體層面得到最好的建立。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社會、經濟和環境各個方面。隨著這項議程的採行,進行有意義變革的動力已經蓄勢待發。普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碳排放公約似乎第一次可望可及了。然而,可持續性的界定需依憑人文和社會因素,如同對於生態因素的依憑一樣。例如,現已發現:不公與環境惡化[1]之間的相關性,表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地球的物質資源有著直接的影響。全球體制既致使許多人陷入窮困貧乏,又釀成了自然環境日漸枯竭。 對待環境的更加平衡的態度須是:在有意識地解決自然問題的同時自覺解決人的問題。這種態度須體現在以正義和平等為特徵的社會規範與行為模式中。在此基礎之上,方可構築我們未來的一個不斷發展的共同圖景。這圖景又反過來成為一種有力的機制,將世界各地的行動調動起來,將無數人的努力協調為相互強化的行動。 一種新意識的基礎 讓人類踏上通往未來的更加持久的道路,這關係到態度與行動的轉變。制度結構的改革將會是關鍵,它確是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會者的關注焦點。然而,不論人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如何,終究還是他們實施或忽略中央管理機構的政策,投身精心構思的專案或繼續以往的生活模式。我們所有人都能有所作為,我們的決定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建立個人與集體生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不僅需要新技術而且需要人類具備新意識,對我們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形成新觀念。 這種意識從何而生?將它體現在無數城鎮鄉村的意願與自製力何處可覓?為全體的福祉而犧牲、信任且被信任、知足、慷慨給予等品質,不是來自實用主義或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而是源於最深層的人類啟示與動機。在這裡,信仰顯示出自身對於可持續性努力的效果和人類能力的關鍵作用。 宗教信仰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自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以來,宗教成為人類文明的特徵之一,激勵著數不清的人為他人福祉奮起努力並全力以赴。宗教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理解,將人類的眼界從崎嶇之路投向遠方的地平線。在忠實于超越的創教人的精神意旨時,宗教是創造個人與集體生活的得力新模式的最強大力量之一。 因此,宗教提供了一種至關重要的責任心,使人致力於新穎的、具有挑戰性的生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宗教領袖與基於宗教信仰的組織日益重視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環境和正義問題。但是,宗教信仰不會自動轉化為對公共利益的服務。比如,心懷良願的信眾完全有可能對於改善社會無所貢獻。顯然,我們需要多多學習如何將高尚理想體現為堅定持久的行動。在此意義上,可以將宗教社團理解為將靈性教義轉化成社會現實的實踐社團。在宗教社團中,一個能力建設過程開始了,旨在幫助所有背景的人參與社會變革。對於為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所有人而言,這一過程在不同背景與多元環境中的開展會是一個可以進行豐富探索的領域。 在生態挑戰的根源處識別靈性原則,這也是形成有效行動的關鍵。人類一家,正義需要民眾普遍參與可持續發展工作,諸如此類的靈性原則反映出人性的高度複雜性。同樣重要的是,靈性原則有助於培養藉以貫徹實際舉措的意志與雄心。因此,識別既定問題深層的靈性原則,根據靈性原則的要求制定行動,這是一個惠及的所有人——從傳統上的宗教人士到政府首腦、公司企業、市民社會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且能得助於所有人的方法論。 集體行動的基礎 針對可持續問題的行動,往往奠基於我們都生活在同一星球的情愫。氣候變化、跨國移民、全球性流行病之類的共同關注當然不容輕忽。但是,真要轉變個人與集體生活模式,則須深切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內在關聯性。人與環境是一個有機完整系統中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在這一歷史關頭,如果將這二者相互分離,我們將無法準確理解其中的任何一方。 這一理解蘊含著人類自身的有機一體性。人類一家,這個觀念在流行的話語中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對於在所有層面形成有效行動具有無窮的意涵。例如,可以將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理解為一個機會,一個深刻領會人類一體性原則的實踐意義的機會,擔負起將我們對他人和自然界的道德責任轉化為實質協議、方法與行動計畫的義務。...
消除貧困 共同進步——巴哈伊國際社團關於貧困問題的聲明 《消除貧困 共同進步——巴哈伊國際社團關於貧困問題的聲明》聚焦人類社會長久存在的頑疾之一——貧困問題,由巴哈伊國際社團在汲取巴西、圭亞那等地巴哈伊觀點的基礎上寫成。該書指出貧困是道德、社會和物質資源等多方面的匱乏,消除貧困不僅有賴於創造和公平分配物質財富,更需要轉變個人和社會的價值觀念。在個人方面,需要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在社會方面,需要為個人提供有意義的工作和公正、健康的成長環境。該書還呼籲人們關注領導人的道德感召力、男女平等、女童教育、人權、學校的環保教育等與貧困問題密切相關的其他方面。 該書還闡明,貧困問題錯綜複雜,需要個人和社會共同而持久的努力,激發人類精神和智力的全部潛能。對關心貧困問題、同情人類命運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具有啟發意義的小冊子。 英語書名: Eradicating Poverty: Moving Forward as One 作者: 巴哈伊國際社團 欲瞭解詳細內容,請在此下載電子書: 消除貧困 共同進步(1版1次)e-2010-8.pdf
《探索真發展之路》——巴哈伊社會發展探索篇 探索真發展之路——《天下一家》第二輯(2000—2012), 本書為《天下一家》季刊的彙編,精選了巴哈伊世界十二年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有價值的創新事件。這些活動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個角落,他們是樂觀的,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的前景註定會實現,事實上也已經初見端倪。他們也是現實的,因為他們認識到這一前景需要巨大的毅力、犧牲和轉變,以及全人類的參與。 本書講述部分有志之士是如何積極努力地探索,並欲將這些簡單但卻深奧的原則付諸實踐,從而改變他們所在的社區。然而,他們的工作才剛剛起步,歡迎你們加入這個進程,共同反思你們所在社區的現狀,探索如何促進社區的改善。 目錄: 一 全球化之新理念、新視野 民間社團代表“加盟”千年論壇會議 / 3 “全球化”成為日內瓦峰會的熱門議題 / 5 聯合國高級研究小組倡議建立集體安全遠景 / 7 聯合國與民間社會嘗試全新互動模式...
邁向新的環境治理——巴哈伊處方 1990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了為期一周的“人類生存環境與發展全球論壇”。有近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參與了本次大會,跨科學、政治和宗教等領域。此歷史性會議達成了一項共識,呼籲“為人類活動尋求一個新的精神和道德基礎”並“發展人與自然的新互動模式”。1 多位元著名科學家在會議中探討了此主題。一篇題為《保護和珍惜地球:呼籲科學與宗教共擔責任》的公告(《莫斯科公告》)指出,必須“始終以宗教和科學的雙維度去識別”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應對環境危機迫切需要個人行為層面的徹底變革”。“歷史表明,宗教的指導,榜樣的垂范,領袖的帶動能夠強有力地影響個人行為並發揚獻身精神”。科學家們進一步指出: “作為科學家,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對宇宙萬物有著深深的敬畏和崇敬之情。我們知道,神聖事物更應受到人們的尊重和保護,對待我們的地球家園也當如此,需以一種神聖的視角去看待環境保護。……因此,宗教與科學兩者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 “全球論壇”發表的公告體現了科學界對人類成就的一個前所未有的肯定。作為宗教思想的實質,人類道德、倫理和創造力方面勢必將在環境保護的實踐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0年10月,在泰國曼谷召開了關於環境議題的非政府組織與媒體研討會。發佈的《世界環境行為準則》公告(《曼谷公告》)回應了對新一層精神承諾的呼籲。並且,第二次公告所呼籲的內容較《全球論壇公告》更為深遠,不僅宣導個人行為、舉止和盡責意願在精神層面的轉變,而且呼籲所有“地球公民”團結一致應對挑戰。公告開篇如下: “地球正處於嚴重的環境危機中。以生態不可持續、社會疏離、經濟失衡為特徵的全球性人類行為模式是這一危機的根源。我們需要重塑人類的目標,把物質和精神的現實結合起來,喚起集體良知……” “……要讓形形色色的人群通力合作、共創未來,團結則不可或缺……”3 《曼谷公告》和《莫斯科公告》都援引了世界各大宗教的共同要旨,即精神世界觀的樹立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類行為標準的轉變。《曼谷公告》尤為明確地指出,在人類轉變的過程中對世界大同的需要。 鑒於對世界大同的強烈呼求,新興世界宗教——巴哈伊信仰得到了人們的關注4。它不僅宣導一個能為所有宗教所公認的精神價值觀,還提供了直面這個全球化時代特有問題的社會教義。教義的核心乃是世界大同,在世界各種族各國家之間建立團結。鑒於先前一些宗教的社會教義涉及個人與家庭、群落乃至國家之間的關係——根據宗教所體現的時代特性,巴哈伊信仰將社會教義範圍擴大至包括個人、各群體(種族,民族,政治及其他),乃至整個國際社區。 由於強調世界大同與全球合作,巴哈伊信仰的教義獨一無二地提出了“人類活動所應依據的新的精神和道德基礎”。巴哈伊提倡的社會模式有四個值得探究的方面:巴哈伊信仰的自然觀;直接指導人與自然關係的巴哈伊原則;關於環境危機潛在因素的巴哈伊觀點;促進世界大同與全球合作的巴哈伊處方。 巴哈伊信仰的自然觀 巴哈伊信仰的基礎是上帝唯一,上帝即“萬物之最深實質”,“太初意志”,“不可知的本質”。5巴哈伊聖作認為,自然界是這個“不可知本質”在塵世的反映。巴哈伊信仰的創立者巴哈歐拉寫道:“自然是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的意志在這個偶然世界並通過這個偶然世界的表達。”6因此, “諸天與凡塵中的任何事物,均是一個直接證據,表明上帝的屬性與名稱顯示其中,因每粒原子皆蘊藏諸般表徵,可有力證實那至大光明的顯示……一粒原子裡閃耀著何其璀璨的知識星斗,一滴水珠裡澎湃著何其浩瀚的智慧海洋!”7 在另一處,巴哈歐拉向上帝祈禱時這樣說道:...
巴哈伊國際社團向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五十七屆大會提交的聲明 億萬人崛起:釋放全人類社會變革的能力 紐約 – 2019年1月29日 世界各地有想法的行動者正努力創建一些社會和經濟新規則,從而使“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這一偉大理念能夠成為現實。有鑑於此,社會發展委員會正在審議的財政、薪資和社會保障措施可被視為塑造活力社區的漸進式手段,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區成員都在為共同利益做出貢獻並從中受益。當前的全球秩序通常鼓勵以犧牲公眾利益來實現個人利益,一味崇尚財富積累,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自然生態。因此,社會發展委員會工作的核心是尋求各種方式,使各國政府能將經濟力量導向公平正義和機會均等之路,而不論一個人的出生地或社會地位如何。 承認70多億人都擁有個體尊嚴,即是對於真正意義上普遍存在的人類實在的認同。從原則上來看,雖然人類在語言、歷史和文化表達方面存在無限差異,卻是一個大家庭。在諸多方面,人類一體的觀念是聯合國系統運作的核心。然而,基於人類差異假設引發的社會動盪在各方面都顯而易見。支持世界日益相互依存的政策正受到質疑,並在一些情況下被完全擯棄。對於他者的負面認知正席捲全球,導致社會分崩離析。圍繞基本準則形成的社會共識正日益瓦解,同事和鄰里、國家和經濟體之間亦是如此。 讓越來越多人團結起來投身于一項共同事業的前瞻性願景是應對這些結構性挑戰的關鍵。而將這一願景轉化為現實的能力亦同樣重要。在這方面,減少貧富兩極分化和促進社會凝聚力的經濟政策至關重要。一方面,社會發展委員會正在審議的經濟政策有潛在可能性,確保所有人都不低於最低標準。該標準旨在不會讓不幸淪為羞辱,挫折惡化為災難。這些政策還有助於營造一種更好的環境,讓越來越多的人發展能力,致力於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治理制度的作用 成員國如何使用政策工具來創造符合其人民最高願望的條件?在實踐中,旨在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往往承擔了捐助者/接受者關係的要素,事實上,旨在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通常存在施與者與接受者的關係。一方面伴隨著家長式作風和優越感的隱患;另一方面還存在依賴性和權利被剝奪的擔憂。如果要避免這些,就需要在當地社區、公民個人和社會機構之間建立全新的關係模式。這種關係體系既能促進並吸引民眾廣泛參與,就他們共同的未來進行深入的磋商,並就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作出有意義的決策。為此在鄉村和城市、社區和家庭中開展的磋商過程將最充分地吸收人類大家庭的才幹和洞見。政府的職責將側重於賦能和賦權,而不僅僅是提供物資和資助。幫助當地社區和個人釋放變革力量將成為各級機構的決定性目標。 由此看來,關鍵的不只是制定一系列政策,而要開啟一項持續進程,致力於在集體和個人層面,同時提升能動作用與繁榮。 當地社區的能力建設和政府履行其應有的義務,這兩方面有時可能會互相對立。但這種二元性最終證明是錯誤的,因為快速進步的若干最明顯例子就是源自開明政策和賦能民眾的結合。當各個社區開展智識、社會、技術和道德方面的能力建設,並就當地政府如何完善公共服務並通過改善服務的方式做出明智決策時,社區才會蓬勃發展。就政府本身而言,只有本地民眾有能力和意願自行解決問題時,才能最完美地實現政府在廣泛領域的社會進步目標。有鑑於此,社會和經濟政策已成為國家加強自身與其支援和服務的社區之間夥伴關係的重要途徑。 這種夥伴關係在實踐中會因環境不同而出現差異。但是許多觀點具有普遍性。聯合國在促進全球學習過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採取的方法包括開闢用於真正探索、彙集經驗和確定新興趨勢和模式的空間,同時杜絕沾沾自喜和自抬身價。例如,該方法非常適合幫助加深對有效政策制定的過程的理解,而非僅尋求效仿現有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方面的努力可為產生和實施有效政策的方式提供寶貴的見解。例如,用於建立所有權和承諾的決策類型或用於促進不同層次的行動者密切合作的互動類型。 聯合國在推動關鍵學習領域的發展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依賴社會保護計畫的個人時常面臨的恥辱能減少嗎? 同樣,在哪些情況下,各種財政、薪資和社會保障政策才能為真正具有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社會作出貢獻,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向一群服務良好但互不關連的亞群體提供幫助?。 數十億社會變革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