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新的環境治理——巴哈伊處方

邁向新的環境治理——巴哈伊處方 1990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了為期一周的“人類生存環境與發展全球論壇”。有近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參與了本次大會,跨科學、政治和宗教等領域。此歷史性會議達成了一項共識,呼籲“為人類活動尋求一個新的精神和道德基礎”並“發展人與自然的新互動模式”。1 多位元著名科學家在會議中探討了此主題。一篇題為《保護和珍惜地球:呼籲科學與宗教共擔責任》的公告(《莫斯科公告》)指出,必須“始終以宗教和科學的雙維度去識別”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應對環境危機迫切需要個人行為層面的徹底變革”。“歷史表明,宗教的指導,榜樣的垂范,領袖的帶動能夠強有力地影響個人行為並發揚獻身精神”。科學家們進一步指出: “作為科學家,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對宇宙萬物有著深深的敬畏和崇敬之情。我們知道,神聖事物更應受到人們的尊重和保護,對待我們的地球家園也當如此,需以一種神聖的視角去看待環境保護。……因此,宗教與科學兩者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   “全球論壇”發表的公告體現了科學界對人類成就的一個前所未有的肯定。作為宗教思想的實質,人類道德、倫理和創造力方面勢必將在環境保護的實踐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0年10月,在泰國曼谷召開了關於環境議題的非政府組織與媒體研討會。發佈的《世界環境行為準則》公告(《曼谷公告》)回應了對新一層精神承諾的呼籲。並且,第二次公告所呼籲的內容較《全球論壇公告》更為深遠,不僅宣導個人行為、舉止和盡責意願在精神層面的轉變,而且呼籲所有“地球公民”團結一致應對挑戰。公告開篇如下: “地球正處於嚴重的環境危機中。以生態不可持續、社會疏離、經濟失衡為特徵的全球性人類行為模式是這一危機的根源。我們需要重塑人類的目標,把物質和精神的現實結合起來,喚起集體良知……” “……要讓形形色色的人群通力合作、共創未來,團結則不可或缺……”3 《曼谷公告》和《莫斯科公告》都援引了世界各大宗教的共同要旨,即精神世界觀的樹立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類行為標準的轉變。《曼谷公告》尤為明確地指出,在人類轉變的過程中對世界大同的需要。 鑒於對世界大同的強烈呼求,新興世界宗教——巴哈伊信仰得到了人們的關注4。它不僅宣導一個能為所有宗教所公認的精神價值觀,還提供了直面這個全球化時代特有問題的社會教義。教義的核心乃是世界大同,在世界各種族各國家之間建立團結。鑒於先前一些宗教的社會教義涉及個人與家庭、群落乃至國家之間的關係——根據宗教所體現的時代特性,巴哈伊信仰將社會教義範圍擴大至包括個人、各群體(種族,民族,政治及其他),乃至整個國際社區。   由於強調世界大同與全球合作,巴哈伊信仰的教義獨一無二地提出了“人類活動所應依據的新的精神和道德基礎”。巴哈伊提倡的社會模式有四個值得探究的方面:巴哈伊信仰的自然觀;直接指導人與自然關係的巴哈伊原則;關於環境危機潛在因素的巴哈伊觀點;促進世界大同與全球合作的巴哈伊處方。 巴哈伊信仰的自然觀 巴哈伊信仰的基礎是上帝唯一,上帝即“萬物之最深實質”,“太初意志”,“不可知的本質”。5巴哈伊聖作認為,自然界是這個“不可知本質”在塵世的反映。巴哈伊信仰的創立者巴哈歐拉寫道:“自然是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的意志在這個偶然世界並通過這個偶然世界的表達。”6因此, “諸天與凡塵中的任何事物,均是一個直接證據,表明上帝的屬性與名稱顯示其中,因每粒原子皆蘊藏諸般表徵,可有力證實那至大光明的顯示……一粒原子裡閃耀著何其璀璨的知識星斗,一滴水珠裡澎湃著何其浩瀚的智慧海洋!”7 在另一處,巴哈歐拉向上帝祈禱時這樣說道:...

巴哈伊國際社團向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五十七屆大會提交的聲明

巴哈伊國際社團向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五十七屆大會提交的聲明 億萬人崛起:釋放全人類社會變革的能力 紐約 – 2019年1月29日 世界各地有想法的行動者正努力創建一些社會和經濟新規則,從而使“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這一偉大理念能夠成為現實。有鑑於此,社會發展委員會正在審議的財政、薪資和社會保障措施可被視為塑造活力社區的漸進式手段,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區成員都在為共同利益做出貢獻並從中受益。當前的全球秩序通常鼓勵以犧牲公眾利益來實現個人利益,一味崇尚財富積累,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自然生態。因此,社會發展委員會工作的核心是尋求各種方式,使各國政府能將經濟力量導向公平正義和機會均等之路,而不論一個人的出生地或社會地位如何。 承認70多億人都擁有個體尊嚴,即是對於真正意義上普遍存在的人類實在的認同。從原則上來看,雖然人類在語言、歷史和文化表達方面存在無限差異,卻是一個大家庭。在諸多方面,人類一體的觀念是聯合國系統運作的核心。然而,基於人類差異假設引發的社會動盪在各方面都顯而易見。支持世界日益相互依存的政策正受到質疑,並在一些情況下被完全擯棄。對於他者的負面認知正席捲全球,導致社會分崩離析。圍繞基本準則形成的社會共識正日益瓦解,同事和鄰里、國家和經濟體之間亦是如此。   讓越來越多人團結起來投身于一項共同事業的前瞻性願景是應對這些結構性挑戰的關鍵。而將這一願景轉化為現實的能力亦同樣重要。在這方面,減少貧富兩極分化和促進社會凝聚力的經濟政策至關重要。一方面,社會發展委員會正在審議的經濟政策有潛在可能性,確保所有人都不低於最低標準。該標準旨在不會讓不幸淪為羞辱,挫折惡化為災難。這些政策還有助於營造一種更好的環境,讓越來越多的人發展能力,致力於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治理制度的作用 成員國如何使用政策工具來創造符合其人民最高願望的條件?在實踐中,旨在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往往承擔了捐助者/接受者關係的要素,事實上,旨在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通常存在施與者與接受者的關係。一方面伴隨著家長式作風和優越感的隱患;另一方面還存在依賴性和權利被剝奪的擔憂。如果要避免這些,就需要在當地社區、公民個人和社會機構之間建立全新的關係模式。這種關係體系既能促進並吸引民眾廣泛參與,就他們共同的未來進行深入的磋商,並就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作出有意義的決策。為此在鄉村和城市、社區和家庭中開展的磋商過程將最充分地吸收人類大家庭的才幹和洞見。政府的職責將側重於賦能和賦權,而不僅僅是提供物資和資助。幫助當地社區和個人釋放變革力量將成為各級機構的決定性目標。 由此看來,關鍵的不只是制定一系列政策,而要開啟一項持續進程,致力於在集體和個人層面,同時提升能動作用與繁榮。 當地社區的能力建設和政府履行其應有的義務,這兩方面有時可能會互相對立。但這種二元性最終證明是錯誤的,因為快速進步的若干最明顯例子就是源自開明政策和賦能民眾的結合。當各個社區開展智識、社會、技術和道德方面的能力建設,並就當地政府如何完善公共服務並通過改善服務的方式做出明智決策時,社區才會蓬勃發展。就政府本身而言,只有本地民眾有能力和意願自行解決問題時,才能最完美地實現政府在廣泛領域的社會進步目標。有鑑於此,社會和經濟政策已成為國家加強自身與其支援和服務的社區之間夥伴關係的重要途徑。 這種夥伴關係在實踐中會因環境不同而出現差異。但是許多觀點具有普遍性。聯合國在促進全球學習過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採取的方法包括開闢用於真正探索、彙集經驗和確定新興趨勢和模式的空間,同時杜絕沾沾自喜和自抬身價。例如,該方法非常適合幫助加深對有效政策制定的過程的理解,而非僅尋求效仿現有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方面的努力可為產生和實施有效政策的方式提供寶貴的見解。例如,用於建立所有權和承諾的決策類型或用於促進不同層次的行動者密切合作的互動類型。 聯合國在推動關鍵學習領域的發展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依賴社會保護計畫的個人時常面臨的恥辱能減少嗎? 同樣,在哪些情況下,各種財政、薪資和社會保障政策才能為真正具有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社會作出貢獻,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向一群服務良好但互不關連的亞群體提供幫助?。 數十億社會變革的主角...

從赤字到富裕:在所有人群中看到積極貢獻的能力

從赤字到富裕:在所有人群中看到積極貢獻的能力 巴哈伊國際社團致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的一項提議 繼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和第24屆聯合國大會特別會議: 本次會議的優先主題是“消除貧窮以實現人人享有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紐約 2017年2月1日 “個人也許會貧窮,但是我們看到了社會中集體的富裕潛能。”一位在中非援助建立當地學校的人士說。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幾十年來的一個目標,儘管如此還是沒有找到可持續的方案。 作為代表聚集在一起尋求“消除貧窮以實現人人享有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我們必須要開誠佈公地問自己,為什麼全球的人口中依然有那麼多人缺少基本的物質生存資料。 今天看到的根深蒂固的挑戰表明經濟秩序日益失調。諸如極端的貧富差距、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系統性腐敗等弊病正在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局面,也在分裂著諸多社區。與此同時,這些挑戰也凸顯了當代經濟運行的基本方面,比如工作的本質,財富的目的以及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缺乏真正的社會共識。比如,一個社會大力讚揚物質財富趨向極不平等,或者金錢利益脫離引人注目的社會責任感,以持續不穩定的不平等形式來塑造法律,這些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解決諸如此類結構性問題,將需要從歷來沒有被認為是答案來源的地方得到創新方法。有鑑於此,巴哈伊國際社團建議,從聯合國體系來看發展能夠看到人群中的潛能和力量的能力將是至關重要的,有時是那些會被貼上“邊緣化”標籤的人群。 簡而言之,消除貧困的持久進步需要從赤字心態轉向富裕心態。 *** 至少在話語層面,向這個方向發展的行動已經開始。發展領域中的探討愈加確認,有限財政資源的社區在國際行動者到來之前並沒有沉寂以及無所事事。與此同時,與這些人群的互動常常有需求、挑戰、缺點和短缺方面的表達。在這個概念下也就是公認的低收入社區機構。但從功能上看,他們主要是作為服務和説明的物件,即瞭解了他們的觀點和喜好,但很少在合作企業中將他們被視為有能力且平等的合作夥伴。 這種二分法會使解決貧困根源陷於泥潭。假設,偏差以及偏見會導致生產能力浪費,人們會對前進的步伐忽略或者視而不見。低技術創新的應用即是一例。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顯著進步是在鄉村背景下產生的。這些發展具有普世意義,因為能源消耗需要在所有收入水準的國家中更加可持續化。然而,這樣的創新通常只被認為在它們所出現的地方地區合適,也許只是類似“南-南合作”,但跟工業化社會的需要和現實無關。          除了技術創新能力之外,低收入人群也同樣擁有社會創新的潛力。最終,消除貧困將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分配和單純的會計問題。以真實而持久的方式來解決貧困問題需要構建社會本身的新模式,能夠反映諸如公平、團結、正義、和同情等道德和精神原則。這將涉及各種新方式的構建,比如相互扶持,相互關聯以及個人和集體事務的組織。在這方面,高收入地區並不比低收入地區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專業能力。高原草原的村莊和大城市的公寓大樓都同樣有能力建設具有凝聚力和充滿活力的社會生活模式。...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的思考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的思考 “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   發表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北京,2019年5月15日-16日 當未來的世代回眸歷史,會發現一段歷史時期,在這段時期,他們從無數民族和社會的歷史中——每個歷史都是豐富且值得自豪的——清晰看到了一個關於人類整體的故事。我們今天就站在那個轉捩點。過去,人們通過家庭、部落、城邦或主權國家的透鏡預見未來,今天,我們不僅能夠考量全人類的共同未來,也是形勢所驅。這是當前時刻的現實,我們要選擇如何建設未來,以及未來的價值觀和工作重點,這是我們的機會,也是我們的責任。   巴哈伊國際社團歡迎這場探索。該社團認為中國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以及這場探索的合適召集者。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主要代表巴尼·杜加爾(Bani Dugal) 人類已經走過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現在正在進入成年期。要營造一種符合當前人類的文化,僅靠一些國家的努力是不夠的。相反,這是全體人類必須應對的一項挑戰,要汲取所有人的貢獻,促進所有人的進步。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主力軍正在擴大,從歷史而言,該群體很大部分將是亞洲人。亞洲長久以來是人類多數的家園,是人類許多早期文明的搖籃。該大洲的居民為45億,占全球人口的60%,因此,他們如何理解他們自身、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生活的目標,對人類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亞洲的發展經驗與西方一樣,強烈支持如下核心真理:脫離靈性和道德基礎,僅有物質進步是無法持久的,且最終必將化為烏有。可以看到,當今世界哪怕科技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都在遭受諸如物質主義、自私自利、偏見等破壞性社會力量的摧殘。這些社會力量又催生出大量社會弊病:從貧窮和犯罪到腐敗和偽善,從自然環境惡化到社會結構瓦解,從衝突敵對到疏離冷漠。 一個真正繁榮的世界要求物質和靈性層面的深度融合。它要求在社會整體和個人生活中,人類存在的物質和靈性層面都要和諧共進。在此方面,巴哈伊聖作有言:“儘管物質文明是人類世界進步的手段之一,然而在它與神聖文明結合之前,不會取得人類幸福這一渴望的結果。” 亞洲的各個民族從未忽視人類實在的超驗方面。許多人有著強烈的靈性悟覺,這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於他們與他人、自然和社會的關係特徵上。他們天生便敏銳地理解:物質與靈性必須融合。近些年來,氾濫的物質主義對於社會的影響,已經讓許多人深受其擾。   然而,何為“靈性”?此處須略作提醒,因為人們容易膚淺地理解此概念,認為它只是為人們帶來最大滿足的工具,或者只是一個幌子,用一些活動或儀式來疏解由物質主義生活所引發的焦慮。真正的靈性,誠如那些帶給世界偉大信仰體系的超凡人物所樹立的榜樣,滲透人類存在的根基。靈性融於行動,它疏導個人和集體的努力,用於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此處絕非探討一個晦澀難懂的問題,相反,在這裡,靈性是悟識之源,幫助人們洞見人類可以收穫何等程度的福祉,以及借助何種方式在人心和社會體系中奠定持久進步的基礎。“寡言而多行,此乃信仰之真諦。”巴哈歐拉如是說。...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參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參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巴尼·杜加爾接受媒體採訪 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記者就參會感受採訪了部分外國與會者。來自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的Bani Dugal(巴尼·杜加爾)表示,比起任何一種衝突,對話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我們通過不同文明的對話,互相學習和瞭解;另一位海外與會者表示,此次會議的特色思想在於沒有一種文明是高於其他文明的,只有互相尊重,才有可能真誠對話,取得進步。 文章摘自:新京報網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海外人士:文明沒有高低之分 採訪視頻:—> http://www.bjnews.com.cn/wevideo/2019/05/15/579288.html   更多閱讀: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2019年5月15日,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的思考  

巴哈伊青年代表出席“追夢·飛翔”青年領袖培訓班

巴哈伊青年代表出席“追夢·飛翔”青年領袖培訓班 2018年9月15-21日,能參加教局暨青年局舉辦的 ”追夢·飛翔” 青年領袖培訓計畫初階培訓,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此類青年領袖培訓課程。很高興能再次在活動中見到教青局的Joyce老師, 她在四川的培訓活動中,一直對大家照顧有加,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出發前,我已經很期待這次到青島的學習考察。行前會時,我大概瞭解了其餘20多個青年團體和其服務方向的參與者,這30多名青年領袖代表著澳門的青年力量,每個青年團體都有各自的專長和值得我學習的地方。7天的行程中,經過與他們交流各自面對的挑戰和青年在社會上面對的各種挑戰,我對他們在澳門的服務領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大部分青年領袖都有從事一份全職工作,並利用閒暇時間去帶動青少年活動,使其積極與社會連系。我深深感到澳門青年人想要發展自身能力及服務社會的熱誠。 青島是一座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國家成立後,青島市很多的青年決策都在這裡落成,可說是充滿了無形的青年力量。我們這幾天的學習恰好在青島市團校進行。第一天,開班儀式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時事評論員張彬老師來主講《新時代港澳青年使命責任與擔當》的講座。 張老師以歷史的興衰脈絡幫助我們瞭解國家近60年的發展重點,由清朝沒落的原因到由党成立以來每屆全國大會的重點分析,深入淺出地幫助我們去瞭解國家的發展。張老師談及到由建國之初工業和農業的現實矛盾,到80年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到2017年十九大所提及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的轉變由農業社會的溫飽問題到工業發展;由物質享受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矛盾和社會上的切實問題都被國家關注,繼而去制定針對性的後續發展方案及政策。 張老師還提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如果我們只在意眼前的利益而和現實世界脫節,我們就不會進步。他用歷史提醒我們,不要固步自封,國家一直在跨越由於社會的演變不斷察覺到的社會切實矛盾所做的工作。我因而去反思,活在這個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裕而又處處鼓吹自我主義的大環境下,我們這一代的青年該如何在建立物質財富地位的同時,又能發展利他主義,建設一個物質與精神發展雙贏的進步社會?   物質進步與精神道德發展的關係並非對立的。換句話說,真正的進步是當這二者共生前進,這個社會才會產生真正的進步。然而,在這一個正邁進真正進步的社會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是怎樣的呢?現在國家提倡“大灣區”發展及“一帶一路”的發展,都在倡議我們要包容和合作,這樣我們才能走向一帶一路的願景。一百多年前,波斯智者阿博都-巴哈說:“人類最大的需求是合作與互惠。人們之間的交誼和團結越是緊密,人類各領域建設與成就就越強大。缺乏合作與互惠的態度,則社會中的每個成員在發展進程中都將始終處於自我為中心和受局限的孤立狀態,得不到利他情懷的激發。”相反,社會發展危機的核心癥結是道德的喪失。思考人的本質、精神發展、社會經濟和國家的發展是有緊密聯繫的。 另一場胡冶岩教授的講座——《鍛鍊領導力與執行力,提升青年工作能力》也讓我印象深刻。她提到眾多的社會現實問題,如生產過剩和環境污染,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直視更解決的問題。除了講座,行程中還參觀中德生態園,讓我們實地去瞭解了被動房的概念。第一次看到被動房屋,被低碳生活、把綠色引進家居等概念深深吸引。在青島,空氣清新,一位團友的氣喘幾天都沒發作,可見環境保護得還不錯。在澳門,環保還沒有普及和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在《何去何從:我們的世界?》一書中提及,可持續生產不單是涉及更”綠色”的技術,社會所有人都應該參與其中,不管是政府機關或個人,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模式和環境確切受到的壓力。   中國政治青年學院培訓中心特別安排的這一培訓,讓我們瞭解到“新時代港澳青年使命責任與擔當”;明白了國家對青年的期望和發展方向;還獲得了很多實用的思維方法和領導技巧。澳門教青局,青島市團校劉富珍校長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培訓中心主任在這行程中的悉心安排,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對澳門青年的重視。多位領導也對本次交流團體青年寄予厚望,他們謙卑地分享了一些對發展青少年道德能力的看法和建議。 縱有不舍,我們毅然帶著希望回到澳門。遙望青島,心裡默默念一句,我會再回來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