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字到富裕:在所有人群中看到積極貢獻的能力 巴哈伊國際社團致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的一項提議 繼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和第24屆聯合國大會特別會議: 本次會議的優先主題是“消除貧窮以實現人人享有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紐約 2017年2月1日 “個人也許會貧窮,但是我們看到了社會中集體的富裕潛能。”一位在中非援助建立當地學校的人士說。 消除貧窮是聯合國幾十年來的一個目標,儘管如此還是沒有找到可持續的方案。 作為代表聚集在一起尋求“消除貧窮以實現人人享有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我們必須要開誠佈公地問自己,為什麼全球的人口中依然有那麼多人缺少基本的物質生存資料。 今天看到的根深蒂固的挑戰表明經濟秩序日益失調。諸如極端的貧富差距、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系統性腐敗等弊病正在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局面,也在分裂著諸多社區。與此同時,這些挑戰也凸顯了當代經濟運行的基本方面,比如工作的本質,財富的目的以及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缺乏真正的社會共識。比如,一個社會大力讚揚物質財富趨向極不平等,或者金錢利益脫離引人注目的社會責任感,以持續不穩定的不平等形式來塑造法律,這些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解決諸如此類結構性問題,將需要從歷來沒有被認為是答案來源的地方得到創新方法。有鑑於此,巴哈伊國際社團建議,從聯合國體系來看發展能夠看到人群中的潛能和力量的能力將是至關重要的,有時是那些會被貼上“邊緣化”標籤的人群。 簡而言之,消除貧困的持久進步需要從赤字心態轉向富裕心態。 *** 至少在話語層面,向這個方向發展的行動已經開始。發展領域中的探討愈加確認,有限財政資源的社區在國際行動者到來之前並沒有沉寂以及無所事事。與此同時,與這些人群的互動常常有需求、挑戰、缺點和短缺方面的表達。在這個概念下也就是公認的低收入社區機構。但從功能上看,他們主要是作為服務和説明的物件,即瞭解了他們的觀點和喜好,但很少在合作企業中將他們被視為有能力且平等的合作夥伴。 這種二分法會使解決貧困根源陷於泥潭。假設,偏差以及偏見會導致生產能力浪費,人們會對前進的步伐忽略或者視而不見。低技術創新的應用即是一例。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顯著進步是在鄉村背景下產生的。這些發展具有普世意義,因為能源消耗需要在所有收入水準的國家中更加可持續化。然而,這樣的創新通常只被認為在它們所出現的地方地區合適,也許只是類似“南-南合作”,但跟工業化社會的需要和現實無關。 除了技術創新能力之外,低收入人群也同樣擁有社會創新的潛力。最終,消除貧困將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分配和單純的會計問題。以真實而持久的方式來解決貧困問題需要構建社會本身的新模式,能夠反映諸如公平、團結、正義、和同情等道德和精神原則。這將涉及各種新方式的構建,比如相互扶持,相互關聯以及個人和集體事務的組織。在這方面,高收入地區並不比低收入地區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專業能力。高原草原的村莊和大城市的公寓大樓都同樣有能力建設具有凝聚力和充滿活力的社會生活模式。...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的思考 “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 發表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北京,2019年5月15日-16日 當未來的世代回眸歷史,會發現一段歷史時期,在這段時期,他們從無數民族和社會的歷史中——每個歷史都是豐富且值得自豪的——清晰看到了一個關於人類整體的故事。我們今天就站在那個轉捩點。過去,人們通過家庭、部落、城邦或主權國家的透鏡預見未來,今天,我們不僅能夠考量全人類的共同未來,也是形勢所驅。這是當前時刻的現實,我們要選擇如何建設未來,以及未來的價值觀和工作重點,這是我們的機會,也是我們的責任。 巴哈伊國際社團歡迎這場探索。該社團認為中國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以及這場探索的合適召集者。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主要代表巴尼·杜加爾(Bani Dugal) 人類已經走過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現在正在進入成年期。要營造一種符合當前人類的文化,僅靠一些國家的努力是不夠的。相反,這是全體人類必須應對的一項挑戰,要汲取所有人的貢獻,促進所有人的進步。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主力軍正在擴大,從歷史而言,該群體很大部分將是亞洲人。亞洲長久以來是人類多數的家園,是人類許多早期文明的搖籃。該大洲的居民為45億,占全球人口的60%,因此,他們如何理解他們自身、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生活的目標,對人類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亞洲的發展經驗與西方一樣,強烈支持如下核心真理:脫離靈性和道德基礎,僅有物質進步是無法持久的,且最終必將化為烏有。可以看到,當今世界哪怕科技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都在遭受諸如物質主義、自私自利、偏見等破壞性社會力量的摧殘。這些社會力量又催生出大量社會弊病:從貧窮和犯罪到腐敗和偽善,從自然環境惡化到社會結構瓦解,從衝突敵對到疏離冷漠。 一個真正繁榮的世界要求物質和靈性層面的深度融合。它要求在社會整體和個人生活中,人類存在的物質和靈性層面都要和諧共進。在此方面,巴哈伊聖作有言:“儘管物質文明是人類世界進步的手段之一,然而在它與神聖文明結合之前,不會取得人類幸福這一渴望的結果。” 亞洲的各個民族從未忽視人類實在的超驗方面。許多人有著強烈的靈性悟覺,這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於他們與他人、自然和社會的關係特徵上。他們天生便敏銳地理解:物質與靈性必須融合。近些年來,氾濫的物質主義對於社會的影響,已經讓許多人深受其擾。 然而,何為“靈性”?此處須略作提醒,因為人們容易膚淺地理解此概念,認為它只是為人們帶來最大滿足的工具,或者只是一個幌子,用一些活動或儀式來疏解由物質主義生活所引發的焦慮。真正的靈性,誠如那些帶給世界偉大信仰體系的超凡人物所樹立的榜樣,滲透人類存在的根基。靈性融於行動,它疏導個人和集體的努力,用於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此處絕非探討一個晦澀難懂的問題,相反,在這裡,靈性是悟識之源,幫助人們洞見人類可以收穫何等程度的福祉,以及借助何種方式在人心和社會體系中奠定持久進步的基礎。“寡言而多行,此乃信仰之真諦。”巴哈歐拉如是說。...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參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巴尼·杜加爾接受媒體採訪 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記者就參會感受採訪了部分外國與會者。來自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的Bani Dugal(巴尼·杜加爾)表示,比起任何一種衝突,對話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我們通過不同文明的對話,互相學習和瞭解;另一位海外與會者表示,此次會議的特色思想在於沒有一種文明是高於其他文明的,只有互相尊重,才有可能真誠對話,取得進步。 文章摘自:新京報網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海外人士:文明沒有高低之分 採訪視頻:—> http://www.bjnews.com.cn/wevideo/2019/05/15/579288.html 更多閱讀: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2019年5月15日,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巴哈伊國際社團駐聯合國辦公室代表的思考
巴哈伊青年代表出席“追夢·飛翔”青年領袖培訓班 2018年9月15-21日,能參加教局暨青年局舉辦的 ”追夢·飛翔” 青年領袖培訓計畫初階培訓,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此類青年領袖培訓課程。很高興能再次在活動中見到教青局的Joyce老師, 她在四川的培訓活動中,一直對大家照顧有加,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出發前,我已經很期待這次到青島的學習考察。行前會時,我大概瞭解了其餘20多個青年團體和其服務方向的參與者,這30多名青年領袖代表著澳門的青年力量,每個青年團體都有各自的專長和值得我學習的地方。7天的行程中,經過與他們交流各自面對的挑戰和青年在社會上面對的各種挑戰,我對他們在澳門的服務領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大部分青年領袖都有從事一份全職工作,並利用閒暇時間去帶動青少年活動,使其積極與社會連系。我深深感到澳門青年人想要發展自身能力及服務社會的熱誠。 青島是一座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國家成立後,青島市很多的青年決策都在這裡落成,可說是充滿了無形的青年力量。我們這幾天的學習恰好在青島市團校進行。第一天,開班儀式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時事評論員張彬老師來主講《新時代港澳青年使命責任與擔當》的講座。 張老師以歷史的興衰脈絡幫助我們瞭解國家近60年的發展重點,由清朝沒落的原因到由党成立以來每屆全國大會的重點分析,深入淺出地幫助我們去瞭解國家的發展。張老師談及到由建國之初工業和農業的現實矛盾,到80年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間的矛盾,到2017年十九大所提及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的轉變由農業社會的溫飽問題到工業發展;由物質享受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矛盾和社會上的切實問題都被國家關注,繼而去制定針對性的後續發展方案及政策。 張老師還提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如果我們只在意眼前的利益而和現實世界脫節,我們就不會進步。他用歷史提醒我們,不要固步自封,國家一直在跨越由於社會的演變不斷察覺到的社會切實矛盾所做的工作。我因而去反思,活在這個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裕而又處處鼓吹自我主義的大環境下,我們這一代的青年該如何在建立物質財富地位的同時,又能發展利他主義,建設一個物質與精神發展雙贏的進步社會? 物質進步與精神道德發展的關係並非對立的。換句話說,真正的進步是當這二者共生前進,這個社會才會產生真正的進步。然而,在這一個正邁進真正進步的社會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是怎樣的呢?現在國家提倡“大灣區”發展及“一帶一路”的發展,都在倡議我們要包容和合作,這樣我們才能走向一帶一路的願景。一百多年前,波斯智者阿博都-巴哈說:“人類最大的需求是合作與互惠。人們之間的交誼和團結越是緊密,人類各領域建設與成就就越強大。缺乏合作與互惠的態度,則社會中的每個成員在發展進程中都將始終處於自我為中心和受局限的孤立狀態,得不到利他情懷的激發。”相反,社會發展危機的核心癥結是道德的喪失。思考人的本質、精神發展、社會經濟和國家的發展是有緊密聯繫的。 另一場胡冶岩教授的講座——《鍛鍊領導力與執行力,提升青年工作能力》也讓我印象深刻。她提到眾多的社會現實問題,如生產過剩和環境污染,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直視更解決的問題。除了講座,行程中還參觀中德生態園,讓我們實地去瞭解了被動房的概念。第一次看到被動房屋,被低碳生活、把綠色引進家居等概念深深吸引。在青島,空氣清新,一位團友的氣喘幾天都沒發作,可見環境保護得還不錯。在澳門,環保還沒有普及和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在《何去何從:我們的世界?》一書中提及,可持續生產不單是涉及更”綠色”的技術,社會所有人都應該參與其中,不管是政府機關或個人,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模式和環境確切受到的壓力。 中國政治青年學院培訓中心特別安排的這一培訓,讓我們瞭解到“新時代港澳青年使命責任與擔當”;明白了國家對青年的期望和發展方向;還獲得了很多實用的思維方法和領導技巧。澳門教青局,青島市團校劉富珍校長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培訓中心主任在這行程中的悉心安排,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對澳門青年的重視。多位領導也對本次交流團體青年寄予厚望,他們謙卑地分享了一些對發展青少年道德能力的看法和建議。 縱有不舍,我們毅然帶著希望回到澳門。遙望青島,心裡默默念一句,我會再回來看你的!
尚社講壇35期:全球化背景下巴哈伊教的發展趨勢 講座時間:6月15日週五15:00—17:00講座地點:上海社科創新基地618教室主講人:江紹發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澳門大學教授,主編有《何去何從:我們的世界》等著作。 講座內容概要 提及當今世界的全球性宗教,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乎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與東正教三大主要派別)與伊斯蘭教。隨著巴哈伊教這一新興宗教的不斷崛起,世界性宗教的分佈格局出現了顯著變化:目前,巴哈伊社團約有500萬名成員,分佈在235個國家及地區,涵蓋了來自全球大多數民族與文化的人群,包括逾2100個不同族群,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泛、巨大的影響力。在中國,巴哈伊教的信眾群體雖然較少卻不乏知名人士,如地產商人潘石屹、歌手方大同等。 巴哈伊教由巴哈歐拉(1817-1892)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該教的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因而該教在中國舊譯為“大同教”。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與一般宗教不同,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禮拜儀式亦沒有固定地點。 在全球化時代,和諧共生、多元交融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旋律,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這一理念的最新表達。通過比對不難看出,這一時代主題與巴哈伊教的教義頗有相同之處。那麼,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巴哈伊信仰有何發展趨勢?在促進世界的團結、穩定與繁榮的努力中,如何發揮巴哈伊教的作用?這些都是本次講座所要探討的議題。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師生一行拜訪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2018年4月11日,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10名師生拜訪了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南灣總中心。他們對巴哈伊信仰的主要教義、發展歷史、生活方式及澳門巴哈伊團體的一些社會活動表示濃厚的興趣,並就相關話題踴躍發問,繼而與團體成員相互交流,分享了彼此的想法和理解,深入地瞭解到團體的運作和社會角色。最後,拜訪活動以一首由巴哈伊經典啟發的音樂為結尾,大家在藝術與靈性的氛圍裡共渡了一個下午。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萬嘉建老師和9名學生、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博士和團體成員莊媚雁在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南灣總中心進行交流。 答問環節,學生們問及團體成員當初接觸信仰的心路歷程 向來訪者介紹各大洲的巴哈伊靈曦堂 交流時學生們踴躍發問 萬老師獲贈紀念品 學生們參觀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並問及宗教和社會的關係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