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5:我的跨國跨種族巴哈伊婚姻經歷(下) 重塑讓我再度飛翔之翅膀 原創 2017-09-01 Lin 美好社區讀友匯 “我才明白我那被剪掉的翅膀再也不會回來……” 婚後在深圳的生活以服務信仰為主調,我們的靈性是被快樂和幸福感充實和供給的。我們被很多有共同追求的好朋友圍繞,我們一起學習和服務。我的工作富有挑戰而有吸引力,我的語言和翻譯能力很強,在很多場合,我都是那個主力。我和我喜歡的人交友,學習我們喜歡的課程 ,做我們喜歡做的事,物質上也毫無擔憂。多麼美好的幾年啊! 2008年底,我們從深圳搬到了巴西。從此開始了我們長達多年的磨難和考驗。 搬到巴西5個月後,我們終於有了可以讓我們穩定下來的新家。當一切都安置妥當後,家裏卻進了搶匪,第一次獨自回家的我見到家裏一片狼藉,能拿走的都拿走了。從此認識到了巴西的暴力環境和無安全感。比起很多人的被搶經歷來說,我們算是幸運的了,失去的只是財物,並沒有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但從此知道在巴西安全感是種奢侈。你可能隨時隨地在武力和生命威脅下被搶,被殺。 接下來是從職場女性到家庭主婦的轉型,在異國生活的各種語言和文化的挑戰,失敗的求子經歷,之後是失敗的投資和失敗的工作,夫妻之間在挑戰下的性格和文化的磨合,和原生家庭的種種誤解與沖突等等,多重考驗在試煉著我和我的信仰 。我渴望重新擁有那種不管是在服務活動、職場還是社交圈,都如魚得水,盡隨人意,流暢表達表現的感覺,對熟悉的中國文化的歸屬感。 直到有一天和一位專家談話時,自己突然靈感刹現。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那些都是我的那個自大的自我所要的,而不是上帝所希望我要的。祂把那曾經幫我飛上高空,自由翱翔的豐滿的翅膀從根基剪掉,讓我從天空掉下來,回到那充滿泥濘的土地。沒了翅膀,只能走路,無法飛翔。讓我嫁給一個巴西人,讓我在夢裏都未出現過的、比美國歐洲都要遠上一倍的巴西生活服務,讓我學了英語在這卻得再學葡語,讓我遠離我愛的粵菜湘菜系,讓我經歷兩個各方面都基本不相容的文化的碰撞,讓我們的事業、婚姻和家庭都接受各種考驗。我一直在尋找我那被剪掉的翅膀。也不止一次地問上帝,問巴哈歐拉,請把翅膀還給我。 直到這次對話中,我才明白我那被剪掉的翅膀再也不會回來,就算回來,它們也不會幫我飛得更高。上帝剪掉我的翅膀的目的是,祂知道,我需要新的翅膀才能讓我飛得更高更遠。而這個新的翅膀需要在磨難與試煉,堅持信仰,堅持尋找真我的旅程中再生。突然我明白了我所有這些年的經歷的原因,當我明白了這其中的神聖智慧的那一刻,我知道這一階段將告一段落。突然間我看到了我那已經誕生的幼翅,它早已經長出來了,它來得如此隱秘,以至於我一直沒有覺察到它。 在服務之道上,在婚姻與育子之路上,在社團生活上,我們一直在受到考驗,也一直在收獲。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些愛心,少一些自我。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毛躁。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付出,少一些要求。這樣,你就會看到那個天天在蛻變的你,那個對上帝之愛因磨難而增強,對全能的主之信仰因試煉而堅定的你。 精神品德禱文.rar
Day34:“問題思維”與“能力思維”有不同嗎? 原創 2017-08-21 榮大同 在磋商中團結,在思想上一致。願每個清晨比其前夕更美好,每個明天比其昨日更富饒。 ——巴哈歐拉 我們家庭曾在孩子們“吃西瓜”的“適度”上,有過三次討論。雖然這是一件家庭小事,卻給我解惑了當時困擾我的疑問。這三次的討論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一天晚上八點的時候,爸爸帶著哥哥和美美吃起西瓜來,讓我匪夷所思。 我說:“你們怎麼又吃西瓜了啊?” 三位低頭繼續吃,不語。 我問爸爸:“一會我們倆聊聊適度?” 他說:“好啊,我們聊聊。” 這次聊天,我們僅僅是就各自認為的“適度”各抒己見。爸爸認為,“只要想吃就是有需要,能消化和吸收,吃的量就是自己吃到舒服為止,為什麼要在吃東西的量上設限呢,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吃多少是合適的。”而我認為,“怎麼能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呢?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要考慮天氣狀況,也要考慮自己吃的量是否影響了別人有沒有吃到。”雖然,這次討論沒有不歡而散,但在適度的問題上,也沒達成什麼共識,有進步的是彼此知道對方對適度的看法是什麼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後。 爸爸說:“我也認同適度,但是我覺著晚上繼續吃沒有問題啊,前前後後加起來三個人就吃了那麼一個小西瓜。” 我說:“可是,吃的量超過了我的適度,而且都是晚上八點了。”...
Day36:你體驗過富豪的生活嗎? 原創 2017-08-23 Yvonne 美好社區讀友匯 你們的生命有如風般一天天消逝,你們的浮華虛榮像前人般,也將煙消雲散。人們啊,認真反省吧!你們往昔的日子已成了什麼,你們失去了的漫長歲月又如何?你們奉獻出來紀念上帝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你們用來贊美祂,那全智者的時光是蒙福的時光。 ——巴哈歐拉 那一年,突然接到一個特別好的工作,要周遊歐美三個月,作為顧問幫助一家酒店集團升級計算機軟件。他們安排我住的都是五六星的酒店,其中一家居然英國女皇也住過,而且還是飛商務艙,行程裏的所有費用都是公費。一開始,俺每一頓都在吃喜歡的龍蝦,各種海鮮,還驚嘆:怎麼在美國會牛排和龍蝦是一樣價格的?他們付給我的工資很高,三個月回來足夠買個房子,當時房價不高。 你一定覺得這種工作爽呆了,是嗎? 其實不是的。 這三個月裏,我頭一次到一個個新的地方工作,下班和周末都是一個人逛來逛去,除了偶爾和當地同事吃飯,都是一個人在旅途上的感覺。你要是天天都一個人在吃龍蝦,一個人住在一個豪華大宅裏,一個人去最好的景點觀光,很快就會覺得沒什麼。就像你每天都出去吃飯,很快不知吃什麼才好了。這和你偶爾才可以和朋友家人出去吃一頓,然後很期待很快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這才發現,原來世人所追求的奢華生活,一旦達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會變成不再期待。你即使擁有全世界,如果只有你一個人享受,是不覺得開心的。那時不停想象,要是誰誰誰在,大家一起對著這個酒店套房“哇,哇,哇 ”地驚嘆該多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次深有體會。要是有好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就是住在很簡單的旅館,也可以很快樂的。 的確是這樣。 三個月的工作期間放假一周。姐飛過來找我,我和姐一起比較窮地遊覽了工作附近的幾個地方(因為要自己付費啦)。但是,那一周卻非常快樂。姐姐對我工作住的酒店大為稱贊,讓我突然感到好幸福:這個酒店那麼可愛,我之前一個人住怎麼就沒有發現? 經過這次,更加體會到快樂和物質豐富程度沒有直接必然的關系。 其實這個在很小以前就有個朦朧的體會。在農村長大,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我的童年快樂無比,都是和夥伴們在街上玩的記憶,或者爬在樹上摘水果……玩的花樣多不勝數。物質不豐富,可是心靈很開心。雖然當時是父母最貧困的日子,還有許多債務。 想起巴哈歐拉,這位二百年前上天派來、這個時代的人類教育者。祂來自貴族家庭。在祂很小的時候,家裏舉辦了一場大宴會,請來了專門的木偶表演團(多麼富有的家庭呀!)。祂看到高高在上的皇帝,威風凜凜的大官,富麗堂皇的皇宮……等等這些木偶道具,在表演過後都被收在一個小木箱裏…… 小小年紀的祂就領悟到: 世間所有的繁華、地位、名利都好像芥菜籽那麼細微,終將過去,一切只是南柯一夢。 當時才七歲的祂決定不再為世間的財富、權力和地位浪費精力,要把精力放在服務上。 我們這些平凡人,當然不像上帝的顯示者那般在小小年紀就頓悟。不過,這次真實的豪華生活體驗,還是讓我確信:僅有富裕的物質生活不會如常人想象,或者廣告說的那樣給我帶來幸福,也不是我的人生所追求的。 永恒之美.rar
Day39:台風來襲 台風過後 2017-08-26 苑青 美好社區讀友匯 “你們要成為一海之波,一林之樹,在最大程度的友愛、一致和團結的氛圍中成長。” ——阿博都-巴哈 台風來襲 (一) 台風”天鴿”襲山坳滿目青山雲霧繞風緊哨起穿堂過鳳凰梧桐西邊倒 紫薇棕櫚樹動搖落葉漫天似雪飄盆栽屢屢掉窗台憐花惜木滿地草 (二) 天鴿飛過風停息雨後殘枝落滿地龍卷風來狂肆虐樹飛車砸怎堪擊 台風過後 (一) 殘枝落葉亦奉獻留下風景一片片樹橫亙,道中間不忍踩,頓生憐風雨過後是晴天自有斷枝出雪蓮...
Day42:每一次考驗裏,藏著智慧 2017-08-29 美好社區讀友匯 人之子啊!我施加給你的災難,就是我對你的眷顧。看似火焰與復仇,實乃光明與愛護。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讓自己成為一道永恒之光,一個不朽之靈。這是我的命令,你要遵照不誤!——巴哈歐拉 毋庸置疑,試煉是嚴酷的。靈魂越是抵抗、越是頑強和堅定,他的進步就會越大,將飛向天國浩瀚的高空。 ——阿博都-巴哈 在巴哈伊的著作中,苦難和窮困被看作是偽裝的祝福,通過它們,“我們內在的靈性力量得到刺激、凈化並變得高貴”。試煉和苦難有時是注定的,在這些事件背後有著偉大的智慧,正如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 舊譯“守基·阿芬第”)所言:“無論上帝的聖道發生了什麼,無論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多麼令人不安,其中都必然包含無窮的神聖智慧,最終也必將促進聖道在世間的影響。”服從上帝的意志是巴哈伊面對無法掌控的逆境所持的一種基本的態度。在一個追求享樂主義的社會裏,自我中心和對物質的迷戀阻礙了對偉大意志的服從,因此人們普遍感到不滿。在這種環境下,個人滿足往往通過占有外物和獲得成功,而非通過靈性圓滿而實現。在《七谷經》中,巴哈歐拉這樣描述了知識之谷的旅人:“在本站,他滿足於上帝誡命,視戰爭為和平,在死亡中發現永生的隱秘。憑內在與外在之眼,他見證創造界與人魂復活的奧妙;借純潔之心,他領悟永無歇止之顯聖裏的神聖智慧。他在汪洋中發現滴水,在滴水中窺見大海的秘密。”將苦難看作是偽裝的祝福,應當這樣理解:在每一次人生的危機或考驗裏總是有著隱藏的深刻智慧,其意義超越了我們的認知。 因此,上面這段話不應理解為,出於追求功名或者體現英雄氣概的目的而去刻意美化或尋找苦難。相反,它強調了在解決危機的努力失敗時,需要對上帝的意志有耐心和滿足感。巴哈歐拉在《七谷經》中的話語非常神秘,意義深遠,要理解它們就需要許多反思。 下文的表格表明了在靈性洞見影響下的壓力反應和由於心理防禦的壓力反應之間的比較。靈性回應的強度主要取決於一個人對信仰的依賴,以及他或她在行動中展現此種依賴性的能力。因此,正如每個個體都是有所不同的一樣,他們的靈性反應的強度也是各不相同。事實上,也有一些人失敗或躊躇了,他們屈服於暴行,在遭受苦難期間未能以必要的剛毅精神保持樂觀作出回應。 對強大社會壓力的某些回應 個人直面死亡的態度和他或她對死後世界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或她應對困難的能力。因此,適應性回應並不總是如出一轍,而是千變萬化,這取決於個人的信仰、個性和人生經歷。寬容和大度在許多宗教的早期信徒身上都可以看到,甚至在某些科學先鋒身上也可以看到———而這些科學先鋒向來是蔑視以和平的寬容態度表示抵抗並質疑面對人生危機的壓力回應理論的有效性的。也許可以這樣解釋,當生命的威脅,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可以根據科學的或靈性的信念加以解釋時,這種洞見將產生極大的勇氣,而這勇氣反過來又能減少威脅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此外,信仰本身是人類尋求終極圓滿的一種強大力量。有了真正的信仰,一個人在不可避免的死亡中就會看到靈性信念的圓滿實現。因此,信仰賦予苦難以新的意義,將恐懼轉換為歡喜,將絕望變成希望。例如,巴哈伊信仰的殉道者勇敢的一生、他們為了聖道而無視折磨和苦難的堅定意志,證明了他們信念的強大、他們信仰的崇高,在聖道上他們交出了最寶貴的財產:他們的生命。這是靈魂追求更高理想或真理的勝利,當代科學仍然無法找到答案。 諸宗教的歷史表明,人類對苦難的忍受能力遠遠超出了防禦和壓力適應的心理范疇。在上述事例中,苦難既不被看作是絕望和痛苦的毀滅性力量,也不是摧毀人類防禦的疾風。毋寧說,人們是帶著信仰和滿足來迎接它的。這並不意味著宗教迫害的受害者總能完全免受苦難和悲傷;相反,它意味著他們的靈性信念和信仰已經改變了他們對於苦難的認識和態度,使他們獲得了更強的耐受能力。以當代科學的確定性而言,沒有人知道意義深遠的靈性信念是如何提高疼痛和苦難的心理承受極限的,因為不管是靈性還是苦難,都不是一種能夠以生物化學或生理學方式加以測量和量化的經驗。...
Day43:一串木珠的故事 2017-08-30 美好社區讀友匯 “贊美上帝,頌贊祂的聖名和榮耀,將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它的效果和影響力完全超出人的想象……” 我有一串木珠,它跟隨我已經10多年了。大概是2002年,在一個周末,我帶著小孩一起去白蓮洞公園玩。在公園靠裏面的湖邊,在山腳下的一家商店裏,我們發現了這串木珠,並把它買了回來。 每一天,我都會念至大聖名“阿拉胡-阿卜哈”(即至大聖名“上帝無上榮耀”)95遍。手中拿著這串木珠,每念一遍,數一顆珠子,珠子正好是95顆。這串木珠原來由108顆珠子組成。買回家後,我把它重新做成了一條95顆的串珠。根據巴哈歐拉《亞格達斯經》規定,巴哈伊信徒要每日念95遍至大聖名“阿拉胡-阿卜哈”。 今天,我才仔細欣賞這串念珠的長度、色澤和形狀。 深棕色的串珠部分大約40公分長,加上它下面的兩根黃色的穗條,總長度為60公分。每一顆小圓木珠約0.6cm x 0.6cm 大小。在它兩邊的中間各有一個小圓點,呈對稱形狀。順著兩個小圓點,一個又一個的圓形有規律地逐個向外展開,使得每顆圓珠看上去有許多花紋,有的細一點,有的粗一些。再仔細一看,它們都像神奇的小眼睛。 我把整串木珠握在兩只手心中,有意識去觸摸它。然而,我的手怎麼沒有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