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公益慈善團來訪澳門巴哈伊團體 2016年12月26日,大陸公益慈善領軍人才研修班澳門遊學團成員拜訪澳門巴哈伊團體,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朱健剛執行院長帶領的此次拜訪團人員來自主要來自廣東、深圳的公益慈善機構或是公益研究院的研究人員。 此次拜訪以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社區關係署主任江紹發博士的講座——“索取文化和給予文化的比較”展開,進而由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葉為澔先生介紹巴哈伊團體社區治理情況、機構運作以及主要服務領域,就社區教育和社區服務中的實踐經驗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和討論。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3月25日訪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2014年3月25日早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朱健剛副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黃曉星、段穎副教授以及人類學助理研究員景燕春一行,拜訪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總會主席江紹發博士、秘書長莊媚雁以及總會委員崔少卿、霍金梅女士與南灣總會中心與之進行交流對話。 拜訪期間,來訪的客人對澳門巴哈伊團體如何在社區服務的話題深感興趣,包括開展兒童班的具體行動以及巴哈伊教在澳門的概況,總會主席就參與社會的話語構建以及社會行動與之進行了交流與學習,訪者亦希望通過對巴哈伊相關著作的研讀,望有進一步的認識。
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9月25日訪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2013年9月25日下午,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馬建釗院長,夏志前所長,以及兩位研究員,在中聯辦協調部的崔曉忠陪同下,拜訪了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總會主席江紹發、秘書長莊媚雁、財務長黃秀芬以及總會委員霍金梅於總會中心與之交流對話。 拜訪期間,馬院長介紹了民族宗教研究院的工作。總會主席介紹內務架構,如何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廣泛參與社會事務。經過“共建美好社區”錄影介紹巴哈伊團體社區建設的三個板塊:人力資源的培養;參與社會的話語構建;社會行動。並介紹了社區建設的背景,現狀及哲理。 來訪的客人對澳門巴哈伊團體生活以及社會發展觀深感興趣,希望通過交流,對巴哈伊團體有進一步認識。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舉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即將召開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以及極端貧富懸殊的背景下,由放任不羈的消費主義文化向可持續發展文化之轉變已經勢在必行。重新審視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度與潛在假設、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將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穩步構建,也將助力“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宗教組織和信教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主體之一。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反思和構想世界文明進程的下一階段正是好時機。因此,在澳門政府社會文化司和澳門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應運而生。該研討會在學術上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將於2019年7月30日-8月2日,在中國澳門召開。此次研討會由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和澳門城市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協辦。 為了貢獻和構築一個公正的可持續發展社會,我們將邀請社會各管理機構的成員﹑國際協調機構的工作人員﹑科學家與社會思想家﹑藝術天賦者或有機會使用通訊媒體的人士,以及非政府組織的領導人等,一起來探討,並嘗試為社會大眾提供一些與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所需協調一致的思想資源。 研討會鼓勵參與者提交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框架下,有關“生態文明”和“社會發展”的概念性論文、實證性論文或兩者兼顧的論文或研究報告。 非常榮幸,此研討會已引全國各地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歡迎對此主題感興趣的本澳居民踴躍報名,一同前來交流互動。 活動參與細則與詳情,請垂詢研討會會務 張小姐 電話:28820940 email:mocor@macaubahai.org 期待您的參與!
“巴哈伊的建築藝術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全體與會者合影 2018年9月1日至2日,由中國宗教學會宗教建築文化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巴哈伊的建築藝術國際研討會”在北京恒源祥大廈會議廳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四川大學、廣州大學、清華大學、道教文化研究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北京服裝學院、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全球文明研究中心、恒源祥文化研究院等單位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柬埔寨、奧地利等地區的共40余名專家、學首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教授主持。 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教授主持開幕式 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文洪研究員、副所長賈俐博士、清華大學麥泰倫教授以及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恒源祥集團劉瑞旗董事長出席了開幕式。趙文洪書記在致辭中指出,此次研討會不僅有宗教研究學者,還有多位建築領域的專家,是一場真正的跨學科對話,是宗教研究與建築文化的交流,是一場國際學術盛宴,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指導下對宗教研究更加深入的拓展。這樣的探討對話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還可以開闊我們探索世界的眼界和心胸,有助於相互瞭解、促進和平。 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文洪書記開幕致辭 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賈俐博士出席開幕式並主持了會議第一場 清華大學麥泰倫教授開幕致辭 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恒源祥集團劉瑞旗董事長開幕致辭 研討會從中國宗族祠堂、佛道教建築的功用特點開始探討,拓展到印度教神廟、基督教堂和伊斯蘭教建築文化,進而在世界宗教建築文化的背景下,重點對巴哈伊世界中心的建築群、巴哈伊洲級和地方靈曦堂的建築結構、藝術特點、社區功能、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共分為六場,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賈俐博士主持了會議第一場。 會議現場 會議現場 會議第一場討論現場 會議第二場討論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舉辦“巴哈伊文化中的一體觀:從本體論到社會實踐”學術報告會 2018年6月5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會議室舉辦了主題為“巴哈伊文化中的一體觀:從本體論到社會實踐”的學術講座,主講人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宗樹人(David A. Palmer)教授。此次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巴哈伊研究中心秘書長陳進國博士主持,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教授評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國家宗教事務局、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四川大學等單位的近五十位元學者參加了學術講座。 宗樹人教授是知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研究中國宗教文化多年,尤其在道教的田野調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同時是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的主任,一直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培育與成長。他指出,巴哈伊的阿博都·巴哈曾經明確說過“中國是未來的國家”。當代中國領導人所宣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都是追求合作共贏的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中國的上升性、未來性。巴哈伊作為新興的世界宗教與中國作為古老的世界文明的溝通、交流、認識,有助於深化理解兩種文化體系相似的地方。巴哈伊文化以人體的整體性為比喻,如同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和而不同、合作互補、功能分化等基本特徵促使人體健康、整體超越部分,人類社會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集體的成長也有內在的方向,人類社會集體意識和集體精神能力需要更好地和諧成長和展現。因此,一體觀應該作為教育的核心,積極培養人們一體性的直觀意識和洞察力,努力建構對“人類一家”的核心認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大同的構建。宗教授還介紹了巴哈伊在社會實踐中以磋商為主的修行方法,以及在個人、機構和群體三個層面上的修行實踐探索。 卓新平教授對宗樹人教授的講座內容作了全面總結和精彩點評,指出宗教授站在中外文化比較的角度,談到了巴哈伊文化的三個關鍵特徵:萬物歸一、人類一家、世界大同;而且從體用兩個方面做了比較:既從本體論角度談到了對形而上之道的追求,也結合社會現實探討了對形而下之德的實踐。卓教授認為在對宇宙和人的認識兩大層面上,中外文化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要實現宇宙的一體性和諧,正確途徑就是對話和諧共生,而不能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競爭衝突方式,因此,教育培養人類共在的整體性意識非常重要。 講座之後,宗教授與在場學者就相關學術議題做了進一步交流和深入探討,並與巴哈伊研究中心就今後的學術合作計畫進行了友好的磋商。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正確指導下,一直堅持“宗教中國化”的方針政策,先後召開了“宗教團體的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修身齊家到天下一家”等學術會議,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來源:中國宗教學術網 201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