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社區生活的中心是十九日靈宴節。它每十九天古董一次,是地方團體的崇仰上帝或更多其他活動的集會。 大人小孩都可參加的十九天靈宴會,能夠促進和維護地方巴哈伊社團的團結。雖然其活動安排可以各種各樣,以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社會需要,但靈宴會始終包含三項基本內容:精神祈禱,教務制服和聯誼活動。於是,靈宴會把宗教崇拜,基層事務管理與教友間交往結合起來。 使用“宴會”這個詞似乎意味著享受豐盛的筵席,其實不然。而且通常也會供有食物和飲料,這個詞本身卻表示成員應享受崇拜上帝,交誼和團結的“精神宴會”。巴哈歐拉特色每十九天-即每個巴哈伊月的第一天-聚會一次的本質,“變成把你們的心靈聯結在一起”,哪怕聚會上只有飲水供應。哈伊日曆) 然後是一般性討論,讓每一個成員對社團事務發表意見,使靈宴會成為“社會基層的民主議事場所。”進行讓成員進行交誼活動。
來澳門一年多了,卻發現同一棟樓裡住著誰,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這對現代都市生活似乎就像也是常態。但是巴哈歐拉告誡我們不要只顧自己的生活,並敦促我們去建設美好社區,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給我出難題了,怎麼去認識那些鄰居呢?怎麼去跟陌生人打開話題呢?其實澳門人都挺有禮貌的,見到鄰居都會問好,但是除了問好,似乎就變得不自然了,需要比較大的勇氣或與生俱來的充滿熱情的性格。說實話,我是一個慢熱型的人,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還有點靦腆。所以要跨出這一步就需要練習我的勇氣了。 在糾結的那段日子裡,房東把我們租住的房子賣了,我們不得不搬出那個房子(我的感覺是那是上天的安排)。我們很快在附近找到了新房子,並順利搬了進去。有了一個新的開始,我在心裡想一定要努力去認識鄰居,也祈禱上天也給我一把力,讓我知道在地下城市我還是可以去認識鄰里,建立友誼,共同建造社區的。我們計劃烤一些餅乾去拜訪鄰居。一層樓裡就有6戶,每戶一袋餅乾,還真是要烤多餘啊!忙活一整天,晚飯後我們準備去拜訪鄰居。我心裡還真有些緊張,不知道鄰居們會不會覺得我們很奇怪,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老公說:“我們先祈禱吧!”我覺得這個可以很好,於是我們一家四口在美妙的祈禱與歌聲中獲得了滿滿的信心與喜悅,期待淹沒了了緊張的心情。孩子興奮地拿上準備好的餅乾,去拜訪了第一家。主人用手拿著一隻碗打開了門,我們趕緊介紹:“我們是新搬來的鄰居,來認識一下你們,這是……”鄰居也很熱情,她家也有一個跟我女兒差不多年齡的孩子,說家裡太亂了不好意思讓你們進來坐,然後給了我們孩子兩瓶飲料。孩子很開心,並邀請他們下次來我們家裡玩。這個替換的拜訪很愉快地結束了,給了我們動力和信心去認識更多的家庭。 接下來我們就拜訪了其他家庭,雖然都沒有進去家裡,但聊了很短,都很愉快,並能意識到他們對這樣的拜訪是歡迎的,甚至是充滿活力的謝意的。別看這是一個小小的拜訪者,它卻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和喜悅,並且明白了一點,當大家緊閉著房門,就緊閉著心門,一走出自己的家就是打開防護裝置的時候,他們還是期待有人可以敲開他們的門,期待著更多的連接和友誼的。之後我們在電梯,路上,公交車上,兒童遊樂園都會試圖跟別人多說說話,練習越多也就越自然了。當然也因為自己有孩子,自然能跟更多有小孩的鄰居交往和聯繫多一些,也邀請他們週末來我家裡玩,一起做餅乾,家長們也可以交流交流,現在好幾個鄰居都變得很熟悉了,發現原來大家有很多共同點,期待著一起探討更多替代的話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區。 作者:Lily
中國人喜歡拜訪親朋朋,這是東方文化中美好的一部分。巴哈伊樂於與鄰居和朋友分享關於社區建設的目標。 親朋好友互相拜訪,分享彼此的熱情款待,很少重新討論的話題,即以靈性和服務為導向的話題,是健康社區生活的一個核心特點,而這樣的健康社區生活就是我們正在努力與其他人以 夥伴關係一起去建立的。鄰居,朋友,熟人等,不同的家庭之間互相往來,促進友誼,提升交流水平,用巴哈伊觀點分享社會問題,深化巴哈伊主題。 “現在,大家都應忘卻一切,心無旁騖……把全副心思,所有話語都集中到傳揚上帝聖道和傳播上帝信仰上,集中到激勵所有人都表現出上帝的品性上;集中到熱愛人類上 ;集中到在所有事務中力求純潔與神聖上;集中到淨化自己的公眾生活與私人生活上;集中到為人正直,超脫,熱情和激昂上。”
有一個紀念特別且神聖,有一種慶祝源遠而綿長。 2019年10月28日及29日晚,在澳門本區,氹仔聯國學校及路環,澳門巴哈伊團體為創教先驅巴布200週年誕辰紀念日及創教先知巴哈歐拉的誕辰,,古董了大範圍的慶祝活動,今年7月中旬以來,就已經開始在全澳不同鄰里區,由教友自發舉辦的超過95場以慶祝為主軸的相關活動推向高潮。 在紀念與慶祝之間,各區教友們根據自身所處的社區需求,以創新的方式做出一些多元化的嘗試。活動包括:為社區祈福的祈禱會;基於靈性原則所激發的藝術創作; “破曉之光”信仰早期歷史電影欣賞會;激發青年潛能的書法展並提升團隊合作力的黑沙露營;公共圖書館兒童故事會;社區兒童教育活動等。澳門廣泛的支持和回應。澳門巴哈伊團體在社區展現的多元活力,在與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還有與不同機構之間的互動中已有更多的認可,鄰里區的居民也籍此機會彼此認識,增進友誼。人們可以從一個更具體和正確的尺度上看到,巴哈伊教創教先知巴布對現實社會生活帶來的轉化和影響。 澳門巴哈伊團體表示,重大的紀念和慶祝活動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一個持之以恆地建設更美好社區的開端。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耕耘,將有越來越多的居民投身到社區 建設的路上,一起努力把澳門變成一個團結有愛,互相扶持,共同合作進步的美好社區。
春分前夜,我們有幸在澳門體驗巴哈伊新年慶祝活動,一個以建立新社區為目標的節日。雖然稱號繼續沿用發源於波斯,有著三千年曆史的諾魯孜節,巴哈伊新年已經被重新接受的意義,預示體現人的高貴性,展示人類文明成熟階段的生活模式。 像期待過中國新年一樣,我們一家穿上整潔的服裝,並特別為女兒放置上用玉石雕刻成“至大聖名”字樣的掛飾,伴著酥油般的春雨出發了。下了巴士,穿過幾個老式的街區,傍晚五點多時分,我們來到澳門黑沙環的巴哈伊地方中心。 一進門,就被一張大小適中,表面光滑潔淨的西式小圓桌所吸引,桌面平整地覆蓋著一張繡著顏色深淺不一,大小各異的各式花紋的綢緞桌布。經常被巴哈伊朋友們讚譽為“完美的典範”的阿博都-巴哈的照片,就安放在桌子上,他面容安祥慈愛,一束鮮豔的玫瑰花襯托著相框底部。阿博都-巴哈猶如在爛漫的花叢中,平靜地凝視遠處,為這喜慶的節日增添了些微肅穆的感覺,似乎在向澳門朋友警醒著未來的服務之道而不是。一盞頗具古老波斯風格,依幾何圖形設計的檯燈緊挨著相框,兩枝潔白的燭台則被插入鮮花前,有人聯想到搖曳的燭光。巴哈伊朋友喜歡把自己喻為一支支小蠟燭,點燃本身,照亮周圍的一片空間。圓桌旁,穩當本地搭起一塊由鮮花環繞著的黑板,上面用中英文寫著“諾魯孜節快樂”的字樣,暗示著這是一個多元的社區,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新移民,長期在這裡服務的拓荒者,臨時的到訪者等。 一位朋友告訴我,澳門的社區建設以鄰里的朋友群為核心,邀請自己家人和鄰里參與。這時,已經陸陸續續有朋友到來,一個個腳步輕快,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有的端送食物,有的為樂器調音,有的陪小孩做手工,有的調整場地的擺設,有的轉換春聯,一副春聯上寫著《隱言經》的內容:“以己之眼明辨是非,以己之識明達事理”,橫批是“生而富有”。顯然,這是一個人人都參與,人人做貢獻的活動。 一兩個,三五個,一小群,大家互相噓寒問暖,有的見面熱情擁抱,有的互相拍拍上面,融洽地交談,或聊人生不同環視這相對窄小的老式套房,儼然是一個中國傳統的村莊,又像一個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族,有80多歲的長者,亦有哺乳期的嬰兒。他們隨時提供相互支持和幫助,不分你我。 巴哈伊的一個基本理念是人的靈性實在,最初阿博都-巴哈說:“個人的榮譽與卓越…在於成為其同胞的和平與康樂之因,幸福與必然益之源”。慶祝活動開始了,首先,是喻示著自身與完美力量連接的必要階梯的祈禱之處。一幅幅裝幀精美的禱文,分佈到朋友的手中,朋友們用吟唱或誦讀,來表示他們對全能者的讚美與虔敬,有天真稚嫩的童聲,也有滄桑渾厚的傾訴。 上方,或許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替換,其熱鬧的交替不亞於百家宴,一張平時開會用的隔板表格,此刻,已鋪上潔白乾淨的桌布,擺滿了本地傳統的麵食,葡式風味,還有各式精美點心。大家或坐,或站,或倚牆,很多人聊天過度浪費,甚至忘了手中的食物。接下來,是形式豐富的表演和遊戲,都是由朋友他們自己編排,不乏熱情,創意和智慧。也有攝像和錄音的,隨時準備把這份喜悅,傳遞給更多的人。 就像中國的春節,慶祝活動傳承著源遠流長的家,鄰里和村莊的精神魅力,更表達了一種物質和精神和諧的新生活架構。目前,全球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慶祝這個節日將來,一位朋友欣慰地揭示,會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這個大家庭,以鄰里為核心,建設一個新型的,,人們之間開展有意義的深遠的對話,充滿自信的精神面貌和高貴的言行。的社區。 看來,這並非是一個中國傳統的團結的年,更是一個高貴,優雅,富有靈性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