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我與《長篇醫治禱文》的故事

D1:我與《長篇醫治禱文》的故事 上帝啊!禰的聖名是我的靈藥,念記禰是我的良方,親近禰是我的希望,眷愛禰是我的陪伴。禰給予我的仁慈,是我今生來世的靈藥與救援。誠然,禰是普施者,全知者,全智者。 ——巴哈歐拉 我與《長篇醫治禱文》的故事 Molly 有一位朋友,把巴哈歐拉的《長篇醫治禱文》讀了8年,每年365天,熟到背誦如流,以下是她的一些感想和收獲。   大約在9年前,我的一個密友告訴我,她現在每天都誦讀長篇醫治禱文。這個做法提醒了我,我覺得這個好,就開始每天讀長篇醫治禱文,至2016年中,大約堅持了8年左右。   在每天讀的同時,我也對這篇禱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首先是我對在一篇禱文中擁有如此多的上帝聖名感到驚奇,甚至還把所有聖名抄寫了下來,數了數有一百多個。再就是這是巴哈伊禱文中僅有的兩篇重復誦讀禱文(其中一篇為誦讀“阿拉胡-阿卜哈”95遍)。   但是它又是有別於其他重復誦讀禱文,每一句都有不一樣的,還有重復誦讀部分。   因為其他宗教也有重復誦讀禱文,因此,我也同時對這樣重復誦讀禱文的作用感到好奇。  ...

D2:為世界養育兒女

D2:為世界養育兒女 文:李開璿 正如阿博都-巴哈所說,不要只是口頭上說我多愛你,而是要拿出行動來愛他,以致對方覺得你如同他家裏的一個親人,到這程度,你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小女李湘凡今年一月間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開辦了一場音樂會,一批世界各地的好友出席打氣,在一張海報上寫下許多鼓勵的話語。其中一些句子令人感動,如:“Beautiful music from beautiful soul.” “Your fingers have wings, let them flying.”等等。  ...

D3:產房裏的吟誦

D3:產房裏的吟誦 文:榮大同 溽熱的澳門,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一路打著出租車,從澳門碼頭駛向山頂醫院。他紅潤的臉龐沁著汗水,眉頭略戚,兩手不安地交叉在一起,又拿開抓在膝頭。他心裏默默地念著:“千萬不要出事啊。”   聽說,二丫昨晚進產房,今天還沒生,他立刻從香港沖了過來。下了出租車,就往醫院裏沖,不想,被白衣天使們攔住了。“阿叔,你唔可以入去嘅,只可以一位家屬陪同,佢先生已經入咗去啦……,早排我啲醫院被人偷咗個BB,伊家好嚴格嘅。”(阿叔,您不能進,只可以一位家屬陪同,她先生已經進去了……最近,我們醫院丟了一個嬰兒,現在嚴得很。)老人耐著性子,解釋女兒生產不是太順利,無論如何放他進去。一關,又一關,他說服了一路的關卡,見到了慘白虛弱的乖女軟綿綿地困在床上,只是央求,“爸爸,救下我,我就要死啦……”老人忍著心裏的擔憂,默默地跪在女兒的床邊,一字一句地背出《艾哈邁德書簡》,蒼老的聲音裏傳遞出信念的音調。在舒緩、沉靜的誦讀聲中,產婦慢慢平靜了下來,臉色有了些許紅潤。產婦感覺好多了。請醫生來檢查的時候,醫生也說好多了。老人又大聲地背誦了一遍《艾哈邁德書簡》,然後與女兒默默拉拉手,出去換女婿進來陪著。一會,感覺十幾分鐘不到的樣子,一聲響亮的嬰啼傳出來。老人聽的清清楚楚,喜悅一下爬上了嘴角。   這是2004年一個真實的故事。巴哈伊相信具有特別力量的這篇書簡,是1865年巴哈伊信仰的先知巴哈歐拉寫給一位信徒的。說起來,那信徒也是一個傳奇。 拋家舍業的富家子 1805年,艾哈邁德生於波斯望族之家,父輩是地方領袖。十四五歲,醉心神秘主義與苦修生活,家人屢屢幹涉。一天,借口去公共澡堂洗澡出走。以乞丐之身尋訪靈性導師,遍試各種修行方法,多有失望。在孟買,聽說穿上潔白的衣袍重復誦念“There is no God save God”12000遍,對靈性發展具有奇效。他幾次一連幾小時地念誦,仍不能找到靈性的愛人。   後來,他回卡尚做織工,聽聞設拉子有年輕人自稱隱遁伊瑪目。一天,在旅店,向一位旅人問起設拉子的傳聞。第二天,就關閉生意,按照那陌生人的指引,去馬什哈德找一位毛拉。一路走到馬什哈德,一頭病倒三個月。體力稍稍恢復,就去求見那位毛拉。第一次交談,講出自己一路所為何來,毛拉說不懂他的話,連推帶搡趕他出門。第二天,他又去求見,一開門就說:“除非你講出實話,否則我不離這門首。”毛拉被他誠心感動,讓他去某某清真寺等候。當天,毛拉領完拜,布完道,要領他去一個地方。人群中,他跟丟了毛拉。第二天傍晚,還是那座清真寺,有人暗示他跟著走,他就跟著走,然後那位毛拉加入,三人,在暗夜中影子一樣相互跟隨到一個地方,見到了穆拉·薩迪克。三次交談後,他篤定了信仰。穆拉·薩迪克體貼他的辛苦,為他的家人備下小禮品,給了他一點錢返程。那時,他25歲,在靈性之路上追尋了十余年。  ...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參展第二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參展第二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 第二十屆澳門書市嘉年華將於2017年7月21日至30日於理工大學體育館舉辦。我們的新紀元國際出版社也有參展,參展枱號為G7,展出的巴哈伊出版物內容廣泛,涉及信仰介紹、經典著作、人物傳記、兒童及青少年讀物、婚姻、家庭、教育及社會發展等不同領域。 適逢今年是巴哈歐拉雙百誕辰慶祝大喜之年,大家可把握這次書展的機會,在以上日子於10:30am – 9:30pm,陪伴你的朋友來參與,向他們以及在我們展位的讀者介紹書籍及信仰,把握機會讓更多讀者聽到巴哈歐拉的生平和崇高使命。 “這一年若得鄭重視之,必為牽引眾心與巴哈歐拉連結提供獨一無二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機遇。……願所有人都珍惜這寶貴的機會,警覺每一個空間中存在的可能性,讓其他人熟悉巴哈歐拉的生平和崇高使命……在如此有意義的對話過程中,洞察力變得敏銳,眾心靈被開啟——有時候就在一瞬之間。” ——2017裏茲萬文告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網址:http://datongbooks.com/zh/  

D4:致我靈魂的朋友

D4:致我靈魂的朋友 人的價值在於服務與德行,而非炫耀財產與富有。要慎言,戒絕無謂幻念與俗欲;要篤行,摒棄狡詐與猜疑。勿將你寶貴的人生虛擲於邪惡與墮落之追求,亦勿專為一己之私利操勞。富足時須慷慨,貧困時須忍耐。逆境緊接成功,歡樂跟隨悲痛。無論老幼貴賤,皆須謹防懶散與怠惰,奉行有益於人類之事。要當心,勿在人們中播下不和之種子,或在純潔明亮之心田種下懷疑之荊棘。 ——巴哈歐拉 親愛的L: 在你們家的時光既快樂又短暫,覺得還有好多想法沒有和你們分享,好多問題沒能向你們請教,這樣的遺憾我相信以後一定有機會彌補的!   這些天去了好多城市,是我長這麼大都沒有經歷過的。這些天的經歷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上,就好像你所說的,這也許是我的一個turning point。在夜深人靜時,我有的時候會禁不住產生敬畏的感覺,這一趟旅程仿佛是冥冥之中別有一番意味的安排,我好像一無所獲,又好像所獲頗豐,越是回想,這種神奇的感覺就越是強烈。   年少的時候曾經有過一些現在回想特別珍貴的情懷,有一點點幼稚,卻非常的勇敢與無私,曾經想過要改變這個世界,改變這個社會,做一些似乎沒有好處的幫助別人的事情,即使受到嘲笑與貶低也無所謂。然而,越是長大,這樣的情懷就愈加淡了。在最近幾年,我開始相信別人所說的“為自己考慮”,除了少年的朋友之外對周圍的人都抱著不信任的態度,我越來越“理性”,懂得計算利害得失,以為金錢、地位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好像我得到的東西比以前多了,可是我並沒有覺得越來越幸福,反而會常常迷惘、痛苦。   我們的社會真的很奇怪,人們在一起仿佛必須要談論那些有形的、有實利的、使我們顯得高人一等的東西,比如:權力、股票、生意、八卦、吃喝享樂等等,而談論高尚以及為人類造福仿佛是一件令人可恥的裝腔作勢,這些東西在日常人的心目中只能出現在官員的會議上、明星的作秀新聞中、企業家的隱性廣告裏以及政府的宣傳活動中,除此之外都是不值一提的虛偽,高尚與服務是有錢有勢者的奢侈,超出了普通人的能力范圍,因此與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沒有關系。在這個社會,弱肉強食是社會法則,金錢與地位是人的能量來源。因此,當我參加巴哈伊朋友的聚會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原來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時刻想的是如何服務他人,如何奉獻,他們是如此的熱情善良,當他們談論社會的問題以及個人的無私(他們覺得這是他們應盡的職責)時,是那麼的真誠自然。我覺得非常的驚喜與幸福,無論這個社會充斥著多麼令人厭惡的醜惡,美德與高尚永遠都不會投降,它們總會在一些地方倔強地生長著,這個時代的黑暗,不僅僅是對我們個人的考驗,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考驗,我相信,光明總是會戰勝黑暗的,無論這黑暗看起來勢力是多麼強大。   在回來的火車上,我覺得頭腦無比的清明,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因為這是一趟給心靈充電的旅程,我找到了心靈的電源。現在我希望能夠幫助越來越多的人,為更多的人服務,去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多的奉獻。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欺騙自己的靈魂,去追逐那些所謂的成就與幸福,結果使我陷入了巨大的痛苦,我想我的靈魂之火應該暗淡了很久,現在我要開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那些良心與靈魂許可的事情。我仿佛比以前看得更高更遠了,我不會停頓自己追求真善美的腳步了,心裏洋溢著要為人類服務的感情,讓我喜悅又激動,這才是永不枯竭的力量來源啊! 愛你的S 人靈之樹的果實當屬精美無比人人渴求至為珍貴這些果實包括正直品格善行與善言——巴哈歐拉 摘自:美好社區讀友匯

D5:若非是祂,一切皆屬虛妄

D5:若非是祂,一切皆屬虛妄 若非超脫天地間之一切,便無法抵達真悟海洋之岸邊。 ——巴哈歐拉 文:榮大同 電話傳導 她一個快樂的姑娘,馬來西亞華僑之女。家裏兄弟姐妹眾多,爸爸是威風英武的警察,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學校裏教英語、馬來語、漢語,家裏人講家鄉的白話。   20世紀70年代,風華正茂的她,在一家公司裏上班。偶然從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那裏聽說了巴哈伊信仰。他們在同一家公司,那位朋友在總部,她在子公司。每天都有業務上的電話和聯系。相互熟悉,卻未謀面。總部與分部相隔40多分鐘車程。一天,在電話上談完業務,朋友忽然問起她有沒有信仰,有沒有聽說過巴哈伊信仰,然後就介紹了公司分部所在城市的巴哈伊朋友給她。因此,她走入了當地的巴哈伊社團。   那位同事、朋友、巴哈伊信仰的引介人,為她寄來了格洛麗亞·法伊齊的一本書。那是她讀到的第一本巴哈伊書籍。為了解更多信息,她也去巴哈伊圖書館借閱,不過尚未讀到巴哈歐拉的文字。當時,聖作還不多見,不像今天這樣容易。 祂的話語 她的家,是一個早有信仰種籽的家庭。祖母是佛教徒,在家裏也供奉關公,相信觀音。海外華僑的根,依然延續著中國民間信仰的魂。   不過,從爸爸身上開始有了多元的轉變。爸爸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就讀的是教會學校,他成績優秀,聖經學特別出色,甚至獲得獎學金要去羅馬深造。不過,祖母的傳統思想很強,不允許身為長子的爸爸踐行基督教。羅馬的深造也沒有成行。負氣的爸爸,甚至在畢業後從家庭中出走並加入了警局。   後來,爸爸回歸家庭與家人和解。爸爸也曾到了海外,親眼看到基督教內派系攻伐,心中不免失落。但他的內心中始終保持著對基督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