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飛翔——巴哈伊青年部代表北京培訓

追夢·飛翔——巴哈伊青年部代表北京培訓 2015年12月9-13日,巴哈伊青年部兩位青年參加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舉辦的“追夢·飛翔”青年領袖培育計畫的北京進階培訓。本次培訓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就國情教育以及國家未來發展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等主要內容進行了學習和交流,除此之外亦拜訪了國務院港澳辦。 兩位青年對此次培訓收穫良多,明白澳門在整個國家發展策略中所要擔當的角色,也認識到自身的定位遠不只於在個人的提升上,積極完善自己、影響青年人、推動社團在人力資源和建構美好社區的進一步發展、由小家到大國,需要通過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共同努力。 除了專業知識的提升之外,主辦方更是從細節中為我們增強了傳統文化的認識,我想不管大樹小樹,都是離不開根的,只有根的牢固才能枝繁葉茂。承認自身的不足,但要相信可以為社會和國家做得更多,不輕易否認自己的能力,敢於夢想、付諸行動,就像這次培訓的目的一樣,當我們強壯了自己的雙翼後,必定可以飛翔。

蔡德貴教授在山東省委黨校談儒學現代化

蔡德貴教授在山東省委黨校談儒學現代化 作者:思寧   本報訊 近日,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季羨林先生晚年學術助手蔡德貴教授,以“儒學現代化應該向巴哈伊文明汲取什麼”為主題,在中共山東省委黨校作了精彩演講,並向省委黨校圖書館贈送了自己著述或編輯的《巴哈伊文獻集成》《當代新興巴哈伊教研究》《西來巨儒李佳白的中國心》《季羨林文集》等圖書。山東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聞向蔡德貴教授頒發了圖書館館藏證書和特聘教授榮譽證書。 演講中,蔡德貴教授簡單概述了世界幾大宗教的起源及發展,對1844年形成于波斯(今伊朗)的巴哈伊教作了詳細介紹。蔡德貴教授談到,巴哈伊教的崛起,一定程度上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借鑒。儒學現代化應向巴哈伊汲取什麼?這對在現代化與全球化背景下,將儒學真正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體系和生活方式,協同解決世界和平發展、精神家園失落、倫理道德敗壞、環境資源破壞等世界難題,都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蔡教授認為,儒學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應當綜合創新,注重踐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演講結束後,現場提問環節互動熱烈,不斷引起熱烈掌聲。 據悉,蔡德貴教授最近在杭州拓木匯陽明學苑和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分別作了“儒學現代化應向巴哈伊汲取什麼”和“季羨林教我們如何治學”的報告,聽眾反響強烈。 (思寧)   摘自: 山東大學報

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編輯:李蕊 組版:曾彥紅 校對:周偉佳   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將於9月26日開幕,本屆論壇規模最大、參與人員最多,與往屆相比,本屆論壇在主題設計、論壇組成等方面有五大突出亮點。本屆論壇將與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相銜接,並與孔子文化節合併舉行開幕式,由原來的民間性、學術性、國際性,發展到現在更加注重政府主導性。 尼山論壇上專家交流(資料圖) 打好“孔子牌” 齊魯文化走出去 本屆尼山論壇的主題是“同命同運 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圍繞這一主題,設有三個分論題:一是“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探索;二是責任與擔當:迎接人類文明新時代;三是文化遺產保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論壇期間,除開閉幕式外,還將分別舉行三場高端對話、4場主題演講、兩個專題論壇和24場次分組對話。 尼山論壇先後成功舉辦四屆,一大批中外知名學者齊聚,開展了儒家文明與基督文明、猶太文明、印度文明、巴哈伊文明等多個世界文明對話,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中華文化在價值層面走出去的重要平臺。 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有利於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孔子文化是山東面向世界的重要標識,也是山東對外開放的重要資源。舉辦尼山論壇,是山東打好“孔子牌”、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的“重頭戲”。通過開展文明交流,有力弘揚了中華文化、齊魯文化,進一步擦亮了“孔子故鄉·中國山東”的文化品牌。 世界女性分論壇 推動女性走向對話前臺 與往屆相比,今年的論壇有五大突出亮點。    本屆論壇在機制化上有了深入推進,將論壇與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相銜接,並與孔子文化節合併舉行開幕式,由原來的民間性、學術性、國際性到現在更加注重政府主導性。提升整體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快推進尼山論壇機制化建設,提升論壇層次和水準。與往屆相比,本屆論壇規模最大,參與人員最多。...

本澳文藝創作“賦青年·富未來”即將開營

本澳文藝創作“賦青年·富未來”即將開營 為回應習近平主席宣導的“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工作,巴哈伊教澳門總會青年部特此舉辦青年文藝工作者的交流活動。活動主題為:“賦青年·富未來”文藝創作營。顧名思義,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如何賦予青年更多的力量、空間與能力,去共建一個真正繁榮和富裕的社會,是這次活動的聚焦點。 活動發起至今,已經吸引來自中國內地及澳門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文藝工作者80人次踴躍報名參與,遠遠超過原計劃50人的活動規模。主辦方也陸續收到了一些跟主題相關的散文、畫作、商業創作等原創作品。 活動籌備方表示:“我們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裕時代,也身處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在發展的表像下充斥著的各種新矛盾、新難題和新挑戰,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影響著我們傳統的生活模式。”她說:“我們意識到,主導當前消費模式的商業和政治力量常常鼓勵自大、貪婪、只顧自身利益和過度消費,讓青年處於繁複又浮躁的社會氛圍。社會物質財富發展的同時,更需要的是能帶來一股持續穩定的力量;一種回歸本初的純潔;一種堅守原則的自信;一份摒棄庸俗的果敢;營造和平、友愛、團結氛圍的卓越追求。要發展這些力量,就必須審視和改變那些與人的本質、發展、經濟等有關的一些深層觀念。我們認為社會的良好風氣成就的是欣欣向榮且充滿旺盛生命力的生活景象,托起的是整個社會面貌的意氣風發,推進的是物質精神同步的雙贏。這也是我們此次活動的目的。” 據悉,本次活動已經是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嘗試舉辦的第二屆青年文藝創作活動。第一屆活動主題為“世界和平 青年的承諾”,籍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和巴哈伊最高行政機構——世界正義院頒佈《世界和平的承諾》三十周年之際,呼籲青年文藝工作者,一起宣導世界和平。第一屆活動所創作的作品已經通過合集的方式出版發行。這些年來,青年們也繼續在各自的社區裡進行不同形式的和平傳播。 離本次活動(2018年12月28-30日)舉辦的日期越來越近了,我們將收穫怎樣的成果呢?這個活動又將會給物質經濟無限發達的澳門和臨近的大灣區,帶來怎樣的浪潮呢?讓我們一同期待!

可持續發展教育

可持續發展教育 面對恐怖主義、愛滋病毒/愛滋病以及非洲的極端貧困等急迫的全球性問題,我們有時很難去聚焦於人類的長期需要。 不過,200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的開展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得以重新思索應對長期性全球挑戰的新方法。 文明的各方面均需可持續發展 對於整個人類的未來而言,很少有哪些事務能夠比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要。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個詞語已經為我們所熟悉,幾乎涵蓋了與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持續成功有關的所有事務。 這些事務當然包括環境保護和適當發展的挑戰,它們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重點。不過,它們也同時被延伸到了所有與人口及人類消費、人權、婦女進步、食品安全、能源、工業增長、城市規劃、和平與安全等相關事務中。 所有這些事務都與人類“為滿足當代人需求而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對可持續發展作出的定義)有關。 和大多數有益而重要的理念一樣,我們目前在保持可持續發展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同樣是:如何激勵人們改變那些有問題的基本行為和活動,也就是“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行為和活動。 也就是說,我們如何才能激勵人們儘量少消耗資源,多為消除貧困做出貢獻,多從事不會污染或是浪費寶貴資源的發展行為,以及最終做到和平共處? 這也正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的特殊意義所在:展示如何在全球層面利用不同的教育流程協助整體局面的改變。而教育流程是促進人類行為改變的核心所在。 在2002年提出“十年計畫”倡議時,聯合國大會曾經提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呼籲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以及民間社會推動“十年計畫”的開展,以促進和改善“可持續發展教育與他們各自的教育戰略及行動計畫的整合……” 誰教育民眾的眼光最長遠? 對民間社會的呼籲尤其重要。儘管政府和國際機構可以進行高層政策調整,制訂新的法律法規以及開展機構重組。但是,新的社會計畫要最終發生效力,還是需要在基層發生真正的改變才行。 也就是說,社會行動必須從每一個具體的公民開始。事實證明,通過民間社會組織所開展的公民行動在很多時候是取得持久改變的最佳途徑。 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研究理事加里?加德納(Gary Gardner),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宗教人士和機構能夠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歐洲理事會交流會探討宗教的作用

歐洲理事會交流會探討宗教的作用 【2015年11月8日】 塞拉耶佛——在歐洲理事會的一場主要會議上,巴哈伊國際社團(BIC)表示,宗教是人類動力的一個強有力來源,社會應當對如何從宗教影響中受益獲得更加深入的認識。 11月2日至3日,政治、宗教領袖、公民社會代表和學者在塞拉耶佛、波士尼亞以及黑塞哥維那共聚一堂,參加歐洲理事會關於宗教層面跨文化對話交流會。   該會議探討了“共同構建包容社會”主題,關注宗教在公共領域的作用以及學校裡的宗教性和非宗教性教育如何促進形成更加寬容的社區。 上圖:11月2日至3日,政治、宗教領袖、公民社會代表和學者在塞拉耶佛、波士尼亞以及黑塞哥維那共聚一堂,參加歐洲理事會關於宗教層面跨文化對話交流會。(歐洲理事會攝) 巴哈伊國際社團赴歐盟代表蕾切爾·巴雅尼(Rachel Bayani)表示:“我們有必要對現在社會管理所秉持的一些假設進行分析,以保證它們不會剝奪宗教在社會中的建設性作用。” “宗教是人類積極主動性的強有力來源,我們需要對如何開採這一資源從而使社會整體從中受益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她繼續說道。   這一會議的其它主題還包括宗教和世俗思想如何可能幫助遏止過激激進主義和暴力極端主義的傳播。 圖:會議主題包括宗教在公共領域中的作用以及通過教育促進寬容。(歐洲理事會攝) 奧地利內政部長約翰拿·米克萊特納(Johanna Mikl-Leitner)發言表示宗教領袖承擔著讓世界更加美好的共同責任。 這位元部長表示,“宗教是解決方式,而不是問題來源。” 歐洲理事會議會主席安妮·布拉塞爾(Anne...